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盎然!貂蝉拜月、玉兔捣药……中秋传说版本大揭秘

确实很有趣!像貂蝉拜月、玉兔捣药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中秋传说,背后其实真的存在多种不同的版本和有趣的演变。这恰恰说明了民间故事的丰富性和流传过程中的活力。
我们来聊聊几个例子:
1. "貂蝉拜月 (Diao Chan Worshiping the Moon)" "最广为人知的版本(源自《三国演义》):" 这个故事其实与貂蝉的结局关系不大。在《三国演义》中,貂蝉虽然以美貌离间董卓和吕布,但她的具体命运在书中没有详细描写,一般认为她最终死于吕布被杀之后。而“貂蝉拜月”这个情节,更多是后世根据貂蝉的美貌和月光的皎洁,结合对美女的想象而创作出来的民间传说或文学演绎,用以衬托她的绝世容颜。故事通常描绘貂蝉在月下梳妆,对镜自照,或直接拜月,表达其美丽和孤高。"这个版本更多是文学想象和附会,并非正史或早期传说。" "其他可能的影响:" 有说法认为,貂蝉可能是后汉末年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但她的具体事迹和美貌程度在正史中并无明确记载。她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被不断丰富和美化,最终与月宫美人联系起来。 "有趣之处:" 这个传说完美地将历史

相关阅读延伸:有趣!貂蝉拜月、玉兔捣药……这些中秋传说竟有这么多版本

点击上方"山西半边天"可订阅哦!

中秋传说故事一: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于此二人之间,送吕布于秋波,报董卓于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中秋传说故事二:玉兔捣药

玉兔捣药是中国神话传说故事之一。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时候,文人写诗作词,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像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即以玉兔表示月亮。至于诸多旧小说,也常常使用此等掌故以暗示月亮。在道教掌故中,玉兔常常与金乌相对,表示金丹修炼的阴阳协调。

玉兔捣药说法一

传说中月宫里有一只白色的玉兔,她就是嫦娥的化身。因嫦娥奔月后,触犯玉帝的旨意,于是将嫦娥变成玉兔,每到月圆时,就要在月宫里为天神捣药以示惩罚。

玉兔捣药说法二

传说有三位神仙,化身为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拿出了食物接济老人,但只有兔子没有,后来兔子告诉老人:“你们吃我吧。”就往烈火中跳了进去,神仙们大受感动,于是将兔子送到了广寒宫成了玉兔,后来,玉兔就在广寒宫里和嫦娥相伴,并捣制长生不老药。

玉兔捣药说法三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于是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姊们,到月宫陪伴嫦娥捣药了!

玉兔捣药说法四

也有人说玉兔本是后羿,因为嫦娥奔月,而又思念后羿,后羿为了和嫦娥在一起,情愿变成了她最爱的小动物--玉兔.可惜嫦娥始终不知玉兔就是她日夜思念的后羿!

玉兔捣药说法五

这也源自一个有关后羿和嫦娥的传说。后羿和嫦娥本是从天庭派到人间的,因嫦娥不愿长期过寂寞的人间生活,便偷吃了不死药,奔月后变成丑陋的“蟾蜍”(癞蛤蟆),被罚终日捣不死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失去了从前的自由,寂寞异常,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玉兔就是嫦娥,但玉兔何以成了嫦娥呢?据考证:“玉兔”源于“於菟”,“於菟”是古代楚地称呼“虎”的土语。上古时代,巴楚一带有的民族崇虎。他们不但自称为虎,而且喜欢将山名、地名、水名以“虎”命名,甚至对几乎所有尊崇的神灵都称为虎神,将月神也称为虎神,用其土语说即“於菟”。嫦娥奔月后成为月精,自然也就成了巴楚崇虎民族心目中的“虎神”了。嫦娥自然也就是“於菟”了。而把“菟”解说成“兔”,是晋代学者王逸注解屈原《天问》时望文生义发生的错误。后人沿用这个错误的解释,便以“兔”代“菟”了。又因“於”同“玉”相近,“於菟”一名也就被后人附会成了“玉兔”。可见,玉兔捣药就是月神嫦娥捣药。

玉兔捣药说法六

文王姬昌之长子伯邑考,被妲己迫害后三魂化作玉兔。

据《封神演义》,他生性敦厚仁爱,是一名孝子。父亲因触怒纣王而被监禁,伯邑考为了营救父亲,带了七香车、醒酒毡与白色猿猴三样异宝,献给纣王。

纣王妃妲己见伯邑考长相俊美、琴艺绝伦,欲加亲近,但却遭伯邑考正言羞辱,气愤之下,先是诬告伯邑考调戏自己;又暗自现出原形,引出白猿的杀意,最后再诬陷伯邑考之琴声,是在暗骂纣王无德。 于是伯邑考就这样被妲己诬陷,割去了四肢,万刃剁尸,做成肉饼后,妲己再送给他的父亲姬昌吃下。

最后西伯侯终于施计回乡,当他刚刚踏上西周的土地,便觉得一阵恶心,张口吐出三只小白兔。他知道这是伯邑考三魂所化,痛心地流下眼泪。这只小兔东瞧瞧西看看,便沿着大路直进了西伯侯的宫殿,在西伯侯的夫人和母亲面前徘徊。婆媳两人不知哪来的小兔,却见到它后内心升起一种莫名的悲伤。此时天已经黑了,小兔子又走到院里,仰望天空。这时,嫦娥奉女娲之命下凡,将它带到了月宫。

中秋传说故事三:吴刚伐桂

传说之一: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天咫》。

传说之二:吴刚又叫吴权,是西河人。炎帝之孙伯陵,趁吴刚离家三年学仙道,和吴刚的妻子私通,还生了三个儿子,还生了三个儿子,吴刚一怒之下杀了伯陵,因此惹怒太阳神炎帝,把吴刚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而吴刚的妻子对丈夫的遭遇亦感到内疚,命她的三个儿子飞上月亮,陪伴吴刚,一个变成「蟾蜍」,一个变成「兔」,一个不详。见《山海经》

传说之三:南天门的吴刚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经常想着与嫦娥相会,而疏于职守。玉皇大帝知道后,一气之下,就罚吴刚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亮树的大树,如果吴刚不砍光这棵月亮树,便不能重返南天门,亦不能与嫦娥相会。吴刚砍啊,砍啊,从冬天砍到夏天,足足砍了半年,眼看快要将树砍光,玉帝却派乌鸦来到月亮树旁,"唰"的一声,把吴刚挂在树上的上衣叼去了。吴刚马上放下斧头,去追乌鸦。衣服追回后,吴刚回到树旁一看,只见被砍下的所有枝叶又生到树上去了。从此,每当吴刚快要砍光大树的时候,乌鸦就站在树上哇哇大叫,吴刚只要停下斧头,望它一眼,大树便会重新长出枝叶。这样,年复一年,吴刚总是砍不光这棵月亮树。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树叶从月亮上掉落地面上。要是谁拾获这片月亮树的叶子,谁就能得到用不完的金银珠宝。

中秋传说故事四:嫦娥奔月

在我国的传说中,嫦娥奔月是最为动人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个。中秋节要是没有了月亮和嫦娥的传说,将无法想象。

嫦娥有四千多岁了

一般地,人们以为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最早记录了嫦娥的故事。南北朝时期的谢庄在《月赋》里说:“《淮南子》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常娥窃而奔月。”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摘了《淮南子》里的这句话。很显然,公认的说法是嫦娥最早出现在《淮南子》中。

对《淮南子·览冥训》上所说的“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句,东汉时期高诱作的注解云:“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其实比高诱更早的张衡,在他不朽的天文学名著《灵宪》中,也说到了嫦娥的故事,已经有了细节,也有了情节。东晋时干宝作《搜神记》,把《灵宪》中的话完全引了进来,标为嫦娥奔月的故事:“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恐毋惊。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这就给嫦娥故事又添进了新内容。清初小说《有夏志传》里说,夏朝国王太康,见后羿之妻嫦娥美艳,便想用幽州来换取。后羿竟然答应了。嫦娥遂偷吃不死药,毅然飞升。其他小说作者如蒲松龄,也写过嫦娥。

《淮南子》引嫦娥进来,是要用她的故事说道理的:“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是故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看来,《淮南子》也还不是嫦娥的发明处。

那么嫦娥故事的最初版权是谁的呢?答案是商代的著作《归藏》。《连山》、《归藏》是我国古文化的典籍。人们以为它们是《周易》的前身,宋人将这个认识写进了幼儿启蒙读物《三字经》:“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这是说夏代有《连山》,商代有《归藏》,周代有《周易》。这是西周以前中华民族的宝典。嫦娥最早出现的地方是《归藏》,张衡、干宝对嫦娥故事的补充,也不是杜撰,是从《归藏》来的。齐梁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常娥奔月。”唐人李善注《文选》,在谢庄《月赋》提到嫦娥的地方作了这样的解说:“常娥,羿妻也。《归藏》曰:昔常娥以不死之药奔月。”

不过,大家对《归藏》的真伪在很长时间里有疑问。但考古发现证明了《归藏》的真实不伪。1993年,湖北省江陵县荆州镇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一批竹简。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林忠军《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介绍说,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竹简,“其中关于易占的竹简164支,未编号的残简230支,共计394支,总计4000余字。这批易占的竹简,有卦画、卦名、卦辞三部分。……卦名下的卦辞,有许多与保留在古书中的《归藏》佚文相同。故有的学者据此推断,王家台出土的秦简易占为《归藏》,更有的学者进一步考定为《归藏·郑母经》”。林忠军还提到了嫦娥的事:“《易占》之《归妹》记录了嫦娥偷吃长生药、卜奔月之事。秦简:‘归妹曰:昔者恒我窃毋死之,奔月而攴占。’此见于传本《归藏》之辞。”“恒我”,就是“嫦娥”。林忠军说:“‘恒’即‘常’,《说文》:‘恒,常也。’汉人因避讳文帝刘恒,‘恒’多作‘常’。‘我’与‘娥’音同而相通。《说文》:‘从女我声’。又‘恒’通‘姮’,‘姮娥’即‘嫦娥’。”这就说明,嫦娥早在商代就已为世人所知。林先生还认为,推断起来,《搜神记》的作者不仅见过《归藏》,甚至还有可能见过《连山》,至少可以说有间接受益之可能,而嫦娥奔月的故事见诸于文字,则可以向前推至夏代。

如此说来,嫦娥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时间,至少已经有四千多年了。高诱注《淮南子》时说过“姮娥,羿妻”,可是早于高诱的《山海经·大荒西经》却说嫦娥原本是帝喾的妃子。如果世间有过帝喾,如果帝喾真有嫦娥这样一个妃子,嫦娥的故事也早该有了。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述,帝喾是黄帝的曾孙,而据王国维《观堂集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嫦娥有可能是娵訾氏所生,按照通行的我国断代表,“五帝”应是“约前26世纪—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那么嫦娥要是活到现在,应该有4000多岁了。

编辑| 刘家瑜

发布于 2025-07-26 22:13
收藏
1
上一篇:王者荣耀露娜最详细攻略详解,长文慎入,解锁月光女神的强势玩法 下一篇:最新!赶紧自查!成都本土疫情病例活动轨迹紧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