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天早上,凤鸣山的雾格外浓。
山道窄得只能容两骑并行,地面还带着夜里的露水。
蜀军的斥候刚探到前方情况,紧接着传来一句话——“韩德父子五人已至山口。”赵云听完,没说什么,只是把披风往后一甩,转身进了营帐。
几分钟后,他戴好了盔甲,银枪一握,站在了队伍最前头。
没人敢拦他。
那时候的赵云,已经七十岁了。
头发白了一半,眼里却没有一点老态。
他算不上蜀军的主力将领了,更多时候只是镇在后方,安军心,稳人心。
但这一次,他主动请缨,要当先锋。
“老将军,这种硬仗……”副将有点迟疑。
赵云没回头,只说了一句:“枪还没锈。”
这场仗,其实是个意外。
韩德是西凉来的猛将,身高九尺,膀大腰圆,在曹魏军中算是异类。
他带着四个儿子——韩瑛、韩瑶、韩琼、韩琪,组成一支家族战队,自称“韩家五虎”。
那会儿魏军主帅夏侯楙身边猛将不多,一听说韩德父子主动请战,直接点头:“去吧,给蜀军个下马威。”
可是他们没想到,会在凤鸣山遇到赵云。
赵云也没想到,对面是这五人。
可他一看阵型就知道,这是一股自恃武力的部队,排兵粗糙,冲锋混乱。
韩瑛最先冲上来,目标明确,直取赵云。
那一枪,赵云几乎没动身体,只是手腕一抖,寒光一闪,韩瑛直接栽下马。
第二个是韩瑶,他比哥哥稳一点,跟赵云缠了几招,可还是被活擒。
赵云没下杀手,把他像拎麻袋一样提在马边。
后两个小儿子慌了,夹攻赵云。
赵云把枪一横,挡开韩琼的大刀,顺势一刺,韩琪中枪倒地。
再一转身,韩琼已经掉头逃了。
赵云没给他机会。
“哪里走。”他一声喝,马蹄一踏,追上去,一枪贯穿。
韩德这时候才意识到问题严重。
他眼看四个儿子全倒了,腿软得几乎下不了马。
赵云没给他说话的机会,一枪封喉。
整个过程,从日出到中午,赵云几乎没休息。
战后他回到营地,脱下盔甲时还和诸葛亮说了句:“腿脚有点僵,不过还没生锈。”
这场战斗,后来很少被大书特书。
因为蜀军整体上并没赢,第一次北伐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街亭失守,马谡被斩,诸葛亮也只能叹息。
可赵云这一次出征,意义不在胜负。
那时他已经不是年轻时那种冲锋陷阵的角色了。
他的作用,是让敌人不敢动,是让自家军心稳得住。
在赵云断后的那几天,魏军的大部队迟迟没敢追近,前锋一批接一批地被吓退,直到诸葛亮大军安全撤回汉中。
有人说,要是赵云年轻十岁,街亭也许就不会丢。
可历史没有如果。
当年穰山之战,赵云和张郃交过手。
那时候张郃和高览联手围攻刘备,赵云一人杀入敌阵,一枪挑了高览,又和张郃打了三十回合。
张郃一开始还硬拼,后来手发麻,只能撤。
再往后,长坂坡一战,赵云七进七出,救回阿斗。
张郃当时也在场,亲眼看着赵云假装中埋伏,掉进土坑,等他冲过去,赵云却策马跃起,反手一枪。
他吓得打马就退,连追都不敢追。
张郃不是不强。
他在魏军中,是少数能独挑大梁的将。
可他跟赵云打过太多次,每次都没赢过。
赵云死后,张郃在曹魏地位迅速上升,成了诸葛亮最头疼的对手之一。
可这恰恰说明了一件事:赵云活着的时候,他一直被压着。
凤鸣山那一战之后,赵云的战事不多了。
身体渐渐吃不消,诸葛亮也不再让他冲锋。
后来赵云病逝,葬在成都北门外的定军山脚下。
那天风不大,天也不热,可整座军营都停了操练。
从那以后,没人再敢提“韩家五虎”。
参考资料: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裴松之注,《三国志注引》,中华书局,1986年。
《资治通鉴》,司马光著,中华书局,1956年。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中华书局,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