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武林高手都是君子?可有些名字,总是让人心里打鼓。“一吕二赵三典韦”——这话,不知道谁先传开的,就像门口那位大爷下棋,不知不觉大家都说成理了。有意思的是,吕布这人,大家提起,总说“第一猛将”,可一想到他三心二意的毛病,就有点咽不下这口气。你说他真比赵云强?两人真要杠上,能分得出老大老二吗?咱们今天聊聊,权当饭后谈资吧。
吕布这人,说起来真像是那种力气大、人缘却不怎么样的哥们。虎牢关前那场战,无数人拍桌说“牛!”,毕竟能一挑关羽、张飞都不落下风。可你细想其实也怪怪的:他不是神,他也是会气喘吁吁的。后面沛城那次和张飞打了个天昏地暗,愣是没分出谁赢,甚至好几次还显得有点虚。所以,吕布的能耐就像是油多火旺,一旦把火烧完,剩下的也就那么回事。
不过,吕老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胆子大。多数人打仗,一旦见对方人多,脚底也发虚。吕布不一样,他敢跟三位名将对峙,还有点兵油子那种痞气——这点赵云没学会,也许是山东汉子的性格。吕布武功是强,可你让他跟赵云一比,故事味道就不一样了。
说到赵云,怎么都少不了长坂坡那场。曹军几万人能把他堵上,他愣是杀出一条路,还顺手救了小阿斗。那场仗讲出来几乎成了“偶像剧”:所有反派都怕了,常山赵子龙的名头登时响遍三国。东吴曹魏那帮老油条,后来提到赵云都皱眉头——说白了,那就是“别惹他”。这股威风,只看战绩的话,那是真没处挑刺。
而且赵云和吕布还真像两种人。吕布是暴风骤雨,一顿猛攻吓退人,可自己也累得够呛。赵云像是细水长流,到处磨炼,年纪大了枪头还是雪亮的。别说姜维了,许褚这种猛人碰上都得眨眼掂量。前期吕布横着走,后面赵云才是三国“大杀器”。吕布死了,大家好像突然觉得,这片江湖能挑战赵云的,没剩几个。
有意思的还在后面。关羽张飞也算是风云一时,只可惜后期都遭了点儿背运。关羽吃庞德的亏,张飞被自家兄弟偷袭,整个人设都塌了。风光一时后,跌得挺惨。而赵云这人,怎么起怎么落,他还是在那儿。你说这是不是人比人得气死牛啊?许褚年轻时被他摁得死死的,等老了姜维撞上,也是对他客客气气,甚至都觉得赵云“要动真格了”,自己小命不保。
或者可以琢磨一点,赵云的厉害远远不止一时气血。他像是那种,在乱世里也能在沙发上喝茶的人——枪还在旁边,人没急,敌人也不敢近身。谁家儿子敢在这时候跟他硬刚?姜维要不是懂得尊重老前辈,不定就被赵云在战场上教做人了。
要比较这两位,那还得从那场“明星大战”说起。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老话说“张飞酒未醒”,这句话其实挺耐人寻味——迷糊着都能和吕布硬碰硬,吕布还不敢乱来。张飞一上场就是五十个回合,这种拼劲,平头百姓咋敢碰?吕布那会儿心里也打鼓,没准知道自己和张飞“半斤八两”。再加之后来在沛城又来一百回合,大伙说得明明白白:吕布顶多比张飞强半头,朱葛一戳就到底。
张飞的“半斤八两”,也有意思。不是他“不行”,而是有时候他就是“行不到底”。你看张郃,挫败张飞时能摇头晃脑,骄傲的都快飘起来了,说他就是靠“裙带关系”出头。后来俩人真打一场,张飞也没把张郃打趴下。这让咱们琢磨,张飞虽猛,不过老赵头那种狠劲才是顶门把式。张郃挨上赵云,三十回合让人看傻眼,直接被打隐身,人间蒸发两年,怕得都不敢露头。
再说赵云那两场硬仗。一个是穰山之战,他连轴转了一夜,本来应该“弹尽粮绝”,结果还手枪不软,三十回合把张郃收拾了。人说是“赵云底线”,其实这就是狠人标准。还有宕渠山,赤壁之后他又和一票猛将打照面,张郃和徐晃搭档都不敢上前——你说这不是威慑力,那还能是什么?
很妙的事在于,张郃遇上张飞还能跟对方玩个五十回合,不落下风。可要是碰见赵云,能在战场上混个十五回合都撑不住。这不是说张郃差,是说赵云打仗不讲情面,手快枪狠。自己清楚,有些人的命,根本留不住。
你如果把这些“连理枝头”都串起来,不得不感叹三国猛将,真是各有各的命。吕布,短跑王者,先上场,吓住人可保不住后劲。赵云则像是长跑健将,走到最后还精气神满格。他们要真刀真枪单挑,吕布恐怕扛不住赵云一记狠招——尤其赵云一旦急眼,那可是马下就能拼个你死我活。
这样说起来吧,三国里谁最强?都想摆个名次,有的人怕被“踢出榜单”。但换个角度看,有些人的厉害,真不是一场仗能证明的。吕布狠,赵云稳。谁强谁弱,也许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要是你穿越回去,让他们在沙场碰个头,也许结果没那么简单——谁会先认输?谁会笑着说:“兄弟,今天你狠?”
有时候我们说历史是段子,说白了也没几个能真的见过他们杀气腾腾的样子。故事留到这儿,谁强谁弱,由你自己猜吧——反正下次有人老调重弹“一吕二赵”,你就跟他掰扯两句,那还真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