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刘老庒连”战旗传奇,探寻“庒”字深处的不朽英雄故事

我们来深入解读一下“刘老庄连”战旗上那个比其他字多一点的“庒”字背后的英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印刷错误或偶然的设计,它承载着一段悲壮的历史和一种崇高的精神象征。
"1. “刘老庄连”与英雄事迹"
“刘老庄连”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军88师262团7连。这个番号背后,是1947年12月发生在江苏淮阴刘老庄(现属淮安市淮阴区)的一场惨烈战斗——"刘老庄战斗"。
"背景:" 国民党军集中优势兵力,向苏北解放区发动进攻。刘老庄地处淮阴城东,是解放区的重要屏障。7连作为阻击分队,奉命在刘老庄坚守阵地,迟滞敌人,为兄弟部队转移和人民群众疏散争取时间。 "战斗经过:" 7连面对的是装备精良、兵力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第69师第108团。敌人多次发起疯狂进攻,7连战士们以血肉之躯,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他们利用简陋的武器和地形,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战斗异常惨烈,7连几乎弹尽粮绝,伤亡惨重,但全连将士宁死不屈,坚守阵地近整天。 "壮

相关阅读延伸:深读“刘老庒连”战旗“庒”字多一点背后的英雄故事

在阅兵仪式上,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战旗方队承载着历史荣光浩荡而来,一面写着"刘老庒连"的战旗格外引人注目,这个不寻常的写法并非笔误,而是对历史原貌的忠实保留,背后连着一段惊天动地的英雄故事,"刘老庒连"的前身正是江苏丰县、沛县一带的游击队,1941年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2营4连。

八十二名烈士的壮烈史诗

1943年3月18日凌晨,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这支源自沛县的英雄连队在刘老庄陷入日军重围。

子弹打光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碎就用小锹砍,小锹砍断就用双手掐,手臂负伤就用牙齿咬。面对数倍于己且装备精良的日军,战士们奋勇阻击,拼至弹尽粮绝,全连82人全部壮烈牺牲。

“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这是20岁出头的新四军指导员李云鹏家书中的内容,诉说着期盼抗战胜利、全家团聚的愿望。

82人中,唯一留下照片的李云鹏是江苏沛县人,1939年初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不久,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正是这张珍贵的照片让我们能够一睹英雄的容颜,也让这段历史更加可感可触。

永不磨灭的精神传承

战斗结束后,当地82名青年主动参军,被编入新四军第3师7旅,重新组建4连,并命名为"刘老庒连"。这支带着沛县基因的英雄连队由此获得新生。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战旗方队,承载着历史荣光浩荡而来。

82年来,新的“刘老庒连”战士已从83号到如今的6673号,“刘老庒连”高举的旗帜,至今猎猎飘扬!

“刘老庒连”战旗,“庒”字为何多一点?

阅兵式上,有网友发现,“刘老庒连”旗帜上的“庒”多了一点。

其实,这是保留了1943年旗帜上的同款字体因为当时的书写习惯“庒”是“庄”的异体字。

在过去,两字同义同音战旗保留原有的字体和图案也是对先辈们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精神的传承很多网友泪目:“不能让英雄们找不到自己的部队!”

目前,带点的“刘老庒连”是连队的荣誉旗帜,平时使用的连队队旗为现代汉字的“刘老庄连”。阅兵式上保留原有的字体和图案,是对先辈们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精神的传承。

来源: 都市晨报

发布于 2025-09-12 10:12
收藏
1
上一篇:宝藏卡片速申领!@潍坊献血英雄,无偿献血荣誉卡等你来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