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文弦
掌声、笑声、赞叹声,近2个小时的演出,数百位观众沉浸在川剧《芙蓉花仙》的精彩里。对于许多新都人来说,12月25日晚,是一个幸福的夜晚——1980年3月创作于新都的川剧经典剧目《芙蓉花仙》,在阔别舞台20年后,经复排又重回新都首演。
1988年,陈智林在香港演出川剧《芙蓉花仙》(周嘉仪摄)
新都西街小学100多位川剧小戏迷,看得很兴奋,自2017年起该校开设了“张燕工作室”,今天他们第一次在舞台上完整地看到了老师张燕的表演。数百位新都老戏迷看得很沉醉,忙着给新入的观众介绍,“这部剧歌舞很多,唱念作打,川剧精彩技艺荟萃,经典、好看!”
今年9月,复排的《芙蓉花仙》作为开幕大戏,亮相于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25日晚又回到首创地,《芙蓉花仙》的演员们以极佳的状态和表演,完成了这场演出。“梅花奖”得主张燕也感到“十分幸福”。
《芙蓉花仙》“回家”,折射时代变迁
《芙蓉花仙》的复排和回归首演,不止在川剧界,甚至在戏曲界,都具有标志性意义。
《芙蓉花仙》扮演者张燕
据了解,《芙蓉花仙》是20世纪80年代,由当时的新都县川剧团根据传统川剧《花仙剑》改编而成。在形式和内容上,对于当时的传统川剧都进行了大胆创新,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1980年3月8日,芙蓉花仙首次演出就迅速轰动全国,形成势不可挡的“川剧热”,曾在海内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更创下了一部戏剧上演4700余场的纪录。
21世纪初期,随着新都芙蓉花川剧团解散,川剧《芙蓉花仙》也随之停演。11岁即进入剧团学艺、17岁在韩国的演出中首次扮演女主角芙蓉花仙的演员张燕,也离开了川剧表演的舞台。后来,在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的动员下,加入四川省川剧院,专心从事心爱的川剧艺术表演,并在2021年5月摘得中国戏剧最高奖——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表演现场
今年8月,在四川省川剧院、新都区政府等各方推动下,《芙蓉花仙》启动复排,并在第六届川剧节上再度亮相。
当晚,《芙蓉花仙》第二代男主角陈秋林扮演者、省文联主席、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在致辞中说:“《芙蓉花仙》作为川剧经典剧目,有着非凡的意义与价值。它的复排,不仅仅是对一部剧目的重新演绎,更是对川剧传统的坚守与致敬,是对川剧文化传承的有力担当。”
三组演员共演《芙蓉花仙》,将走进群众中演出
演出结束后,张燕表示,从新都芙蓉花川剧团先后走出了4位“梅花奖”得主,其中两位都在今晚的舞台上,一位是陈智林,一位是她。作为新都人,至今仍住在新都,继续在家乡的舞台演出,很幸福。
表演现场
从艺30余年,张燕经历了川剧的兴盛、衰落与复兴,她感慨地说:“我十分有底气地对学习川剧表演的年轻人说,这个职业很光荣,很有前途,大胆加入吧!”
当天扮演《芙蓉花仙》男主角陈秋林的王子豪是位“90后”,他说和前辈、同辈一起回到《芙蓉花仙》诞生地演出,现场的热情氛围感染了他,他说:“这个剧会越来越成熟,我会把这个角色演绎好。”
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出席并致辞
陈智林在演出后分享了1988年他与剧团赴香港演出的往事。他说,当年在香港的演出产生了轰动,2023年他再次率队去香港,还有一位记者拿出了35年前拍摄的17张演出照片,并赠与他。“《芙蓉花仙》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当年在守正的同时,作了大胆的、合理的创新。今天的复排演出,是以当下的审美眼光而进行的再创作,它又将成为明天的传统……”
复排《芙蓉花仙》的导演刘毅介绍说,复排安排了三组芙蓉花仙、陈秋林的扮演者,对剧作的服装、舞美、灯光、唱腔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优化,精益求精,汇集了川剧变脸、吐火绝技,在武戏的编排上做了很多创新,力求让今天的《芙蓉花仙》能够继续辉煌。
据了解,未来该剧将持续走进市民广场、学校、社区、企业等群众汇聚的场所,把“殿堂上的表演,搬到老百姓相聚的地方”,让川剧艺术走进群众身边。
原标题:《相隔廿载 川剧《芙蓉花仙》“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