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研人的时间表里,游戏往往是被划掉的选项,当大多数人将其视为“洪水猛兽”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郭刘奇却在虚拟世界里找到了通往清华园的密码。从好奇“为什么游戏卡顿”,到深究“芯片如何运行”,郭刘奇的考研路,藏着一个少年对“流畅”的极致追求——
“以赛促学”的独门秘籍
因为喜欢打游戏,电脑流畅运行背后的秘密,在郭刘奇心里埋下了好奇的种子。进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后,他在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迈出了探索芯片奥秘的第一步。大二专业分流前,郭刘奇通过知乎、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深入了解各方向的未来发展和考研情况,“当时看到这个方向的清华考研分数线,感觉没有那么‘高不可攀’。”同年,郭刘奇看到同学院刘晓涵学长上岸清华,这让他决定“放手一搏”,开启了考研的筹备之旅。
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多搜索、多请教,最终内化于心才是关键。面对复杂的专业知识,郭刘奇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构建方法:课本上的知识需与实践相结合,“以赛促学”便是独门秘籍。如何通过实战积累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那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和资源,投入更多时间进行钻研和探索。
大二的郭刘奇在宣讲会中了解到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彼时,对微电子专业知识了解较少的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勇敢地报名参赛。“当时就觉得可以在比赛中通过应用迅速学习。”这次比赛,他取得了202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江苏省二等奖的好成绩。随后,他分别以队长和专供技术的队员身份,获得了2023年、2024年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三等奖。
以高效规划为轴,郭刘奇课余全心投入备赛,化压力为动力,“竞赛其实也挺有意思的,当你真正沉浸其中时,遇到的困难都会在突破的瞬间化作酣畅的喜悦。”
竞赛考研“双线”并行
这份热爱与乐趣,让郭刘奇将压力变为动力。繁忙之余参与竞赛,是知识的试炼场,更是成长的加速器,竞赛与学业的双线并行,为郭刘奇的考研之路注入了强劲动力。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郭刘奇非常重视学习计划的制定:他严格跟随课程进度,并在有余力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学习,从而高效地利用时间。
此外,在笔记中不断反问是郭刘奇加固自己知识框架的“好助手”:在课堂上,他会详细记录下重要的知识点,并在复习过程中对笔记内容进行反问,如“为什么这个公式要这样推导?”再次巩固推导思路。在“缝缝补补”中,一份涵盖范围广、思路清晰的独家定制笔记成为郭刘奇考研复习之路的“好搭子”。最终他以初试专业课第一的成绩,录取至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电子信息专业。
考研之路,压力如影随形,有节制的游戏成为郭刘奇压力释放的出口。游戏里遇到瓶颈,就转去学习充充电;学习时碰到难题,不妨打会儿游戏松松脑——换个赛道,反而能给思路松绑。在郭刘奇眼里,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无论是打通难度较大的关卡,还是拿下一个知识点,坚持不懈终将带来好的结果。
从南信大到清华,郭刘奇用行动注解了“热爱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沉溺,而是让每份好奇都成为向上的阶梯,让每段经历都化作成长的“缓存”。但“上岸” 不是终点,而是更复杂的“副本”开启。提到研究生期间的规划,他希望能够更深地走进“芯”中,更多地参与到实践实习过程,真正地转化所学。
关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