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鼎的来历
大约公元前2700年时,黄帝率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居住在东方的九黎族部落的蚩尤大战三年,双方先后打了九仗黄帝都未能获胜。最后双方在逐鹿决一死战,黄帝最终取得了胜利,率兵进入东夷九黎地区,在泰山举行了封禅仪式,以土德称王,土色为皇,故称作黄帝。
黄帝当了天下之主,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分别为益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和雍州。观察九州地形图,你会发现九州呈井字形分布,在中间的为土地肥沃的豫州又称中州,为黄帝直接管辖。另外八州每州都有部落首领进行管理,这就是后来诸侯的雏形。
黄帝的玄孙大禹因治水有功,舜将帝位传给大禹。此时天下已从滔天洪水中恢复过来,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大禹便重划天下九州,大体上是延续了黄帝的划分,九州各地的诸侯向大禹进贡青铜,以示祝贺。久而久之都城里的青铜越来越多,大禹想到自己的祖先黄帝功成铸鼎,于是将诸侯敬献的青铜铸造成了九鼎,以一鼎象征一州,每鼎载其本州山川人物及贡赋田土之数,足耳俱有龙文,又谓之“九龙神鼎”。以九州之铜铸成九鼎,再以九鼎象征九州,无非是要表明自己乃九州之主,实现了天下一统。此后,九鼎便成了三代传国之宝,夏亡之后,鼎迁于商,商亡之后,鼎迁于周。在商代,鼎代表王室贵族的身份,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
周武王灭商后,曾公开展示九鼎。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营造洛邑,将九鼎置于该城,并请成王亲自主持祭礼,将九鼎安放在明堂之中,表明天命之所归。因此,‘鼎’很自然地成为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国家传国宝器。九鼎象征着中国,象征着国家的政权,掌管了九鼎就意味着掌握了王权。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
东周战国时期,周王室已无力量保护自己,各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却力图统一中国,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征王权的九鼎,成为各诸侯必欲夺之的稀世国宝。
二、诸侯问鼎
1.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在国富兵强的形势之下,兴兵攻击陆浑之戎,逼近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王孙满,慰劳楚王大军。楚王向王孙满询问周王室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于道德,不在于鼎。从前夏朝正在实行德政的时候,九州各族贡献出金属,铸成九鼎,把奇异东西画成图象铸在鼎上,鼎上面有各种东西的图象,教人民知道神物和怪异。所以人民进入川泽山林,不会碰到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因此能够上下和协,受到上天的保佑。夏桀昏乱,鼎迁到商朝,前后六百年。商纣暴虐,鼎又迁到周朝。天子德行美善光明,鼎虽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虽然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有美德的人,是有一定极限的。成王把九鼎放在郏鄏,曾经占卜过,可以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所命令的。今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了,可天命还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能问的。从此,后人将争夺政权,称之为“问鼎”。2.公元前317年,秦败韩师于脩鱼(今河南原阳西南),秦兵临周境威胁东周,而且向周王索要国宝——九鼎,周王为此忧心忡忡,就与朝中大臣颜率来商讨对策。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实施暴政,调动军队,威胁东周,还索要九鼎。我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最终一致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大王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美名传扬,赢得天下人的认同和赞誉;如果能得到九鼎这样的国之珍宝,也确实是国家的大幸。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齐王听了非常高兴,立刻派遣5万大军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当齐王准备向周王要鼎言时,周王又一次忧心忡忡。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回我东周仰靠贵国的义举,才使我东周百姓得以平安无事,因此心甘情愿把九鼎献给大王,却不知贵国要借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颜率摆了摆手,说:“不可以。因为梁国很早就想得到九鼎,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改道楚国。”颜率说:“这也行不通,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一带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哪里把九鼎却到齐国呢?”颜率说:“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但是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运用了9万人,九鼎就要九九八十一万人。此外还要准备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从哪条路把九鼎运来齐国。所以臣一直在私下为大王担忧。”齐王无可奈何地说:“贤卿屡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了!”颜率赶紧解释说:“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随时听候命令。”齐王终于打消了获得九鼎的念头。3.秦惠王时,张仪制定策略,希望能夺得九鼎以号令诸侯,楚顷襄王、齐国国王亦希望争夺宝鼎。周赧王周旋于两国以及魏国、韩国之间,令其相互制约,得保九鼎不失。秦武王举鼎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国攻占韩国重镇宜阳。秦武王大喜,引任鄙、孟贲一班勇士到宜阳巡视,然后直入洛阳,以窥周室。周赧王遣使郊迎,秦武王直接入太庙明堂中欲窥九鼎。秦武王围着九鼎观览一番,赞叹不已。秦武王指雍字一鼎叹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守鼎的官吏说:“此武王定鼎于此,未曾移动,每鼎有千钧之重,无人能举。”秦武王尽平生之力,将鼎抬离地半尺。正要迈步,不觉力尽失手,鼎坠于地,正压在武王右足上,喀嚓一声,将胫骨压断。众人急忙把他扶回公馆,秦武王疼痛难忍,血流不止,挨至半夜,气绝而亡。秦武王即位时曾言:“得游巩、洛,生死无恨。”今日果然死于洛阳。4.公元前256年,秦国为打开东扩通道意在伐周取鼎,楚王得知信息后主动派人联系周赧王,希望共同出兵先发制人攻打秦国,周赧王到楚王的承诺,心里非常高兴,令西周公召集兵马,结果只召齐5千兵马,而且军费严重不足。于是周赧王向城里有钱的人借贷,并立下契约,等打败秦国凯旋后连本带息一起偿还。周赧王还令其他诸侯国一起出兵,共同抗秦。西周公率领五千人马驻扎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等待各路诸侯的到来,结果只有燕国与楚国两支队伍前来,两支队伍驻扎下后,一直处于观望状态。
秦王得知诸侯不能同心抵抗后,派将军嬴樛率十万兵马杀奔而来,燕国与楚国两支队伍驻扎了三个月,不见其他诸侯派兵,军心涣散,毫无斗志便主动撤兵。
西周公一看,就剩自己这五千来人,这还能打吗?也撤兵了。周赧王出兵无功而返,要债的人聚在宫门外大呼喊叫,要求还贷,周赧王惭愧,躲避在宫殿的一高台上,后人称其为“避债台”,这也就是“债台高筑”的来历。
周赧王毫无办法,最后捧着自己辖区地图向秦国投降,并愿意捆绑自己去咸阳向秦王认罪。周赧王谒见秦王,顿首谢罪。秦王可怜他,把梁城封给周赧王,降为周公,西周公降为家臣,东周公贬爵为君。但不久周赧王含恨而死。
秦王下令毁掉周庙,令嬴樛搬运九鼎至咸阳,当九鼎运至泗水时,其中一运鼎的船沉没于水中,嬴樛派人下水寻找,始终找不到,此时忽然看见一条苍龙,鳞鬣怒张,顷刻波涛顿作,船上的人非常恐惧,不敢触碰他。这天晚上,嬴樛便梦见周武王坐于太庙,召见他责怪说:“你竟敢毁坏我的宗庙,搬走我庙内九鼎,”命令左右用鞭子抽打他的背,等嬴樛醒了就患背疽,嬴樛带病回到秦国,将八鼎献上秦王,并把途中情况汇报给秦王,秦王仔细核查运回之鼎,所失之鼎,正是豫州之鼎。
秦王慨叹说:“地皆入秦,鼎独不附寡人乎?”于是想派更多的的人去找所失的鼎,嬴樛劝谏说:“此神物有灵,不可复取。”秦王最后才作罢。嬴樛也死于背疽。秦王以八鼎及祭器,陈列于秦太庙之中,要求各诸侯前来恭贺,不来者就讨伐,韩桓惠王首先入朝,稽首称臣,齐、楚、燕、赵都派国相前来恭贺,唯独魏国不来恭贺。
公元前255年,秦王派河东太守王稽攻打魏国。魏国得知信息后,赶紧派人来秦国谢罪,并将太子增作为人质抵押在秦国,从此,六国都宾服于秦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
三、九鼎去向
关于九鼎的下落,史家众说纷坛,不一而足。1.司马迁在他撰著的《史记》一书中,对九鼎的记叙,前后不一。如:在周、秦二“本纪”中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从雒邑掠九鼎入秦。但在《封禅书》中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由后者分析,九鼎在秦灭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时,已经不见;那么,前者所述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从雒邑掠九鼎归秦,岂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费解!
2.司马迁之后,东汉的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中,对九鼎之下落,采取兼收并蓄之法,收录了司马迁的上述两说,同时,又补充了一条史料,说是在周显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没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泗水之下。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也有史学家认为,九鼎并非是九个,而是只有一个,因为代表九州,也叫九州鼎,简称九鼎。
3.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祀志》中认为:周王室财政困难,入不敷出,于是销毁九鼎以铸铜钱,对外则诡称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说其中一鼎已东飞沉人泗水之中,免得诸侯国兴兵前来问鼎,自找麻烦。
纵观中国历代史籍,关于九鼎下落的材料虽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据,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今天究竟是否还存在?在历史上,它确实曾作为夏、商、周三代的镇国之宝,传承了二千年;并且,从未发现过古人关于它已销毁的历史记载。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或许,今后会有揭破这个千载之谜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见天日之时。
免责声明:以上部分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