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微博上有人热议张昭,说他没本事,到底是怎么做到让孙策临死也把弟弟孙权托付给他?一看三国演义,很多人就觉得张昭是个软弱无能,只会劝降的儒生。但要真看下正史或仔细扒扒那些细节,有些结论可真不一样。
当初孙策被刺受伤,江东大乱。局面摇摇欲坠,百姓、士族全慌了。张昭当时站了出来,一边稳住军心,一边赶紧把人马部署好,还亲自辅佐年幼的孙权上位。上表朝廷、定权归属,一连串操作让江东内部不至于自乱阵脚,也让外人没了借口。可以说,都是张昭临危不乱扛下的。
张昭不只会处理危机,还经常敢出奇招。像那次庐江有刘勋,兵马强盛。张昭提出假装攻打黄祖,其实偷袭皖城。这个“瞒天过海”计策真管用,东吴不但拿下地盘,粮船、战船堆成山,整个东吴后面粮足马壮。靠的还真不是血拼,而是张昭的谋略。
但他也不是只会硬来。收服华歆的时候,张昭用文人手段温和劝降,没见打刀动枪,却搞定了人,扩充了实力。有些历史小说觉得这戏不够刺激,但要真落在现实里,谁会不想省点事?
他还管战略,也操心民生。对地方山越叛乱,不主张乱杀滥砍,说软一点,人心能归拢才是真的厉害。结果人家投降的多,叛变的少,兵力和地盘都巩固住了。别说软弱,是知道啥时候收拾、啥时候拉拢。
孙权大权到手那阵,江东礼制一片乱。张昭抓紧建礼乐、订规矩,把兵痞变文官,东吴那股子“江湖”气慢慢被文气压下去。像开班办学,培养人才,后来的陆逊、诸葛恪这些牛人的成长,跟他自上而下搞教育有关。江东不再是一帮小圈子富二代闹腾,正经人才逐步冒尖了。
说到赤壁那个大坎,演义里老把张昭写成胆小的和派代表,完全不提实情。实际上,那时候江东内部都不敢硬碰曹操,他也不过给主公留退路。等孙权定下死战,张昭立马把后勤管到底。你要真想找他拖后腿的证据,还真抠不出来。
再有,江东权力更替,有的猛人在台上就硬气,张昭是那个坐阵全局、统筹文武的大管家。每次江东生死关头,都少不了他出主意、扛责任。但后来孙权当了皇帝,俩人观念渐远,甚至也有掐架。孙权还拔刀吓他。可张昭这人奇怪的很,吵归吵,原则上从不让步。最后证明,人家看法还真靠谱——不软、不怕事,是看得清自己的底线。
晚年时张昭转做学问,钻研书本,看不起官场斗争。有人说他灰心避世,我看还不如说人家累了,看穿了罢了。说到底,子孙后代照样在东吴混得风生水起,他本人没真掉队。
张昭到底是啥样的人?就像江东那些剧变里,他总是那个顶在最前的,也经常被骂最狠的。他既提倡强势的礼制,又愿意用妥协稳住局面。有时强硬得让人发怵,有时又看起来优柔寡断。历史上的他,远比小说来得复杂。很多事情不是对就是错,都是一次次关键时刻的选择和妥协。
谁说他撑起了江东?也有人说他差点砸了东吴。其实,这正是一个成熟政权背后的人心博弈。他不是无敌,也不是全能,更多时候就是在失衡与权变中反复碰撞。江东能站得住脚,说到底,是靠这些既会谋划、又能下场的人撑起来的。
文章图片取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