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沦为“老古董”的农具,你能叫出几样?探寻传统农耕文化的珍贵遗产

哈哈,这个问题很有趣!“老古董”级别的农具,那可太多了!很多现在看来陌生,但在过去是农民伯伯们离不开的生产工具。我试着叫出一些,看看你认识多少:
1. "耧(lóu)":一种古老的播种工具,可以一边走一边均匀地把种子撒进土里。现在很多地方还保留着,但已经不普及了。 2. "风箱(fēng xiāng)":也叫“风箱子”,用来给烧火的农具(比如灶台、土炉子)鼓风的工具,通常是用木头或竹子做的,靠人力按压产生风。 3. "水车(shuǐ chē)":有牛拉的水车(牛车)和人力踩的水车(踩车),用来从河里或井里抽水灌溉或供生活用水。 4. "耙(bā)":有铁耙、木耙等,在播种后或犁地后,用来把土弄碎、平整土地或者清除杂草。铁耙比较常见。 5. "犁(lí)":虽然犁现在还有,但一些老式的、结构简单的犁,比如需要牲口(牛、驴)牵引的木犁,已经算是“老古董”了。 6. "耖(cuò)":也叫

相关阅读延伸:这些沦为“老古董”的农具,你能叫出几样?

当年,稻田灌水要用水车,耕田要用犁,打谷要用脚踏打稻机,扒草要用竹耙……这些对很多现在的孩子来说,已经很难搞清了。就算是成年人,如果不是成长在农村,也很难叫出这些快被岁月遗忘、沦为“老古董”的农具的名字了。

1950年代,嘉定农忙时节掼麦的情景

1960年代,嘉定农村牛耕的情景

1960年代,嘉定农村采用踏水车为农田灌溉

今天,

就让我们说一说

那些年的农耕乡愁,

看一下那些年的老农具↓

在嘉定工业区娄东村,村民吴月娥正拿着锄头在田间除草。在她家的小院里,还留着几件经常会使用的老农具。她向小嘉一一介绍了起来……

01 锄头

锄头由锄板、锄杆、锄杠三部分组成。锄板前宽后窄、前薄后厚,形似燕尾,人称“燕尾口”。现在农民的家庭里,锄头是硕果仅存的少数农具之一,足以看出农民对它的依赖。

02 耙

木制长柄,一端有铁齿、木齿或竹齿,用来平整土地、松土等。有四齿耙、二齿耙之分。耙,是乡间农具中最默不作声的农具,一年半载,轮到它出场的机会不多。

03 簸箕

簸箕,竹制而成,主要用来装盛肥料、担载稻草和蔬菜等。可大可小,随用途而定,两个簸箕用一根扁担横着即可挑在肩上,是传统农家不可缺少的工具,至今仍在使用。

04 栲栳

用竹子或柳条等编成的器具,或圆或方,用来盛粮食、蔬菜等,也可用来淘米、洗菜等。制作精细,形状多以圆底方口的为主,为传统农家必备的农具之一。

05 镰刀

镰刀是农村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有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一般用来收割麦子、割草等。在非机械化的年代百姓往往披星戴月地赶大早去地里割麦,非常辛苦。

06 丫枪

铁制竹柄,铁制形状如树丫,故称丫枪,主要用于轧稻场地上挑划乱柴、清理稻谷杂物。

07 连枷

主体用竹条子拼制而成,长60多厘米,宽10多厘米,装有4米左右竹柄,主要用途是用于敲打菜花或者秸秆毛豆,使之脱落,包括稻麦也可用此敲打。主要功能就是用来帮助谷物脱粒。

08 粪桶

农民装粪便施肥的农具,由桶身和桶夹(档)组成,桶身为木质,桶夹用毛竹片制成。成双使用,用扁担挑运。也可用来挑水和河泥。粪桶多为半米左右高,圆形,上端开口处略大些,两只耳状结构用于穿绳子或者橡胶皮带。桶身多为木质,也有橡胶材质的。桶夹多用铁丝固定。一般都是用扁担挑。粪桶,在农村中很常见。可以放屋里,装人的粪便;平时用它挑粪便、水浇菜地和庄稼地。

09 打洞机

主要作用是将棉花、瓜果等农作物的秧苗移植到其它地方种植,一个坑下去,将周围的泥土松动,便于秧苗拔起。

10 铡刀

农村用来铡草喂牛,铡刀是切草、树枝、根茎等,或切其它东西的五金刀具,在底槽上安刀身,刀的一头栓杆固定活动,一头有把,可以上下提压。

11 扁担

扁担是扁圆长条形挑、抬物品的竹木用具,扁担有用木制的,也有用竹做的。无论采自深山老林的杂木,还是取之峡谷山涧的毛竹,其外形一般都简朴自然:直挺挺的,酷似一个简简单单的“一”字。

12 喷雾器

上世纪80年代初,土地承包权到了农民手中,大集体时的农具也折价分到了户。那时候,大多是2到3户合作分得一台喷雾器,两三家农户轮流着用。约从1986年起,大多数人家会花25到30元钱,新买一台背负式喷雾器。

13 背篓

背篓是用竹条、藤、柳条等编成的筐状背具。在玉米收获的时候,从地里用它装满玉米背回家,有时也会装着满满的麦草、玉米秆等。

14 你猜?

大蒜是嘉定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为了方便大蒜的种植,当地老百姓改良了种植工具,大家猜猜这个工具叫什么?可以留言告诉小嘉。

通讯员:唐凌斐

编辑:唐敏、武利荣

发布于 2025-08-08 04:13
收藏
1
上一篇:搞趣网揭秘,我的世界工具木锄合成攻略,轻松打造实用工具! 下一篇:锄头鳝鱼血,碰瓷大戏升级!新型道具助力“碰瓷”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