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飞(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刘翠翠(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基所在与难点所系,在此过程中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矛盾相互交织,需要运用系统思维进行全方位、全链条、全要素的深刻变革,进而构建各环节紧密衔接、各要素高效协同、各功能融合共生的现代化农业农村发展新生态。
系统思维是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方法论
作为科学的方法论,系统思维的核心在于强调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及动态平衡性。农业农村本身就是一个由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生态子系统和空间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与有机生命体,具有多层次、多要素、多维度的内在结构。经济子系统以产业体系和市场运行为核心,是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动力引擎。社会子系统涵盖人口结构、治理体系与文化传承等,既是维持秩序和凝聚力的稳定器,也是激发乡村活力的动力源。生态子系统依托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平衡,构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环境底线和绿色约束。空间子系统则通过城乡关系与区域布局的优化,塑造整体发展的格局和方向,并在不同尺度之间实现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四大子系统相互嵌套、深度交织,并在长期演进中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和动态平衡,展现出鲜明的系统特征:整体性(整体功能远大于部分之和)、关联性(要素间深度互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层次性(宏观战略、中观协调、微观落实需清晰协同)和动态平衡性(需在发展保护、效率公平等多重目标间保持韧性并适应外部变化)。将农业农村视为“有机生命体”,更凸显其自组织、自适应、新陈代谢与持续演化的内在特性。
深刻把握和自觉运用系统思维,是科学谋划和有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遵循,是破解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矛盾交织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宏伟蓝图的必由之路。
把握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系统性特征
整体性:超越局部视角,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考量。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就意味着,要从更广阔的全局视野来审视农业农村现代化,把农业农村发展置于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之中加以考量。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视角,更不能顾此失彼或“单打一”,而是要统筹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和共同富裕等多重目标,把它们看作一个彼此关联、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来推进。唯有如此,才能在整体谋划与系统布局的基础上,推动农业农村各子系统的深度耦合与良性互动,释放出整体效能,真正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关联性:洞察维度交织,注重改革的系统效应。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产业体系的升级、经营主体的培育、治理效能的提升、城乡关系的重塑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不是彼此分割的环节,而是紧密交织、相互依存的整体。产业兴旺为有效治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治理优化又为产业升级营造良好的制度与社会环境;主体活力推动了要素的流动与集聚,城乡融合则为主体成长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农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产业升级的前提条件、乡村文化延续的基础,更是城乡融合与社会治理的底线要求。在这样一个系统格局中,任何单一领域的改革举措都不能孤立推进,而需要前瞻性地评估其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避免顾此失彼。
层次性:厘清权责定位,实现多级有序联动。农业农村系统具有清晰的多层架构,其运转逻辑强调纵向贯通与横向协同。在国家层面,重点在于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战略规划,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制度框架与重大政策支持。在区域层面,需要立足实际,优化功能布局,推动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互补与联动发展。县域作为直接落实的“中枢”,承担着统筹实施与资源配置的关键责任。乡村则是政策真正的落脚点,必须通过激发内生动力来确保发展可持续、治理有活力。系统思维不仅能帮助厘清各级权责边界,促进政策层层衔接,而且能避免重复建设与治理空白,凝聚起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整体合力。
动态平衡性:寻求韧性发展,保障多重目标协调。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并非单向度的推进,而是在多重目标之间不断寻找动态平衡。发展与保护需要兼顾,既要实现粮食产量的稳步提升,又要守住生态安全的底线;效率与公平必须协调,既要推动规模化经营以提升整体效益,又要切实保障小农户的基本权益;传承与创新也要并行,既要延续乡土文化的独特韵味,又要积极吸收现代文明的先进成果。与此同时,农业农村系统还必须具备足够的韧性,能够在面对市场剧烈波动、极端气候灾害等外部冲击时保持稳定,并在冲击过后展现出自我修复与进化升级的能力,从而保证长期的健康运行与可持续发展。
农业农村系统转型发展的实践路径
强化核心引擎:构建共生共荣的现代乡村产业生态系统。产业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实际工作的关键切入点。实现产业兴旺,必须摒弃 “单点突破”的旧路径,转而营造一个“全链协同”的新格局。在纵向上,要贯通科技研发、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和消费服务等各个环节,推动全链条有机衔接,从而增强产业体系的韧性,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并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同时,还需要在全链条中融入绿色理念,在研发、生产、加工和流通的每一环节推广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和循环利用的方式,真正实现产业繁荣与生态安全之间的动态平衡。在横向上,要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农文旅康养、乡村电商和数字农业等新兴业态,使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社会进步相互促进、共同增值。
激活活力细胞:培育多元协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首先,要固本强基,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不动摇,创新新型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模式,构建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综合社会化服务体系。其次,发挥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共生体系。再次,探索股份合作、保底分红等多样化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产权清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增收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联动。集体经济组织切实承担起统筹资源、协调关系、优化配置的关键角色,既是“组织者”,也是“协调者”。
筑牢稳定基石:打造智慧韧性的乡村治理共同体。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环节。完善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关键。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强化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成为凝聚共识、整合资源、推动落实的坚强枢纽。自治、法治与德治要有机统一、相互赋能,提升乡村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与内生秩序。数字化也是推动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要加快建设“数字乡村”平台,以数字化驱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此外,要畅通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渠道,坚持引育并重,汇聚多元化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形成“头雁引领、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
拓展广阔舞台:畅通融合共生的城乡发展大循环。城乡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系统思维要求打破“二元割裂”,走向“融合共生、价值互认”,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富裕。首先,深化要素互通改革,尤其要在土地制度、集体产权等关键领域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核心要素在城乡之间高效、有序、双向流动。其次,要推动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延伸覆盖,加快民生领域的优质公共服务向乡村下沉提质,夯实城乡融合基础。最后,深入挖掘乡村独特的生态资源、文化底蕴、康养功能与审美价值,进而探索多元化的价值实现机制,吸引城市资源反哺乡村,最终形成一种城乡功能互补、价值互认、相互赋能、融合共生的新格局。
当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当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当城市文明与乡村价值交相辉映,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壮丽图景便有了坚实支撑。唯有以系统思维破局、以集成改革攻坚,方能将“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转化为“最广泛最深厚的潜力”,为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根基开辟新境界,让希望的田野焕发新时代的磅礴生机。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