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违20年,李宗翰重返舞台,一场心理游戏点燃少年求知欲

这段话写得很有画面感和感染力!它巧妙地结合了几个关键信息点:
1. "事件:" 《心理游戏》的演出。 2. "人物:" 李宗翰。 3. "状态:" 暌违近20年回归舞台。 4. "形象:" 依然像个充满求知欲的少年。
这几要素组合在一起,传递出一种强烈的对比和情感:
"时间跨度:" "近20年" 这个词强调了时间的漫长和距离感,让他的回归显得格外珍贵和引人注目。 "舞台回归:" "回归舞台" 点明了核心事件,是他对表演的再次投入。 "形象对比:" "像个充满求知欲的少年" 是点睛之笔。它不仅仅说他年轻貌美,更重要的是,即使经历了20年的风霜和世事变迁,他内心依然保持着对知识、对世界、对表演本身的纯粹好奇心和热情,如同一个初入茅庐的少年。这展现了他身上的一种可贵的特质——不忘初心,对艺术始终保持热忱。
总的来说,这句话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李宗翰在《心理游戏》中回归舞台后,那种历经沧桑却初心不改、依然保有少年般求知心的动人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相关阅读延伸:一场《心理游戏》让李宗翰暌违近20年回归舞台,依然像个充满求知欲的少年

8月14日,英国侦探小说家、编剧安东尼·霍洛维茨创作的悬疑心理话剧《心理游戏》中文版将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首演。故事讲述了一位“真实犯罪”作家斯蒂勒为了完成他的新书,决定采访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伊斯特曼——一个被关在精神病院十年的恶魔,之后陷入一场充满较量和谜团的事件。该剧由鲁伊莎执导,也是演员李宗翰阔别舞台近20年的回归之作。

剧中李宗翰饰法尔医生

提起该剧的编剧安东尼,其最知名的作品是被称为“少年007”的《少年侦探(Alex Rider)》系列小说,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他创作的《喜鹊谋杀案》也曾被改编为电影。《心理游戏》作为其戏剧创作的代表作,1999年首演,随后在2000年被搬上伦敦西区的舞台,以精巧的结构和出人意料的反转著称。

谈及与《心理游戏》的结缘,导演鲁伊莎说自己几年前在伦敦看戏,在剧场的海报墙上,《心理游戏》那张悬疑感十足的海报瞬间抓住了她,促使她找来剧本研读。“我一口气读完,中间很纠结‘谁是谁’,非常引人入胜!”鲁伊莎坦言自己并非“推理大神”,但剧本的层层递进和精巧反转让她欲罢不能,“作品在悬疑表象下,总有对人性深刻的探讨,这正是我喜欢的。它会促使我们去思考: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假?我们口中说的,是否真的是内心所渴望的?最终追求的又是什么?”

剧组全体成员

该剧是李宗翰阔别舞台近20年后重新回到话剧剧场进行表演。“这个剧本在我手里差不多有将近两年的时间了,”李宗翰坦言,“不想演的原因是觉得它太难演了。”虽然这些年在影视领域取得了不俗成绩,但李宗翰对舞台的热爱从未改变,“不停地在看各种各样的话剧,心里很痒,身上也很痒”。对于为何选择《心理游戏》作为回归之作,李宗翰解释道:“接近20年没演话剧,就在想该用什么样的剧来回归?这两年从影视剧角度来讲,心理悬疑剧从中国到美国到英国,都是非常吸引人的类型。”鲁伊莎说:“李宗翰在排练厅里充满了对舞台的热爱和敬畏,像个充满求知欲的少年。”

发布于 2025-09-03 23:13
收藏
1
上一篇:爱上海李宗翰董畅主演悬疑剧,心理游戏揭秘情感谜局,剧情反转令人惊心动魄 下一篇:心理游戏中文版首演圆满收官,10场演出爆棚,上座率高达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