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筑未来梦,从共同记忆迈向坦桑尼亚现代化新篇章

标题:从共同的记忆走向共同的未来——坦桑尼亚的现代化新图景
正文:
在非洲大陆的心脏地带,坦桑尼亚以其独特的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坚定的现代化步伐,展现出一幅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新图景。这个国家正从共同的记忆中汲取力量,迈向一个更加繁荣和发展的未来。
一、共同的记忆:坦桑尼亚的历史底蕴
坦桑尼亚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古老的非洲文明到现代的独立国家,坦桑尼亚人民共同书写了这段历史。从恩格鲁玛总统领导的国家独立运动,到尼雷尔总统提出的“乌贾马”(乌贾马是斯瓦希里语中“村庄”的意思,代表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这些共同的历史记忆成为坦桑尼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精神支柱。
二、现代化进程:从农业国到多元化经济体
1. 农业现代化:坦桑尼亚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近年来,政府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引进新技术、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素质等措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保障了粮食安全。
2. 工业现代化:为了实现经济多元化,坦桑尼亚政府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在制造业、能源、矿产等领域。政府鼓励外国投资,推动本土企业成长,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
3. 服务业现代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坦桑尼亚的服务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金融、旅游、教育、医疗等服务业不断

相关阅读延伸:从共同的记忆走向共同的未来——坦桑尼亚的现代化新图景

【向未来与中国同行】

作者:郑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城市脉搏中心,达累斯萨拉姆车站巍然矗立,如一部凝固的史诗。这里,不仅是坦赞铁路的起点,更是中坦跨越半个世纪友谊的见证。

如今,这座东非门户城市、坦桑尼亚原首都的街头,历史的痕迹与现代的脉动交织。面对现代化浪潮,坦桑尼亚正从中国的发展实践中汲取智慧,双方携手提升治理能力,共同擘画属于全球南方的发展新图景。

位于坦桑尼亚东南部的基卢瓦渔港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港湾)承建。图为4月23日拍摄的基卢瓦渔港建设工地。新华社发

共承薪火:中非友谊源远流长

达累斯萨拉姆车站大厅悬垂的泛黄鸟瞰图上,墨线如蛟龙游走:1860.5公里的铁轨,从达累斯萨拉姆的繁华,一路穿破莽原深谷,西抵赞比亚。时间回溯到20世纪60年代,非洲民族解放的号角正劲。新生的坦桑尼亚与赞比亚,渴求一条经济命脉,却困于资金匮乏、技术短缺与西方的冷眼。1965年,时任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踏上中国土地,恳请援手。1967年秋,一纸协定在北京签署,坦赞铁路由此开启,南南合作史上的壮丽篇章就此掀开——这是用生命与热忱浇铸的承诺。

俯身细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制”的铭文清晰如昨,深深刻入轨枕,也仿佛刻入了历史的肌理。为了这条“自由之路”,中国投入近10亿元无息贷款,5万余名工程技术人员远涉重洋,携百万吨物资搏击风浪。在酷暑、疾病与物资匮乏的绝境中,他们以钢铁意志并肩奋战。70余位中国英魂,永远长眠在这片他们为之奋斗的非洲热土上。

这份情谊,结出了改变历史的硕果。坦桑尼亚与非洲兄弟国家,以无畏的勇气将新中国“抬进”了联合国。自1969年起,坦桑尼亚持续在联大提案支持恢复中国的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当胜利的浪潮席卷会场,作为第2758号决议的共同提案国之一,坦桑尼亚代表萨利姆身着中山装,击掌起舞——那一幕,成为中坦命运与共的经典瞬间。

穿越半个世纪的云烟,这条钢铁纽带历久弥新,闪耀着不灭光辉。自1976年7月正式运营以来,中、坦、赞三国政府在坦赞铁路项目上一直进行着经济技术合作,为坦赞铁路的运营提供设备物资和技术支持。列车年客运量维持在250万人次左右。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三国领导人共同见证签署《坦赞铁路激活项目谅解备忘录》,推动激活东非大地上的这条生命线,为共塑和平发展的未来注入新的动力。

4月23日,在坦桑尼亚东南部的基卢瓦渔港建设工地上,工人用混凝土浇筑预制井盖板。新华社发

共砺治道:点亮发展信心的灯塔

驶离达累斯萨拉姆的喧嚣,沿着中国援建的平坦大道向东北行进约50公里,城市的轮廓在葱郁的热带植被后隐去。在滨海省齐贝赫地区,一片崭新的校园豁然出现——尼雷尔领导力学院,如一颗镶嵌在绿野的智慧明珠,静待思想的碰撞。

这座学院的诞生,源于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坦桑尼亚时的深谋远虑。习近平主席非常关心支持学院建设,在其奠基、启用时致信祝贺,并为参加学院研讨班的学员回信,殷切期许中非治理经验的深度交融。2024年,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坦桑尼亚总统哈桑。哈桑总统特别提出,坦方愿用好尼雷尔领导力学院,同中方深化党建培训和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不断扩大各领域务实合作。

学院以坦桑尼亚开国总统、革命党首任主席尼雷尔命名,历经4年营建,于2022年正式落成。近2.5万平方米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可容纳约200名学员在此潜心研修。主楼前,七面旗帜在蓝天下舒展,代表着坦桑尼亚革命党、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纳米比亚人组党、津巴布韦民族联盟-爱国阵线,以及中国共产党。七面旗帜,象征着一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南部非洲民族解放洪流中的深厚情谊。

学院的启用,为中坦、中非关系开启了治理互鉴的新纪元。高效的运营使其迅速成为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的核心平台。中国共产党展现的强大治理能力,尤其引发非洲政治家的深度思考。坦桑尼亚总统府内阁副秘书长麦瑞克·卢文加直言不讳:“非中曾有相似起点,为何今日差距显著?根源在于政党定位与治理能力。许多非洲政党革命后止步于‘坐江山’,重党派利益而轻国家长远规划。唯有实现从‘革命党’向‘发展党’的转型,真正在国家政治中发挥核心作用,方能引领繁荣。”

拥有千万党员的坦桑尼亚革命党,党员数占坦桑尼亚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同样面临大党治理的挑战。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治党经验对其而言尤为珍贵。革命党全国执委加里拉·瓦班努深有体会:“过去十年,中共一体推进‘三不腐’,党风政风焕然一新。革命党学到,必须提高腐败成本,强化监督,让官员‘不敢、不能、不想’贪腐。”卢文加坦言:“改变对反腐败的认知,我们任重道远,但只要方向正确,坚持不懈定能成功。”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汉弗莱·莫希则点出核心:“中共领导层的远见卓识,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勇气向一切社会痼疾开刀,言必信,行必果。”

这不仅仅是一座传授知识的学院,更是一座熔铸治理智慧、点亮发展信心的灯塔。

5月9日,在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子学院,一位坦桑尼亚教师为当地参加夜校学习的学生授课。新华社发

共拓新途:凝聚全球南方的共识

在尼雷尔领导力学院的入口处,一方石碑静立,铭刻着坦桑尼亚开国之父尼雷尔铿锵的箴言:“正确学习历史,是为了克服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原始罪恶。”

历史的伤痕,至今仍清晰印刻在这片土地上。作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坦桑尼亚今日所面临的社会鸿沟与经济失衡之根系,深扎于曾经的西方殖民掠夺之中。19世纪中叶,欧洲殖民者踏入东非,随之而来的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与系统性剥削,如同毒藤般缠绕,催生出根深蒂固且仍在蔓延的种族主义荆棘。

过去数十年,西方开出的“药方”——所谓西式民主与“华盛顿共识”,试图强加于多样文明之上,结果却是普遍的“水土不服”,未能为众多非洲国家叩开现代化之门。而与此同时,中非全面合作结出的累累硕果,化为探索发展道路的宝贵经验。

2024年3月8日,一个凝聚全球南方共同意志的声音在达累斯萨拉姆响起。中非50国智库学者于中非智库论坛第十三届会议上,联合发布了里程碑式的“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这份诞生于南方、而非北方强加的国际共识,受到广泛关注。它呼吁国际社会以相互尊重为基、团结合作为本、开放共赢为径、共同繁荣为归,深化发展合作;它直面当今全球性挑战,提出了源于南方智慧的解决思路。许多学者视其为分水岭:这标志着非洲大陆对自身发展规律与前途命运更加自觉、自主的觉醒。其核心价值在于——在赢得政治独立半个多世纪后,非洲国家正坚定地探索一条根植于非洲土壤的现代化道路,更加渴望通过自身奋斗实现经济上的真正独立与自主发展。

坦桑尼亚外交部长马坎巴对此高度评价:“‘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是非洲与中国洞察世界变局、携手应对全球挑战的智慧结晶。它秉持相互尊重、开放共赢、共同繁荣、共促发展的原则,旨在凝聚最广泛共识,推动构建更公平公正的世界经济秩序,为非洲现代化照亮航向,争取更多国际支持与资源。”坦方期待与中方及非洲兄弟共同努力,推动这份共识从思想火花跃升为中非政府间合作的坚实基石,捍卫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未来。

60年风雨同舟,中坦合作的果实早已惠及千家万户。中国连续多年稳居坦桑尼亚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外资来源国和最大工程承包方。一个个拔地而起的标志性工程,成为南南合作关系的生动注脚。尼雷尔水电站与马古富力大桥,成为改写国家发展格局的战略工程;达累斯萨拉姆港在升级扩建后吞吐能力倍增;国家光缆骨干网的建成,铺设了通往数字时代的坦桑尼亚信息高速路;中国技术建造的天然气管道安全高效;刚落成的桑给巴尔国际机场航站楼,成为迎接世界的崭新门户。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昭示:现代化道路绝非千篇一律,国家独特性和自主性是其灵魂,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其指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独立自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非洲各国同样可以立足本土优秀文化传统与现实土壤,探索属于自己的独立自主现代化之路。

图为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标识。新华社发

共赴新程:时代之问

在位于达累斯萨拉姆的革命党党部大楼的档案室里,泛黄的《阿鲁沙宣言》静静躺在历史的光影中。1967年,尼雷尔提出的“乌贾马社会主义”——在斯瓦希里语中意为“大家庭”——曾点燃了非洲本土化社会主义的希望。它试图融合传统互助精神与社会主义理想,追求社会公平与平等。这场轰轰烈烈的实践,在现实的荆棘中遭遇挑战。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这个时代之问,在20世纪80年代同样萦绕在中坦两国探索者的心头。1985年,一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对话在北京展开。邓小平同志对来访的时任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坦诚直言:“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他坚定地指出:“我们的原则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我们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目标清晰而务实: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消灭贫穷,实现国家富强。

2000年,坦桑尼亚第13次宪法修正案重新诠释“社会主义”与“自力更生”,将其内涵聚焦于民主、自立、人权、自由、平等、友爱与团结。然而,理论的调适未能迅速转化为发展的坦途。坦桑尼亚至今仍位列最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资金与人才匮乏的挑战如影随形。

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成就,重新触发了坦桑尼亚革命党的思考。坦桑尼亚革命党青年团达累斯萨拉姆市主席穆萨·基拉卡拉的反思尤为深刻:“在尼雷尔领导力学院的研修让我明白,社会主义必须扎根本国土壤才能焕发生机。非洲政党亟须学习中共,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以此指引国家发展。”

麦瑞克·卢文加则从制度比较中看到了希望:“中共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在公有制、收入分配和资源共享三大核心领域,展现出超越资本主义的强大优越性。”他同时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绝非坦途,它需要清晰的治理架构、卓越的领导力、明确的奋斗目标,以及调动资源促进公平分配的智慧。非洲各国国情各异,但都应从中共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汲取经验,探索属于自己的振兴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正是这份坚强领导,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航程中破浪前行,成功走向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科学了“如何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这不仅是中国道路的胜利,更如一座灯塔,为全球南方国家照亮了走向现代化的崭新路径,也为人类探寻更好社会制度与发展道路,打开了充满希望的新世界。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3日 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于 2025-07-23 21:14
收藏
1
上一篇:新华全媒丨烽火连天情谊深——抗战时期中国与世界共铸的战火印记 下一篇:回忆父亲杨度,七载佛学之旅,人生智慧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