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张昭:他是目光短浅的投降派,还是一个是令人敬佩的人?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时,东吴一方的领头者就是张昭,他是东吴老臣,早期跟随孙策创业,任长史,曾与孙策一起,登堂拜母,情同手足。他是东吴两次托孤大臣,孙策临死时,将孙权托付张昭说,若孙权不能成大事,君可取而代之。张昭不负所托,立即扶孙权上马巡视军营,迅速稳定了军心民心,之后,他用毕生精力辅佐年轻的孙权,为开辟东吴江山,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按说,张昭这样的开国元勋,应该成为东吴最显赫的人物,但事实上,张昭仅仅担任了将军一类的闲职,不仅一生未被重用,反而差点丧生于孙权的淫威之下,这是为什么呢?
孙权酷爱射猎,常骑马射虎,受伤的虎,常爬到他马鞍上,吓得张昭急忙劝谏,做君王的应该驾驭英雄,驱使群臣,怎么能在荒野与猛兽相斗而呈英雄呢。孙权表面接受,背地里却改为在车上射虎,车子没有盖,猛兽常爬到车上,危及他的安全,孙权则用手击打猛兽,以此为乐。张昭屡次劝谏,孙权依然故我。
孙权喜欢饮酒,而且,经常命群臣一醉方休。有一次,孙权与群臣大醉失态,还将水洒在烂醉如泥的群臣们的脸上说,今日酣饮,不醉倒在桌子下绝不罢休。张昭闻言,立马起身就走,孙权赶忙派人追回说,不过是欢乐一下,公为何发怒?张昭说,以前纣王作酒池夜夜长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张昭的一席话,顿时使孙权扫兴,宴席不欢而散。
赤壁之战,曹操八十三万人马兵临赤壁,东吴上下,大惊失色,除周瑜、鲁肃主战外,其余百官纷纷主和,主和就是投降,而且,主和派成为主流,其代表人物就是张昭。
数年后,张昭受到孙权的极大羞辱。《江表传》记载,孙权称帝大宴群臣,盛赞周瑜之功,张昭也想称赞几句,话未出口,便被孙权堵了回去,孙权说,如依张公之计,我现在正乞求别人给点吃的呢。对张昭大肆蔑视和羞辱,吓得张昭急忙跪在地上,大汗淋漓。此后,张昭称年老多病,主动交出兵权和官位,被封为辅吴将军,赋闲在家,潜心研究《春秋左传》《论语》等。其实,自赤壁之战之后,张昭便一直被孙权“雪藏”,任命丞相,张昭是众望所归,结果,丞相为顾雍所有,只是张昭不知进退而已。
张昭因一时的错误主张,使自己遗恨终生,其实,张昭的主张真的错了吗?也未必,曹操挟天子令诸侯,雄踞北方,赤壁之战前,荆州刘琮不战而降,拜青州刺史,封列侯(《三国演义》说刘琮被追杀是虚构),此后,张鲁投降被封侯,张昭自觉东吴无法与曹操抗衡,硬拼会玉石俱焚,降曹正是为了维护孙吴的利益,当然,这可能会使孙权失去称王的机会,但对中国历史的进程无疑有推动作用。裴松之在《三国志》注解里评价说,张昭的主见其实是志存高远。
这对君臣冲突最严重的一次,是辽东公孙渊叛魏降吴,孙权欲派人封其为燕王,张昭认为,公孙渊是惧怕魏的讨伐,不得已寻找靠山,不是真心称臣,将来必再次降魏,劝阻孙权不可派人前去,不然会取笑天下。孙权耐着性子与张昭讨论,但张昭坚持己见,孙权大怒,按着刀柄说,在东吴,人人都尊敬我,而我却尊敬你,为什么你总是和我作对呢。张昭也不甘示弱,瞪着眼睛吼道,我知道,我的劝谏你也不会听从,但我还是要尽自己的职责,因为太后临终的话语时常在我耳边响起。说完便老泪纵横,孙权也掷刀在地,与昭对泣。但张昭的劝谏依然未被采用,张昭一气之下称疾不朝,孙权用土将其门堵塞,张昭又从里面用土堵死,以示其心之坚,结果,公孙渊果然杀了使者,孙权才知道错了,就到张昭家致歉,张昭称病不见,孙权便火烧其门,张昭更是闭门不出。张昭的儿子怕事情闹大,便扶出父亲,孙权接回宫中,深刻道歉。
早年,孙策在江东征伐之时,曾与两个人结拜,武将周瑜,文臣便是张昭,孙策对张昭待以师友之礼,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孙权称王后,在设置丞相时说,不是人品优秀就可以担任的,张昭性刚,若不用他的计策,他就会找事,这对我没有益处。《三国志》说,张昭的刚正,不仅使孙权忌惮,东吴上下也举邦惮之。孙权对属下说,我与张公说话,从不敢枉言戏说。
真实的张昭是令人敬佩的人,正派的人,尽心尽职的人,是敢于同权力作斗争的人,《三国演义》将张昭描写成一位畏首畏尾的投降派,一位目光短浅,心胸狭隘酸腐文人,似乎有待商榷。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