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和大家聊到社群的游戏式营销,非常感谢收到了大家的诸多支持和鼓励!这两天也加了一些业界朋友来共同探讨这个话题,今天同样会以实例来和大家分享、探讨相关社群产品的支撑和运营的执行层面。
说起游戏,我不算个重度爱好者,虽然毕业后即投身一家手机游戏平台公司,但无奈资质尚浅天生愚钝,在wow里打个副本也被同事哭笑不得的称为天然呆。但这并不影响我参与的积极性和那颗炽热的心,因为给我带来幸福感的正是在游戏给我带来的实时反馈和惊喜。我并不care自己升级比小伙伴们慢(同圈子玩的同事可都是些高能玩家),而是可以实时查看经过自己的努力给升级带来了多少贡献,战斗时释放技能带来伤害的数字……(未找到当年自己的游戏截图,只有借用一回了~)
也许你觉得我好像扯远了,但这些经历给我在做社群运营上带来很多灵感。关于游戏化思维这块的方法论无论文章还是书籍都比较多了,我个人在语言提炼功底上还处于一般段位,所以我还是以近期的实操来做探讨。
公众号上做社区入口较深,而且目前市面上大家接触的微社区更多还是老论坛形式,想达到用户ugc还是任重而道远 ,更多还是中心化运作。所以我们选择了“社区+微信群”互动的方式。
用户参与及互动层面。社区目前产品支撑上会是一个内容承载平台,例如在上面发布活动,布置促销商品,然后将其url转发到微信群或者朋友圈。活动同步图文直播到微信群,一让已产生内容的用户不断能看到与其相关属性的其他用户的行为,二是制造氛围,勾起未参与用户的好奇心。当然若是这种老论坛在产品上有些游戏式创新,比如系统只给用户看到某几条特殊代表性的跟帖,其他都是数字化表示,同时用户回复后可根据某些关键字‘一键排序’回复贴,系统推送其某些和自己有特定属性的贴,从而娱乐化的把用户的某方面属性夸大化(eg性格),就能让用户产生更多的存在感和体验惊喜。(简单的关系图,仅供参考)
2.关于打卡签到的有兴趣性。很多产品都有打卡签到的功能,最近我们也在脑洞打卡的激励来自于哪,大部分是来自于用户之间的攀比或者积分的累积能获取一定的奖品,例如早起打卡,成就感会来自于熟人之间的仰慕和膜拜。但是陌生人之间就没有这种成就感了,所以我们发现职场用户群更多的会对于来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的认同感。举个栗子,产品可预设多个有趣性事件标签,用户每日打卡需要选择某些标签,而后在上班开始的9点之后的15min内,系统自动筛选出共同属性的用户,这个是用户强互动时段。同时在每周五下班18点前,列出本周与你擦肩而过的人群特性,达到让用户惊喜的效果。
电商巨头们关于对账单上也是做的越来越游戏化了,最后分享一下某宝的年对账单内的一个消费分析图。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