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说到歼-7,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老古董”,甚至有网友调侃:歼-7都快成“空军文物”了。
这话虽然带点玩笑,但也确实说明了歼-7这架飞机在中国航空史上的特殊地位。
那么今天阿龙就把歼-7的来历、外观、技术参数、以及有过哪些机型,有哪些“抗战史”和它背后的意义,来跟大家聊一聊。
歼-7到底是什么来头?
简单点说,歼-7其实就是仿制苏联米格-21F-13的国产型号。
六十年代初,苏联把米格-21的技术图纸和样机“打包送”给了中国,这在当时绝对是“顶配援助”。
中国航空工业一边学一边摸索,1964年歼-7首飞,1966年正式开始量产。那会儿中国正缺高性能喷气战机,这架飞机一上,简直就像“及时雨”。
歼-7长什么样?
一提到它,很多军迷脑海里立马浮现那个“鲨鱼头”、细长机身、三角翼的经典造型。机身超瘦,进气道在机头正中间,再加个老式雷达罩,怎么看怎么有点“复古未来感”。
技术参数
最大速度能破2马赫,实用升限接近18000米,机炮一响,那个味道就有了。
虽然航程只有短短的几百公里,油箱也不大,但在当时空战里,“打一枪换个地方”,足够用了。
别看歼-7现在被吐槽“老”,它在六七十年代绝对是中国空军的“门面担当”。
那时候,谁家有了超音速战机,谁就是亚洲天花板。
歼-7一度撑起了整个中国的国土防空网,从东海、南海到西北边疆,大部分一线机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老一辈飞行员回忆里,歼-7就是“青春的象征”——小巧、灵活、容易上手,就是飞起来有点“抖”,落地考验技术。
歼-7的“多型多用”也是一绝。
光是官方型号,歼-7、歼-7I、歼-7II、歼-7E、歼-7G、歼-7MF等等,一堆分支。
每次升级都不一样:有的换发动机,有的加雷达,有的装导弹,最后甚至搞出了歼-7双座教练型。
最出名的还是歼-7E和歼-7G,机翼直接做成了双三角,机动性大幅提升,配合国产PL-8、PL-9空空导弹,短距格斗能力爆表。
歼-7G甚至在21世纪还一度“镇守南海”,服役时间比不少同龄飞行员还长。
歼-7不光自己用得多,还外销了不少。
巴基斯坦、孟加拉、埃及、伊朗、缅甸这些国家,都买过歼-7,有的甚至用到今天。
巴基斯坦空军管它叫“JF-7”,还专门拿来拦截印度的米格-21,真有点“兄弟反目”的味道。
有意思的是,虽然歼-7属于“高龄战机”,但在一些小国军队里,依然是主力。
这说明什么?俩个字,皮实。操作简单、维护便宜、零件好买,适合家底不厚的国家“凑合用”。
歼-7“抗战史”也不少。
冷战期间,南海、边疆、台湾海峡,歼-7都参与过拦截、伴飞、驱离等实战任务。
虽然没像歼-10、歼-16那样“高大上”,但在多起空中对峙和模拟空战中,歼-7凭借灵活的机动和小雷达反射面积,往往能“偷袭成功”。
甚至有飞行员开玩笑:歼-7就像“空中小泥鳅”,不好打也难被打。
当然,时代在变,歼-7的“光环”也逐渐淡去。新一代歼-10、歼-16、歼-20陆续上岗,歼-7逐步退出现役。
2023年,空军正式宣布歼-7系列全面退役,很多军迷刷屏怀念,“一代人的青春落幕”。
不过别急,某些省军区、训练部队、空军院校还在用歼-7做“红蓝对抗”靶机。它的“余热”,还没完全散尽。
有意思的是,歼-7在网络上居然也有“粉丝圈”。
不少军迷自制歼-7模型、纪念徽章,甚至有飞行员专门写书,讲歼-7的“传奇经历”。有人说,歼-7就像国产汽车里的“老夏利”,虽然落伍,但谁都忘不了第一次坐上它的感觉。
歼-7到底值不值得怀念?
阿龙觉得,这架飞机的历史意义远大于技术本身。它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从仿制到自研的第一步,是“白手起家”的活教材。
今天我们有了歼-20、运-20、直-20,回头看歼-7,更多的是一种敬意。它不是最强,但曾经撑起了中国天空的底气。
感谢您的阅读,对文章中有哪些错误,不足的地方还请在评论区里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