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题联:胜地何常经浩劫;斯楼不朽赖名传。
曾国藩题联:高花风堕赤玉盏;老蔓烟湿苍龙鳞。
徐淮生题联,其一:云边山影闲中换;天外江声画里流。其二:作消夏闲人,皎月升时,破隔岸林烟,沽来桑落;是纳凉天气,好风起处,吹过江山雨,飞上荷花。
黄建莞题联:遥对清凉山,近临北极阁,更看台城遗址,塔影横江,妙景入樽前,一幅图画传胜迹;昔年凭墅处,今日豁蒙楼,却喜玄武名湖,荷花满沼,好风来座右,数声钟磬答莲歌。
古鸡鸣寺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有“南朝第一寺”美誉。其始建于西晋,历史上曾是南朝佛教中心,历经多次毁坏与重建,现存建筑为1983年依明清形制复建。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观音殿、药师佛塔、胭脂井、豁蒙楼等。
豁蒙楼位于南京玄武区鸡鸣寺内,是两江总督张之洞为纪念其门生、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所建。楼名取自杜甫“忧来豁蒙蔽”诗意。
作为鸡鸣寺最高处的观景佳地,登楼可远眺钟山、近瞰玄武湖,紫金山色与湖光水色尽收眼底。此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1929年黄侃等七位教授曾在此联句赋诗,1934年还举办过百人重阳登高诗会。梁启超、胡适、郭沫若等文化名人也曾登临。
鸡鸣寺豁蒙楼楹联有:
张之洞题联:胜地何常经浩劫;斯楼不朽赖名传。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人,生于贵州贵阳,是晚清重臣、后期洋务派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曾多次与弟子杨锐登临鸡鸣寺。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杨锐等“六君子”遇难,张之洞十分痛惜。1902年,张之洞再度署理两江,忆及与杨锐在鸡鸣寺彻夜长谈,遂倡议建楼纪念杨锐。1904年楼成,张之洞以杜甫诗句“忧来豁蒙蔽”之意为其命名为“豁蒙楼”。此联意为名胜之地常常历经战乱等劫难,而豁蒙楼却能凭借着某种意义或价值长久留存并被后人传颂,表达了对杨锐的纪念以及对豁蒙楼意义的肯定。
曾国藩题联:高花风堕赤玉盏;老蔓烟湿苍龙鳞。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晚清重臣,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高花风堕赤玉盏;老蔓烟湿苍龙鳞”,此联为集句联,系集南宋诗人陆游《陵霄花》诗中的句子。
上联“高花风堕赤玉盏”,描绘了高处的花朵在风中飘落,如同赤色玉盏坠地的画面,“高花”可能指凌霄花,其花开高处,“赤玉盏”形象地写出花朵颜色艳丽、形态如盏的特点,也暗示着生命的绚烂易逝。下联“老蔓烟湿苍龙鳞”,展现了历经岁月的藤蔓在烟雾湿气中,宛如苍龙鳞片般苍劲斑驳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古朴、沧桑且神秘的氛围,寓意着历经沧桑后所拥有的厚重与力量。
这副对联对仗工整,“高花”对“老蔓”,“风堕”对“烟湿”,“赤玉盏”对“苍龙鳞”,在词性、意境等方面都相互呼应。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写,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
徐淮生题联,其一:云边山影闲中换;天外江声画里流。其二:作消夏闲人,皎月升时,破隔岸林烟,沽来桑落;是纳凉天气,好风起处,吹过江山雨,飞上荷花。
徐淮生(1868-?),字漠侯,号醉石,安徽石埭人。清末贡生,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文学讲师,是民国著名书法家,善行草,其书法风格高古奇逸、大气磅礴,作品流传较多。
联一着力描绘了幽胜闲适的境界。上联刻画了云边山影在不经意间变换形态、颜色,这种细微而舒缓的变化,只有闲适自在之人才能察觉。下联则将天外江声比作画中流动的景致,以声衬景,展现出江水奔腾、江声悠悠的画面,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整副对联对仗工整,文字优美,将自然之景与闲适之情融为一体,同时也透露出佛门胜地特有的宁静禅意。
联二描绘了夏日在豁蒙楼消夏纳凉的惬意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氛围,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月光、林烟、江风、山雨和荷花构成的美妙意境。
黄建莞题联:遥对清凉山,近临北极阁,更看台城遗址,塔影横江,妙景入樽前,一幅图画传胜迹;昔年凭墅处,今日豁蒙楼,却喜玄武名湖,荷花满沼,好风来座右,数声钟磬答莲歌。
黄建莞是清末官员,曾任江宁布政使,活跃于光绪年间。根据1904年农历四月初五的一张合影记录,他与张之洞(湖广总督)、盛宣怀(工部左侍郎)、魏光燾(两江总督)等人并列,是当时江南地区的重要政治人物之一。
此联通过对周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豁蒙楼一带的优美风光与历史底蕴,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
上联:“遥对清凉山,近临北极阁,更看台城遗址,塔影横江”,作者由远及近,依次描绘了清凉山、北极阁、台城遗址等景致,远处的清凉山与近处的北极阁相互映衬,台城遗址更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而塔影横卧江面,画面富有层次感。“妙景入樽前,一幅图画传胜迹”则是说这些美妙的景色仿佛进入到酒杯之前,如同一幅美丽的图画,传递着此地的胜景古迹,让人在饮酒赏景之时,能感受到历史与自然的交融。
下联:“昔年凭墅处,今日豁蒙楼”,交代了此地的变迁,昔日可能是凭栏观墅之处,如今已成为豁蒙楼,蕴含着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却喜玄武名湖,荷花满沼,好风来座右,数声钟磬答莲歌”,转而描写玄武湖的景色,湖沼中荷花盛开,清风拂面,耳边传来钟磬之声,仿佛在回应着莲花之歌,“数声钟磬”凸显了鸡鸣寺的佛门特色,整个画面宁静而美好,给人一种心旷神怡、超凡脱俗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