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四月,那场蔓延在巴黎圣母院屋顶的烈焰谁能忘记?木柴燃着,火光直指夜空。塔尖突然坍塌,烟雾中只剩下雕塑的残影,一帮消防员在屋脊拼命救人。而这些景象,在社交网络瞬间疯传,全球数十亿人盯着直播。只有建筑师们眉头紧锁,“能不能修回来?”这不是轻松的事。
五年的时间过去。圣母院的轮廓又清晰起来,原本焦黑的木梁变得规整,石像被细细清洗。不是所有故事都能有个翻篇收尾,这一幕在欧洲史册里算是罕见。重开仪式,定在七号,八号对外重新开放。各路记者都盯着现场,谁会登上塔顶?“我们来了。”中方专家,团队里有最年轻的也有最老的。但按规矩,只有专业团队可以爬塔尖,而中国人是第一批非法国籍专业人员。他们进去时还拍了合照,周萍却没发朋友圈,她说照片不重要,文物还在抢救里。
刚接触修复现场,周萍就意识到:比起常规文物清洗,这次更像是在“救火”。橡木梁架被烧后,炭化层和未燃区域交界线清楚得可怕,有人用手指戳戳炭皮会掉渣。法方其实没有那么多经验,中方就带来了兵马俑与秦陵的遗存修理经验。大理石、壁画、金属件保护也开了几轮交流会。第一次去塔尖时,周萍没往下看,怕空中风急,一不小心就“踩漏”。
有意思的是,周萍发现巴黎圣母院的梁架结构其实和中国歇山顶建筑很像,榫卯技术贯穿两地,结构稳定又不失细节。法国橡木材龄动辄百年以上,材料储备理念上跟中国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兵马俑一号坑里挖出来的松木与柏木,跟塞纳河沿岸种植的橡木风格完全不一样。怎么说?材料不管产地,最后拼的是耐火性。
耐火材料成了核心技术之一,圣母院和兵马俑土层都面临被火烧的危机。方案其实不难,关键是实验室测试怎么做。巴黎圣母院的存储橡木可达240年树龄,这次能修回来,全靠法国人几十年前就规划好储备木材库。反观中国,虽然属于古建筑大国,但木材储备体系还差点意思。周萍提议要尽快融合文物保护和材料储备系统,听起来简单,实际要动地方部门和行业协会。
地下土遗址也是技术难点,巴黎圣母院和兵马俑都涉及土壤水分、环境湿度、文物微环境参数。不光湿度难搞,地下水也是瓶颈。中法专家团队好几次因为测定结果不一致争执不休,遇到病害识别和损害机理时,技术难题堆积如山。大家统一意见后,还是打算靠新材料新工艺一点点试探。周萍承认,“有些东西短期是打不开的”,但她不急,慢慢来,交流能碰出点新花样。
而在法国文化部信息中心,周萍意外翻到了法方一百多年前修缮圣母院留下的资料,厚厚几大箱,现场考察手稿、老照片、工程日记都有原件。她甚至感慨,这份细致档案记录是中国目前欠缺的领域,基础资料留存靠习惯也靠制度,“以后我们也得这样记着。”
而主流媒体的报道中,法国方面认为2030年前修复不会完工。中方专家团队则更乐观,预计后面几年技术迭代能加快进度。现在已经有专门团队在用数字仿真、材料采样等方法锁定病害的具体点,研究木梁耐火性和湿度应对策略。但在实际操作里,又有很多反复。比如今年二月刚去法国时,周萍说修复一切顺利,很快又改口——新技术实验进展其实没那么快,现场环境复杂性超乎国内预想。
出发前,团队还专门在西安做了一轮预演,将兵马俑坑的病害处理方案迁移到欧洲建筑泥土保护实验里。没想到土质成分完全不同,湿度含量远高于秦陵现场。有专家现场计算湿度变化,得出的结论前后相差五个百分点,法方工程师直摇头。大家决定再测一次,最终还是按法国标准执行。精确吗?有点模糊,误差小,但总比没有好。
周萍自称是“试探者”,她带着中国经验往前走,时而怀疑能否真正解决法国文物的技术难题。她还觉得法国专家更专注理论,她们愿意冒险操作,被称赞也被质疑。两边都说自己擅长保护,但交流后发现谁也不是万能,互补吧。
耐火材料的研发过程曲折。周萍团队最先提出“延长燃烧前支撑时间”的思路,就是给灭火争取几分钟。但现场烧焦木梁参数与国内实验数据出入大得惊人。有人说是欧洲木材密度高,燃烧速度慢,后来经过多轮复核,才发现是当地空气流速的关系。
这回中法联合修复,有人把它说成“史上最大一次文物跨国技术对话”。其实里面也有杂音——个别学者认为技术差距太大,合作意义有限。周萍不同意。她感叹,这么多年兵马俑坑都在和湿度斗争,法国专家也有自己的死结。经验的碰撞未必都是胜利,偶尔是两个失败者的握手?
但也不能否认,一部分技术对话已经见效。这次耐火试验,双方采集了现场烧痕橡木和松木样本,反复加热、测报,最终参数对比差距缩小到可控范围。有人意外发现,腐蚀速度其实和火灾强度不是线性关系。一番争论后,还是按照耐火标准制定材料补充计划,估计未来十年都要不断更新。
而对于基础资料,这次中方团队已经在跟进文档规范,开始用法国那种工程日志、数字图片归档、材料标签系统,把每个环节记得非常详细。有人说其实没什么用,做多了记录,实际操作才是关键。周萍却坚持,她觉得意外、瑕疵、偏差才有历史价值,修复不完全也成立。
这次巴黎圣母院重开,西方主流舆论还是偏乐观。大家都渲染“奇迹般”完成。但现场不少建筑师、小工人私下聊,压力大得很,谁都不敢担保重新开放后能和历史完全吻合。周萍认为就是要“随遇而安”,技术能到哪就到哪。有人却觉得这么庞大的文物工程,不该有丝毫遗憾。
其实现场还有一些小插曲,部分古老壁画修复时打磨太过,失去了原始纹理。还有地面残留水渍,法国工程师看了直皱眉头。中国团队也有困惑,现场每一步都不是完美的、顺畅的,只能边试边改。但这也是文物修复的日常吧?
数据方面,法国文化部公布:截至去年底大火后圣母院修复项目已投入8亿欧元,全部来自全球捐赠。中国团队的参与是文物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信号。真实数据未必完全公开,批评者认为修复进度太慢,实则实际情况比预期多变。
有趣的是,双方都宣称本国建筑技术世界领先,却在湿度控制、病害评估等核心难题上陷入犹豫。中方部分专家甚至自嘲:“每一场实验都是第一次,结果不包票”。
那么到现在,巴黎圣母院重开,文物与建筑保护关联更加紧密,两国团队都还在不停调整方案。能否彻底解决所有问题?也许只能等下一个五年计划里见分晓!
文物修复,是远比我们想象复杂与多元的过程。历史与现实,在巴黎圣母院的梁架森林里交错。合作、技术、争议和盲点同在。这一页翻过去,下一次聚焦,谁知道会不会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