“熊孩子”偷完家长手机,一天充值近5000元
国庆假本该是普天同庆的日子,然而福州市的李先生,却因为一件事整天愁眉苦脸。原来,他偶然间发现11岁儿子,竟然在短短时间内,往多款游戏中充值了4800余元,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当李先生急于寻求游戏公司客服帮助,想要退回这笔“冤枉钱”时,却发现退款之路荆棘满布,举证之难,让他不禁感叹:“这年头,孩子充钱容易,家长退钱难啊!”
李先生的故事,其实是许多家庭在网络时代下的一个缩影。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机智”又略带调皮的孩子,如何以“查资料”为幌子,一次次地骗取家长的手机,然后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大肆挥霍。第一次,当孩子偷偷向游戏充值100多元时,李先生或许还觉得这只是个小插曲,警告一番便作罢。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这仅仅是开始。
时间来到8月初,当李先生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工资的到账,却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工资卡上竟然只剩下可怜的10元。一番追查之下,真相大白,原来是自家“熊孩子”又出手了,而且这次手笔更大,短短几天内,就将近4600元充进了游戏里。看着那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支付记录,李先生的心仿佛被针扎了一般,疼得厉害。
游戏公司客服:退款需提供相应证明
面对如此困境,李先生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勇敢地站了出来,向游戏公司客服寻求帮助。然而,退款之路并不平坦。客服告诉他,要想退款,必须提供一系列繁琐的材料,包括游戏角色信息、身份证、户口本、交易信息等。李先生一一照做,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客服以材料无法证明未成年人充值行为为由,拒绝了他的退款申请。
这让李先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家里没有安装监控,孩子在游戏里也不常发言,那些所谓的证明材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无奈之下,他只能将孩子与小伙伴的微信聊天记录当作救命稻草,希望能证明玩家是未成年人。然而,客服的回复却是冷冰冰的坚持,要求他必须提供规定的材料。
普遍现象:充值简单、取证难
李先生的经历并非个例。在某投诉平台上,针对该游戏公司的投诉数量高达3911条,其中绝大多数都聚焦于一个核心问题——未成年人未经允许在游戏中充值,而公司却拒绝退款。家长们普遍反映,在寻求退款的过程中,他们遭遇了极大的困难,尤其是“举证难”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痛点。不同的游戏平台对于退款所需的证明材料要求各异,有的甚至要求家长提供详细的付款途径、曾经登录过游戏账号的手机型号等复杂信息,这使得许多家长感到迷茫和无助,不知所措。
与此同时,孩子们充值游戏的过程却异常简单。尽管国家新闻出版署早已发布通知,要求实行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但真实用户是谁,却往往难以核实。孩子们只需要输入家长的身份证号,就能轻松注册账号,而充值过程,更是简单到只需要输入短信验证码即可完成。这样的设置,无疑给孩子们提供了可乘之机。
那么,面对这样的困境,家长们该如何是好呢?有律师表示,依据民法典的明确条款,年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被视为具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这意味着他们在未获得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的情况下,所实施的与其年龄阶段及认知水平不相匹配,且非纯粹获益性质的民事行为,将被视为无效。具体到网络游戏充值这一场景,若未成年人未经允许进行了大额充值,监护人依法有权请求游戏平台退还相应款项。然而,这一权利的行使并不意味着监护责任的减轻或免除,家长仍需切实履行好对孩子的监督与引导职责,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律师:可要求游戏公司全额退款,但家长也应该起到监管责任
在这场由“熊孩子”引发的“经济风波”中,我们看到了网络时代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网络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网络也暗藏了无数的陷阱和诱惑,让缺乏辨别能力的孩子们很容易就陷入其中。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更加警惕,不仅要加强对孩子的监管和教育,还要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游戏公司也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优化充值流程,加强实名认证和支付验证,防止未成年人过度消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让孩子们在网络的世界里自由翱翔,而不用担心“飞得太高,摔得太狠”。
最后,我想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一个行为都应该有其相应的责任和后果。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应该学会在网络的世界里,做一个明智的“航行者”,而不是盲目的“跟风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网络的大海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