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史耀华
编辑|青史耀华
«——【·前言·】——»克里斯蒂安·黑尔曼在《世界科幻电影史》中首次提到“科幻”,称之为“科学幻想” (Science Fiction),后沿用到电影、漫画、小说等多个领域,并形成一种固定的主流题材类型。
其中,科幻电影又称“科幻片”,作为人类超现实幻想主义的载体,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电影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这个定义中,强调了科幻电影的科学性和社会性,是立足于艺术家对社会科学原则的理解感受来创作的虚拟故事,创造一个具有戏剧色彩的幻想世界。
约翰斯顿的《科幻电影导论》中提出“科幻是基于科学和技术上的发展趋势,讲述着虚构的故事,而科学技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对科幻电影提出一个具体的、固定的定义似乎并无意义 ”。
«——【·电影类型研究·】——»国内学者沈国芳,在《观念与范式一一电影类型研究》一书中将科幻片的类别进行了规范化的归类建议,即“科幻电影的创作跟科学技术密切相关,并在一定科学基础之上,通过艺术家的神奇想像,虚构一个丰富多彩的么想世界片。”
许南明主编的《电影艺术词典》中提到,“科幻电影就是以科学幻想为内容的故事片从当下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为起点,对未来的世界进行情景式幻想和创造。
创作者艺术创作时基于一定科学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大胆丰富的想象,可以是人来的未来生活面貌、世界末日等。”
根据以上观点,经过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类型电影“观念”和“范式”的创作内容因时代的发展而变得丰富多彩,科幻电影的定义也更灵活。
首先,基于一定的科学基础,对科学知识可以扩展到科幻元素,如飞碟、机器人、激光武器等:其次,在相应客观科学依据及创作者假想的科学依据前提下,可以任意创作出未知的时空。
并加入特效制作来达成奇观效果即可视为科幻影片。最后,积极传播科学理念,弘扬科学精神。这意味着创作者可以立足科幻电影的概念创作出无限广阔的空间。
«——【·科幻电影的风格特征·】——»动画是一种在一定时间里利用人的视觉暂留原理观看一系列连续不断的静止画面,创建一种“活起来”的运动图形艺术;又是一种创作
“世界观”的特色表现形式,与站在科技肩上的科幻相结合。时代产物,是电影界的“时尚宠儿”两者的相互结合的作品更具有可读性。
韩笑的《动画类型学》中提到,“科学幻想”动画(Science Fiction) 又可称其为“科幻”动画(Sci-Fi或SF),但科幻小说一般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两种类型。
即以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硬科幻,来描写新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侧重于讨论哲学、心理学问题的软科幻。
科幻本身就是在一定科学的基础上带着奇幻性的风格特征,而动画被美国动画家查尔斯·罗门提到:“这些影像的动作是不存在的,是通过艺术家的幻觉造出来的,并用摄像机记录下来”。
因此,科幻动画是在基于科学基础之上,通过思考、研究、联想、立足现实并超越现实来塑造每个动画角色和道具,让它们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对以上分析总结来说,国产科幻动画电影是以科学技术为主,对这些故事进行拼贴杂糅,使之在科学幻想时空中拥有全新的人物关系和故事。
如近年来较为出名的《赛尔号大电影 7: 疯狂机器城》、《未来机器城》、《星际大逃亡》等还有最近人气火爆合家欢的《熊出没·狂野大陆》都是较为典型的科幻动画电影。
«——【·国产科幻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美国科幻动画电影能在中国电影市场取得巨大成功,与中国观众对于科幻类型影片的关注和热情有很大关系。这一类型在市场极度需求的情况下却很少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
为了更清晰的了解中国科幻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本文对 2006 年至 2021年相关科幻动画电影作品的上映情况进行了梳理和统计,并对这一期间的中国科幻动画作品发展趋势。
从统计结果整体来看,科幻类型的动画电影作品从 2009 年到 2021 年共上映37部,但买际上只有 36 部,2006年的《魔比斯环》上映之后,在2015 年以 3D的视觉效果重新回到银屏。
这 37 部科幻动画电影作品中,从创作方式上来看,通过“漫改动”(漫画改编动画)的《十万个冷笑话》《未来机器城》,“游改动”(游戏改编成为动画作品)。
《银河护卫队》“连改动”(动画连续剧集改编动画电影)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3 俄罗斯奇遇记》、《熊出没·狂野大陆》等作品。
国产科幻动画电影作品在表达方式上种类比较丰富;从制作方式上来看,有用二维制作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等、有三维制作的《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麦兜·饭宝奇兵》、《赛尔号大电影》系列等电影作品。
纵观中国科幻动画电影的整个发展历程,在 2006 年以前,中国科幻动画电影作品的创作情况基本属于空白,科学精神意识弱,创新力不足和技术匮乏,导致了那个时期动画作品更多的是以儿童、冒险、喜剧等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
但在 2006 年之前,有一部科幻动画短片作品出现在很多学者的研究中,例如徐凡舒在《论中国动画电影的叙述艺术》中提到胡进庆在 1980 年制作的《丁丁战猴王》。
一部科幻动画作品主要讲述了丁丁向电视中走出来的孙解释科学力量巨大的故事。
影片以奇妙的构思,向观众普及一些科学知识。笔者认为这部动画作品的故事没有科学依据作为支撑,即使加入了一些幻想元素,仍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动画。
但对于当时中国的动画题材来说,它是为丰富动画类型做的一个新尝试。从 2006年至今,陆陆续续出现了许多中国科幻动画电影作品,笔者将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转折点。
第一,2006 年科幻动画电影《魔比斯环》的上映,开创了国产科幻类型三维动画电影的先河。
在经济发展迅速和商业化浪潮的推动下,2006 年上映了一部中美合拍的三维科幻动画电影《魔比斯环》以及 2015 年重新上映的《3D 魔比斯环》开启了中国科幻动画大片的 3 时代。
它是通过 3D 制作技术以及强大的染技术重新打造升级,视觉效果十分震撼,科幻动画电影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但经过第部中国打造的 3D 科幻动画电影《魔比斯环》作品之后直到 2009 年才陆陆续续上映了一些科幻类型的动画电影作品。
如这部科幻动画电影作品《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从电视续集向电影的转变,获得了很高的票房。
有了前人创作科幻动画电影的经验之后,徐克导演在 2010 年制作了 3D 科动画电影《超蛙战士之初露锋芒》以及 2012 年的《超蛙战士之威武教官》,也诠释了科幻类型动画申影的内容和创意都是离不开技术的。
接下来就是 2011 年到 2019 年间制作《赛尔号大电影》系列,也为中国科幻动画的发展加砖添瓦。
第二,2014 年《十万个冷笑话》上映,该动画电影由漫画改编,从此国产科幻类型动画电影开始与其他元素融合。
该片的角色符号也是对原作经典人物形象幻类型动画电影开始与其他元素融合。该片的角色符号也是对原作经典人物形象。
«——【·中国科幻动画电影概述的颠覆和重构·】——»中国科幻动画电影概述的颠覆和重构,内容则以当下网络流行的新式吐槽法和恶搞式配音法,再加上基于科学依据的科幻元素给观众带来了新花式的审美情趣与创新探索。
这部动画作品不仅是为数不多的成人科幻动画电影,也为我国动画“低幼化”向“全龄化”转化展开了一条新的前进道路。
第三,2019 年中美合拍的科幻动画《未来机器城》上映,国产三维动画电影逐步向产业化、国际化发展。在主题立意上,描述的是一个关于回忆、陪伴和感情的近未来科幻故事,以此表达我们内心中真挚的情感。
在艺术效果上,场景的设计、画面的视觉效果以及动作的流畅度相较于之前的科幻动画电影有所提升。中国科幻动画电影的创作随着动画电影市场的发展,逐步走向国际化、产业化。
风格类型的机械化《魔比斯环》用三维制作技术开启了中国的 3D 动画时代,虽在国内科幻电影史上有一定影响意义,但相较于《机器人总动员》科幻动画作品来说仍存在故事情节老套、人物性格扁平单一、角色造型缺少新意等不足。
运动的图像是动画的本质,角色塑造是动画的灵魂。对于大部分的观众来说能够深深触动他们灵魂的往往是人物角色的塑造。
赵鹏宇在文章中提到,角色脸谱化,是艺术创作者在刻画人物角色时的一种习惯性、倾向性的表现,而动画角色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艺术创作者发挥奇思妙想创造出的生命结晶。
«——【·结语·】——»《魔比斯环》中一家三口的人物设计缺乏本土文化内涵,父母的角色造型让成人看起来觉得幼稚,男孩杰克让儿童无法感同身受,觉得成熟并不可爱。
生活在拉菲卡星球的外星人体块巨大笨拙,造型单一,模型没有材质,只是简单的一张颜色贴图,像橡胶状的模型看上去不仅制作粗糙,并拥有统一的表情管理。
机器人形象的上身是子弹头的形状,由一只机械手警和探照杆连接,底座则是靠转椅的滚轮移动,虽然敲键盘的姿势看起来呆笨,但无疑是影片中精细度尚可的角色。
在《机器人总动员》中的主角瓦力是科技时代前期的产物一一男性机器人。在角色设计上,主要是通过各种形状的钢铁组装而成,大多都是直线线条的,行走则利用自行车链条原理。
设计者还加入较多细小的细节,比如瓦力的眼睛被刮的大风蒙上了一层灰,随后眼眶出现一把小雨刷,来回摆动。而女主角伊娃是科技时代后期由弧线型的新科技材料构成,功能强大的新型智能机器人。
«——【·参考文献·】——»殷尧.论科幻题材影视动画的艺术特征与发展前景.艺术科技,2014,27(11):53+60.
李伯娟.科幻动画电影的场景设计特色.芒种,2015(20):111-112.
耿诗南,三维动画角色造型设计要素分析,艺术科技,2014(7)8 杨莹莹,浅议三维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大众文艺,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