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镇:外交铁汉临危受命,转身文化掌门的那些年
这么多年,遇上事儿大家总习惯往熟门熟路的人堆里找主意,人情事理啊,有时候还真是在刀尖上跳舞。1976年以后,全国都忙着“拨乱反正”,就指望着破了旧账有新气象,可偏偏文化部这口大锅一个劲儿冒冷气儿,横竖没个起色。真是急煞了一帮热心的文艺工作者,有人私底下嘀咕,说这摊子要是黄镇来管,没准真能镇住这乱麻似的一堆事。
你要知道,黄镇这人,虽说是将军底子,可他可不是那种只会横下心冲锋陷阵的主儿。文人圈、军营里,甚至外交部,他都算是过得硬的熟脸。偏巧文艺圈里头有人找了王震,托话说:“得派黄镇!”王震听了觉得在理,赶紧又和叶剑英捎了信。叶剑英呢,也点头称是,把黄镇的名字往高处押了押。
说句实话,中央那些头面人物也不是没着急过:文化部这么拖下去,总得给个说法,得有个人把台子撑起来。可黄镇那会儿在外交线上扎扎实实干了几十年,让他一回身来捞文艺这滩浑水,他自己答不答应,还得打个问号。结果李先念、华国锋两位,亲自把黄镇叫了去,屋里气氛不紧张也挺微妙。谁也不知道老黄到底啥心思。
说回去,初建国那阵子,外交战线啥样呢?千头万绪,琐事一堆。外事人才紧缺得很,凡是沾过点边的都得拉上阵。黄镇原本在军队里摸爬滚打,忽然接到调令去外交部,听说还和朱霖一起,两口子全怔了一下。他们之前只在部队里跟洋人点过头,真要捏起外交那一套,谁心里能没点儿嘀咕?
北平的新华饭店,那是外交部新兵营。黄镇去了,碰上老战友们——耿飚、谭希林、倪志亮,大家一聚头还像是回到军旅生活。有点不放心,可又都不想掉链子。外面风风火火搞建设,谁也不想说半句丧气话。毛主席一句话在大伙心里扎了根,“自己不会的得现学”,这帮子人就这么一头扎到培训班里,生啃外交辞令、国家礼仪,谁都不敢偷懒。
那培训不是走过场,八个多月,每天课堂上全是新鲜事儿。黄镇一开始连自己啥时候该鞠躬,啥时候该握手都得悄悄问人。也是奇怪——这些老将军,放下枪杆学穿西装,偏又都有种不服输劲头。结业那天,毛主席周总理站在面前,说:“我们放心,你们走出去不会跑。”大伙彼此看看,憋着笑。将军当大使,这事放别处未必靠谱,可在那年月,居然成了中国外交的一块底牌。
黄镇第一次出国,驻匈牙利。刚下飞机那天,他说前夜没怎么睡,满脑子想的是:我的匈牙利语还凑合吗?要是碰上洋人喝酒该怎么敬?可就是靠着摸棱两可,他在布达佩斯硬生生交下了一圈新朋友,把工作搅得热火朝天。
外交这摊水深,有些灰色地带外人看不见。同僚也好,外国友人也好,有时候一番闲聊,反倒胜过那一摞政策文件。黄镇琢磨着,什么是连心,得靠真诚。四年捱下来,他的信心也愈发硬朗。后来中央把他派去印尼,那阵国内外气氛严峻,能不能打开局面,真是碰运气。可他就这么摆下身段,把文化交流搞得有模有样,让印尼的朋友们觉得,“老黄这个大使,不装门面,挺对路子。”
有意思的是,外交官圈子里不缺油头滑脑的人,可黄镇偏偏骨头硬。有人说他给自己留后路,其实清楚的人都知道,“黄大使”从不拍马溜须也不谋私事。相反,他握起手来那范儿,喊得动老革命,也拉得起外国书生。一次次调职,从匈牙利到印尼,从印度尼西亚再到外交部副部长,每一步他都走得不虚。
1961年要回国了,印尼机场那一幕谁见了都难忘。送行的除了官方大员,还有认识不久的文人、艺人,大家挥着手喊:“啊,黄大使!”气氛诚恳,很真。那年黄镇回国后,又陪刘少奇、周总理出国,干过驻法大使,还担任中国第一次派驻美国的使节团。这一串儿履历,你说传奇吧?他反倒看得淡。
再说回1976年,那时文化部乱成一锅粥,大事小情都积压,没人敢拍胸脯管事。有道是“伤筋动骨一百天”,可文化领域被折腾的远不止百天千天。叶剑英推黄镇,那意思再明显不过——行得正,站得稳,还能服众。中央拍板后,李先念、华国锋又一次跟黄镇摊牌,想听听他当面“吐真话”。
那天屋里气氛微妙。李先念开门见山:“老黄,这摊子你接不接?”老黄皱了下眉头,说:“没在这行干过,怕耽误了大家。”有点像老实人推搡饭碗。但华国锋接过来:“你得来!这地方现在就得你镇着!”老黄听了,眼神一变,说:“行,我做!”那一刻没多少豪情壮志,就是迎着事儿走过去。
黄镇办事不拖泥带水。1977年年底上任,头一件事是拉群开会,拉下身段摸实情。后来坊间都说:“黄部长,人好说话,不摆谱,有事就找他。”他也不装大尾巴狼,天天琢磨怎么“接地气”——每周六留半天见群众,见的人太多了,就改成“预约制”。有时有人来排队,连茶水都是他自己倒。
到后来,文化部渐渐恢复了元气,黄镇积攒的那些底稿意见也一一派上用场。他推崇一句老风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事儿都问到底,能帮就帮。有次人太多,他就说:“排队慢慢来,该说话的都能说。”这么一折腾,文化部的干部心头都亮堂了:终于有主心骨了。
1980年,组织让他再去搞对外文化联络。临走前,他把自己在文化部最难啃的几块骨头,写得明明白白交上去。提醒大家别忘了总结经验、学学教训,好的领导班子可是顶梁柱。言下之意,就是一句话,别糊弄,干实事。
黄镇离开文化部那天,没办什么隆重告别。有几个人临门那会儿拎瓶酒搁那儿,说声“黄部长,辛苦了。”他倒是看得开,拍了拍人家肩头,说:“以后的路还长着呢,各自都加油。”离开以后,文化口的人每逢提起他,总有点惋惜——“这人敢作敢当,是条汉子。”
历史走到今天,翻开黄镇这段经历,你很难说清到底是时代造就了他,还是他逆着时代走出了自己的路。有些人,天生就是临危受命的时候派得上用场。黄镇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你要问,一个将军能不能做个好外交官、好文化部长?看完这些,或许你心里,也就有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