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冤头!杭州现“假装上班”公司,年轻人逃离职场潮涌,背后无奈何堪?

“大冤头”这个说法,确实生动地反映了当前一些职场现象引发的强烈共鸣和不满。杭州出现“假装上班”(或称“摸鱼文化”、“形式主义工作”)的公司,以及一些年轻人因此选择“逃离”或“躺平”的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无奈是多方面的,值得深入探讨:
"“假装上班”现象及其原因:"
1. "巨大的工作压力与“内卷”:" 当前社会,尤其是大城市,竞争激烈,“996”甚至更长的工作时间成为常态。为了在绩效考核、晋升竞争中不被淘汰,一些人选择“摸鱼”,以看起来很忙碌的方式应付,而非真正产出高质量的工作。这背后是害怕被淘汰、追求更高收入的焦虑。 2. "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 部分公司管理僵化,过于注重流程、汇报、加班时长等“形式”,而非实际的工作成果和效率。员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处理这些形式主义事务上,真正用于创造价值的时间被压缩,导致“假装上班”成为一种生存策略。 3. "企业文化问题:" 有些公司缺乏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将员工视为流水线上的零件,强调服从和执行,而忽视创新和积极性。在这种环境下,员工容易失去工作热情,选择消极怠工。 4. "工作与生活失衡:" 长时间工作导致个人生活空间被严重挤压,健康、家庭、社交等受到影响。为了

相关阅读延伸:大冤头!杭州出现假装上班公司,年轻人逃离职场?背后多少无奈?

杭州一家写字楼里,最近冒出个奇怪的公司。四百多平米,工位、打印机、会议室一应俱全,墙上还贴着“不能迟到”“不能打呼噜”的规矩。但这里不是普通公司,是专门租给想假装上班的人的。每天30块钱,填个表、过个面试,就能领工牌当一天“员工”。


我第一次听说这事是在短视频里。有个叫博南的24岁男生,刚从创业公司退出,来这儿面试时紧张得不行。面试官陈英健问他“梦想是什么”,他老老实实说想自己做品牌,结果被夸“敢想”。这场景听着怪好笑的,但博南说他就是想找个地方逼自己别懈怠。“在家躺着谁不会啊”,他说这话时,我突然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陈英健自己说这公司是“误打误撞”开的。原本是他自己公司的闲置空间,后来发现很多毕业生、创业者都找不到地方静心做事。现在这里规矩比真公司还严,抽烟喝酒不行,连办公室恋情都不让有。但奇怪的是,预约群里好几百人,每天都有人来“假装上班”。

有个女生小玲让我印象很深。她辞了上海互联网大厂的工作,现在做自媒体。第一次来这儿,还特意穿了衬衫拍视频给妈看,“说找到工作了”。她妈叮嘱她别穿得太随便,觉得“上班就得有正形”。可实际上,小玲在这儿录视频、写文案,和在家没区别,但她就是觉得“在这儿效率高”。

还有个叫老艾的女生,工位摆满了书和小玩意儿。她是学工业设计的,现在做脱口秀、开网店,还学声乐和理财。她说这儿不是临时歇脚的地方,而是“自己的场域”。“在家总想躺,这儿能让我专注”,她说话时手指不停敲着键盘,桌上放着《喜剧的艺术》和理财笔记。


陈英健说他开这公司不为赚钱,一个月150块给常客优惠。但他最近被媒体追着采访,还有人想借他热度卖自动售货机。这让我想起新闻里那些突然爆红的网红店,总觉得这种“假装”迟早会被资本搞砸。

其实来这儿的人挺复杂的。有的刚毕业没经验,想模拟面试;有的创业失败,想找个地方重整旗鼓;还有的像老艾,就是受不了在家“摸鱼”的感觉。他们说的最多的是“社会时钟”,好像所有人都在催你“赶紧上班、赶紧结婚”,但这里能让他们喘口气。

有意思的是,陈英健自己是白手起家,现在有好几家公司。他说开这地方是想帮年轻人过渡,但年轻人到底需要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有个人从外地跑来就想见他,问他“怎么才能成功”,他只能苦笑:“假装久了,或许真能找到方向。”

我认识的朋友里也有类似情况。有个学设计的,毕业两年换了五份工作,现在在家啃老,天天打游戏。如果他能来这种地方,或许会逼自己写点东西?但他说“装什么装,假的就是假的”。

陈英健说未来可能找更多便宜场地,但前提是不能“暴利”。可现在连他自己都被流量裹挟着往前冲,这种“假装”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年轻人在职场和躺平之间找了个中间地带,还是不过是场自我安慰的游戏?

每天早上,假装上班的人们打卡进楼,和真上班族挤电梯。他们打开电脑,刷视频、写方案、看直播,和外面的世界没什么两样。但对他们来说,这扇门后的工位,或许就是对抗焦虑的最后堡垒。

发布于 2025-08-29 13:13
收藏
1
上一篇:郑州三口之家连亏四年后,果断卖公司套现5.5亿,完美落袋大逃离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