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院士60年抗癌研究揭秘,这7种食物劝告尽量别吃,速了解!

孙燕院士是中国著名的肿瘤学家,他在癌症研究领域有超过60年的研究经验。以下是他建议尽量避免的7种食物,这些建议基于科学研究和个人经验:
1. "高盐食物":高盐食物可能会增加胃癌的风险,因为过多的盐可以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层。
2. "腌制食品":腌制食品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这种物质在体内可能转化为致癌物质。
3. "发霉食品":发霉的食品中可能含有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
4. "烧烤和烟熏食品":这类食品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产生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
5. "加工肉类":加工肉类中常含有亚硝酸盐,这些物质在体内可能转化为致癌物质。
6. "高脂肪食品":高脂肪食品与某些癌症(如乳腺癌、肠癌)的风险增加有关。
7. "过度加工食品":这些食品可能含有较多的添加剂和防腐剂,长期食用可能对健康不利。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建议并不是说这些食物一定会导致癌症,而是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健康,尽量减少这些食物的摄入。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也是预防癌症的重要措施。在饮食方面,建议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预防癌症。

相关阅读延伸:孙燕院士研究癌症60年,劝告:尽量别吃这7种食物,了解一下


长期研究癌症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曾反复强调:饮食对癌症风险的影响,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

他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一些常见的高风险食物,如果可以尽量减少摄入,将对身体健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尤其是在中老年阶段,身体代谢变慢,器官功能逐渐减弱,面对饮食的“诱惑”,更需要保持一份克制和清醒。

餐桌上的选择,往往决定了身体的走向。

在研究肿瘤数十年后,孙燕院士点名了7类食物,建议尽量少碰。不是吓唬人,也不是迷信,而是有研究、有数据、有现实依据。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吃点这个,哪那么容易出问题。”但很多风险,往往都是在日复一日的小习惯中积累出来的。

高温煎炸食品是其中一个重点。油炸食物在高温下容易产生丙烯酰胺,这是一种被多项研究列为潜在致癌物的物质。尤其是反复使用的油,更容易生成有害成分。

炸鸡、薯条、油条、炸糕,这些在街头巷尾常见的小吃,看起来诱人,吃多了却可能对身体造成长期负担。

还有一些人喜欢吃腌制食品,觉得咸菜、咸鱼、腊肉能下饭。但腌制过程中所用的亚硝酸盐,如果摄入过量,可能会在胃里与蛋白质反应,生成亚硝胺类物质。

这类物质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很多胃癌高发地区都有长期食用腌制食品的饮食习惯,这并非巧合。

说到咸鱼,广东一位退休的公交车司机黄叔,年轻时酷爱吃腊味和咸鱼,每顿饭几乎不离。几十年如一日,家里餐桌上总少不了这些“重口味”。后来退休体检时查出胃部异常,虽然不是恶性,但经历了多次检查和治疗,才让情况稳定下来。

那之后,黄叔也终于意识到,饮食上的“偏好”,有时候也是身体的“负担”。

加工肉制品也是值得警惕的一类。火腿肠、香肠、培根等,为了延长保质期、提升口感,往往加入了大量防腐剂、香精、色素等添加剂。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加工肉制品列为一类致癌物。

虽然偶尔吃一些不会立即出问题,但长期、大量食用,对健康确实不利。

还有一种让人容易忽视的,是甜腻饮料。含糖饮料不仅增加肥胖风险,还可能通过影响胰岛素水平,间接增加多种疾病的发生率。尤其是碳酸饮料、奶茶这类高糖饮品,几乎没有任何营养价值,却极容易让人上瘾。

一些研究甚至指出,糖的“成瘾性”,在大脑中的激活区域,与某些成瘾物质相似。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的还有烧烤类食物。炭火直烤会产生多环芳烃和杂环胺,是两种已知的致癌物。肉类在炭火下烘烤时,油脂滴到炭火上,会产生烟雾,这些烟雾附着在食物表面,再被吃进肚子里。

如果只是偶尔吃几口,问题不大。但一旦频繁摄入,风险就会上升。

有些人喜欢喝点酒,觉得“少喝点没关系”。但根据大量流行病学研究,酒精本身就是一种明确的致癌物。无论是啤酒、白酒还是葡萄酒,饮酒量越多,患多种癌症的风险越高。

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对人体细胞的破坏性极强,尤其是对口腔、咽喉、食管等部位的影响。

霉变食品也是一个需要特别警惕的点。比如发霉的花生、玉米、坚果等,可能含有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种强致癌物。即使只是轻微霉变,肉眼看不见,也可能已经产生了毒素。

很多家庭习惯把食物囤放时间过久,一旦保存不当,就容易滋生霉菌。

并不是说吃了一次炸鸡、喝了一瓶可乐就会得癌症。这些风险,是在长期、反复摄入的基础上累积的。就像一根绳子,不是一刀断的,而是一点一点磨断的。

中老年阶段,本身就是身体“蓄积”问题开始显现的时候。很多年轻时毫无感觉的饮食习惯,到了一定年纪,才会悄悄地“开账单”。

饮食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场“长期投资”。今天的每一口下肚,都是给未来身体的一张“支票”。

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过多摄入高油、高糖、高盐、添加剂多的食物,不仅会增加癌症风险,还会影响心血管、肝脏、肾脏等系统的正常功能。而一旦这些器官出现功能障碍,身体免疫系统也会受到牵连,整体抗病能力下降。

季节变化对饮食也有一定诱导影响。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容易贪凉,冰淇淋、冷饮、烧烤摊生意火爆。但这时候肠胃功能反而较为脆弱,吃进太多刺激性食物,容易导致消化负担。

秋冬则是进补季节,很多人习惯“大鱼大肉”,但摄入过多动物脂肪,也会增加胆固醇,对心血管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更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对“健康饮食”的理解,还停留在“吃点青菜、少吃肉”的层面。但真正的健康饮食,并不仅仅是“少吃”,而是“吃对”。

比如说,适量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果,补充优质蛋白,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才是更长久的方式。

日常生活中,保持“七分饱”的饮食节奏、规律的作息、适度运动,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才是对抗疾病的真正“底牌”。

孙燕院士曾说:“对抗癌症,最重要的武器,不是药,而是生活方式。”这句话,值得每一个人反复咀嚼。

与其在病痛来临后追悔莫及,不如从今天开始,主动一点,戒掉一些不必要的“口腹之欲”。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刘俊伟,李秀芳,蔡蓉.黄曲霉毒素与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中国肿瘤临床,2024,51(10):525-529.
[2]张文兰,王涛.加工肉制品摄入与胃癌风险的Meta分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05):617-622.
[3]王海燕,刘晨曦.烹饪方式对膳食致癌物质形成的影响.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4,15(09):2763-2768.

发布于 2025-07-16 03:13
收藏
1
上一篇:海贼王探秘,那些令人难忘的奇珍异兽,你记得它们的名字吗? 下一篇:最野性的牦牛,凭何成为“高原之舟”的传奇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