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关注】惊险一幕!男子高空滑翔伞遇“云吸”,贵州专家揭秘应急操作关键步骤!

这是一篇关于您提供主题的新闻稿或报道概要:
"【天眼关注】男子玩滑翔伞被“云吸” 至高空,贵州专家详解应急操作,记住关键步骤!"
"核心内容概要:"
近日,一则关于贵州某地一名男子在玩滑翔伞时,因天气原因被强上升气流(俗称“被云吸”)带至极高空的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报道,该男子在飞行中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险境,幸好最终成功返回或获得救援(具体细节需查阅原始报道)。
这一事件不仅令人惊险,也凸显了户外极限运动,特别是像滑翔伞这类活动所面临的风险。为了提升公众对类似突发状况的认知和应对能力,来自贵州的相关领域专家(可能是航空运动专家、登山救援专家或气象专家等)对此事件进行了分析,并着重讲解了在滑翔伞飞行中遇到极端天气或突发险情时的应急操作要点。
"专家详解的应急操作关键步骤(根据标题推断可能包含的内容):"
1. "保持冷静 (Stay Calm):" 遇到突发情况,首先要控制情绪,避免慌乱,这是进行正确判断和操作的基础。 2. "判断状况 (Assess the Situation):" 快速识别当前面临的危险,是遭遇上升气流、下降气流、恶劣天气还是其他紧急情况。 3. "尝试调整 (Attempt Adjustment):

相关阅读延伸:【天眼关注】男子玩滑翔伞被“云吸” 至高空,贵州专家详解应急操作,记住关键步骤!

近日,滑翔伞爱好者彭玉江在祁连山飞行时被气流抬升至海拔8598米高空后着陆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5月28日,甘肃省航空运动协会发布关于彭玉江在祁连山区域飞行事件的报告。贵州滑翔伞爱好者对此事尤为关切。

5月27日,记者采访了贵州省低空运动协会副会长、资深飞行员李安,从专业角度对事件成因、“云吸”现象及安全规范进行解读。

贵州省低空运动协会副会长李安进行滑翔伞操作

事件解析:有四大操作失误

李安介绍,此次事件的主因是遭遇强烈"云吸",即积雨云内部的强上升气流如"空中电梯"般将滑翔伞急剧抬升。飞行员在飞行中存在明显疏漏:

装备准备不足:未携带足够防寒装备,在高海拔的恶劣环境下身体多处结冰冻伤;

气象预判缺失:未提前分析强对流天气征兆,在不适宜的气象条件下起飞;

应急技能薄弱:遇到突发气流时,未能有效执行脱离操作;

空域申报违规:飞行活动未向空管部门报备,存在与民航航线冲突风险。

“云吸”现象:在贵州有无风险?

李安解释:"云吸"并非云层主动吸附,而是对流云团形成时,内部急速上升的气流将物体托起。贵州多山地峡谷,夏季对流天气频繁,具备形成强气流的地形与气候条件。但形成"云吸"需高空干燥、低空湿润的特定气象配置,具体风险需结合当日天气数据判断。

生死时速:应急操作越快越好

“如果飞行员不慎被卷入‘云吸’现象,每一秒都关乎生死,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降低风险,所有操作需在10秒内启动,这是与死神抢夺生命的关键时间。”李安给出一套专业的应急流程。

首先是快速识别与脱离。当发现伞体后仰超30°,或是看到云底呈现出“沸腾状”,这就是危险降临的信号,飞行员要立即向云层较薄的方向侧飞,采用“45°侧飞脱离法”,以最快速度逃离核心危险区。

紧接着是强制降高操作。优先使用"大耳朵"技术(下拉操控带使伞翼前缘折叠1/3),将下沉率提升至8-10米/秒,尽快降低高度。若情况紧急,也可启用加速系统,让空速超过60公里/小时,迅速摆脱上升气流的控制。

在海拔超4000米时,必须马上启动供氧系统。当环境温度在0℃以下时,每30秒就要拍打操控绳,防止其冻结,影响操作。一旦伞面结霜超15%,立即打开备用伞。

应急通讯定位同样关键。飞行员需迅速切换至121.5MHz国际遇险频率,发送MAYDAY信号,同步开启定位设备,将自己的经纬度信息准确报出,为救援争取宝贵时间。

李安强调,国际滑翔伞协会(FAI)事故统计显示,规范执行上述应急流程的飞行员生存率远高于未规范操作者,关键在于最初20秒的果断决策和操作精准度。他重申:预防永远优于应对——飞行前获取专业、精准的高空气象预报至关重要。

李安在地面进行教学示范

贵州飞友安全指南:全流程操作要规范

为了确保贵州滑翔伞爱好者们能安全飞行,李安结合贵州实际情况,给出全流程操作规范建议。

飞行前,通过Windy等专业APP监测获取三维风场数据,CAPE指数一旦超过1500J/kg,就必须禁止飞行,同时密切关注积雨云的发展轨迹,做到对天气状况了如指掌。装备核验也不容马虎,要检查伞具前缘进气口的通畅度,确保伞绳张力误差≤5%,携带氧气瓶、防结冰操控绳等关键装备,为飞行安全提供硬件保障。空域申报更是必不可少,提前72小时向空管部门提交飞行计划,并且与民航航线保持5公里以上的安全距离,避免空中冲突。

飞行中,看到云底“沸腾翻滚”,必须立即下降至至安全高度(建议<2500米),远离危险区域。若出现耳压异常或呼吸急促的情况,要马上触发紧急撤离程序,保障自身生命安全。遇到云顶超6000米的层积云及强对流云下方,一定要避开。与山脊飞行时,要保持45°夹角,巧妙规避地形乱流。编队飞行时,每5分钟就要同步高度坐标,并建立起“SOS灯光三短三长三短”的求救机制,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及时发出求救信号。

李安特别指出一个易被忽视的风险点:许多飞友认为安全着陆就万事大吉,实则高海拔暴露后的24小时是身体风险高发期。着陆后需仔细检查伞具结构完整性,若出现耳压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争取在24小时内完成高压氧舱治疗。同时,建议飞友通过飞行记录仪复盘轨迹总结经验,并定期参加强对流逃生模拟训练以保持技能熟练度。只有持续提升专业技能和风险意识,才能在享受飞行乐趣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自身安全。”

李安提醒广大滑翔伞爱好者:“滑翔伞运动充满魅力与挑战,但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以上建议主要针对滑翔伞飞行中遇到‘云吸’等特殊情况,无法覆盖所有场景。爱好者务必严格遵守各项安全规定,做好万全准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侯萌 廖文祥

编辑 肖慧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发布于 2025-09-11 16:13
收藏
1
上一篇:生死六分钟,刘晓莲机组1982年9月20日空中撞机惊魂拼死自救纪实 下一篇:印巴空战最新战果揭晓!125架战机激战一小时,歼敌情况震撼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