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空战落幕,我们在巴基斯坦完成的一件微小而有意义的地球知识局行动

标题:“印巴空战结束后,我们在巴基斯坦做了一件小事|地球知识局”
正文:
在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存在。1948年,双方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其中空战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战争最终以停火结束,但两国之间的敌对情绪并未完全消除。
在印巴空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当时,中国与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在多个领域提供了支持。其中,有一件小事体现了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友好和支持。
"小事:提供医疗援助"
在战争结束后,巴基斯坦面临着重建和恢复的艰巨任务。此时,中国决定派遣医疗队前往巴基斯坦,为当地人民提供医疗援助。
以下是这一事件的详细情况:
1. "背景":印巴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巴基斯坦的医疗系统面临巨大压力。
2. "行动":中国决定派遣由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前往巴基斯坦。这些医疗人员来自中国的医院和医学院,他们携带了药品、医疗器械和医疗设备。
3. "影响":中国医疗队的到来极大地缓解了巴基斯坦的医疗压力。他们不仅为受伤的士兵和当地居民提供了治疗,还培训了巴基斯坦的医疗人员,提高了当地医疗水平。
4. "意义":这一行动不仅体现了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友好和支持,也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

相关阅读延伸:印巴空战结束后,我们在巴基斯坦做了一件小事|地球知识局

地球知识局

文字 | 犍陀罗守护人

制图 | 凯尔希 校对 | 邵学成 编辑 | 哈哈


巴基斯坦时间2025年5月7日凌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超视距空战,在印巴交界地区展开。


同一时期,中国南方航空的一架波音787-9,在这片交战空域飘过。


根据后来披露的战线报告分析,这架波音787-9飞越交战区时,印巴双方已经在这片区域处于战时状态,双方的战机已经发动,随后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各种事件。



而这架波音787-9所执飞的CZ8070航班,也成为了此次空战前,巴基斯坦最后一班离港的国际航班。就在当时,长期关注南亚文博事业发展的地球知识局团队,就有三名成员在本次航班上,他们也是在落地广州之后,才得知了这场“世纪空战”。


时至今日,CZ8070航班依然没有恢复执飞


这就是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突发性以及负面作用的延续性,谁也不能保证身边永远不会有战争。


就在这场“世纪空战”结束后的第11天,正值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巴基斯坦的一些孩子们,进行了一场以“犍陀罗精神的和平传承”为主题的文化盛典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大使馆对本次活动致贺,地球知识局团队也深入参与了其中



犍陀罗,和平的呼唤


犍陀罗,自古以来就是古代欧亚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各种宗教、文明、艺术在此融合、碰撞、交流互补。



这其中,就包括来自地中海文明的奥林匹克式竞技传统,无论是崇尚公平竞技、团队合作的精神,还是艺术中的力士形象,都在犍陀罗当地留下了痕迹


犍陀罗艺术的存在证明了:宗教的包容性、艺术的创新性与竞技的公平性,本质上是人类对“美”与“善”的共同追求。这些历史遗产不仅塑造了东亚佛教艺术范式,更为当代跨文明对话提供了“和而不同”的经典范例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巴基斯坦犍陀罗核心区的开伯尔-普什图省,白沙瓦博物馆和斯瓦特博物馆开展了别开生面的活动。



当日清晨,古老的白沙瓦博物馆迎来了一群特殊访客——35名身着传统服饰的青少年,其中大部分孩子来自世界遗产塔赫提·巴依遗址山区附近。他们在博物馆中央庭院,展开了两项古老的游戏——拔河和摔跤



这两项古老的游戏,恰恰契合了馆藏文物古代犍陀罗浮雕“扛花绳童子”和“角抵摔跤比赛”的内涵,这就是竞技运动精神。孩子们进行的激烈而趣味的对抗赛,将凝固千年的石刻场景转化为跃动的青春图景。



萨其布馆长对“扛花绳童子”浮雕进行解说:“看这些古代勇士,他们手中的绳索不是战争的缰绳,而是团结的纽带”。



摔跤比赛是本年度新增的环节,少年们模仿“角抵摔跤”浮雕的姿态,在沙地上演绎着力量与智慧的博弈。在孩子们的心中,这并不是为胜负而战,而是为守护文化而战



同一时刻,相隔几百公里的斯瓦特河谷,斯瓦特博物馆的所有员工和他们的子女,相聚在斯瓦特博物馆外的广场。



在广场上铺展开来的,是100双承载着和平寄托的新鞋,它们被精心排列成巨大的“NO WAR”字样。



这也是一场无声的和平宣言



中央的“LOVE M”符号,如同破茧的蝴蝶。其中的“M”,既是博物馆(Museum)的缩写,亦是对斯瓦特人马拉拉(Malala)的致敬。



在诺瓦兹馆长眼中,这些鞋不止是鞋,更有深层含义:“每双鞋都经过了崎岖的路,现在它们将成为山区孩子求学的新起点。”


在这个技术狂飙的时代,白沙瓦和斯瓦特的博物馆人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文化的力量——孩子们奔跑时扬起的尘土,志愿者背后付出滴落的汗水,塔赫提·巴依遗址山上“露天教室”传来的读书声,正共同谱写着文明传承的新乐章。



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大使馆文化参赞陈鹏先生在贺信中所言:“当今社会,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成为亮点。2023年启动的‘犍陀罗守护人’项目中,中巴志愿者携手修复文物,并在开设遗产教育课程,让孩子们通过学习知识,感受到文化遗产与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



什么是“犍陀罗守护人”?


最近几年来,许多重大的中国和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跨国文化交流活动,都离不开一个团队,这就是“犍陀罗守护人”。


他们是一支国际青年志愿者团队以保护亚洲文化遗产为己任,成员来自全球五个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地球知识局团队也有幸参与其中。



他们在巴基斯坦、阿富汗考古文博机构支持下,将会在2024-2030年对因战争冲突、恐怖袭击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濒危遗产进行文化援助。


具体工作复杂繁多:对考古遗址和博物馆文物进行持续调查整理,完善档数字化档案保存;协助当地学者完成博物馆教育和遗产社区建设,建设起最基础柔软的保护屏障;定期考察文明路线,并出版相关调查研究成果。


▲图注:目前巴米扬守护人和犍陀罗守护人的志愿者项目分布情况


或许你对他们并不了解,但是长期关注文博的读者一定知道一个展览,这就是故宫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深圳博物馆在2023年3月16日至2024年3月24日举办的“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巡展。“犍陀罗守护人”的许多中巴成员,便参与了这次重磅大展的策展以及幕后协调工作。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过多个“第一次”:他们是阿富汗临时政府掌权后,第一批冲进阿富汗,劝说临时政府军队进行文物保护的国际志愿者;他们是第一次将文物保护纪念碑(汉字)立在南亚大陆、制作当地古代碑铭第一张拓片的国际志愿者。


这其中,“犍陀罗守护人”项目发起人之一的邵学成博士,可是该项目的“活跃人物”,他一直和地球知识局团队保持着密切联系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涉及阿富汗、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叙利亚丝绸之路考古美术、考古学史和文化交流史,以及丝绸之路和东亚考古学的学术史梳理研究。之前提到的中国犍陀罗巡展,他便是该展览团队的策展协助成员之一(策展人:罗文华和故宫团队)


▲图注:右为邵学成博士


他曾多次组织对伊朗萨珊遗址、巴基斯坦犍陀罗遗址、乌兹别克斯坦佛教遗址的考察,并多次推动中外研究机构合作。时至今日,他依旧在巴基斯坦、阿富汗等艰苦地区常年奔波,每年回国休养的时间极少。


▲图注:邵博士在野外考察时,经常佩戴着地球知识局的标识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五一”期间,地球知识局团队于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考察时,便无意中参访了一处“犍陀罗守护人”文物古迹保护项目——吉尔吉特卡尔加大佛摩崖造像。卡尔加大佛的管理员,一听到邵博士的朋友到来,十分激动。


▲图注:在卡尔加大佛的简介处

意外看到了“犍陀罗守护人”的身影(图:杔格)


“犍陀罗守护人”还在继续,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景象,新一代青年人正在用不断的行动改变大家对世界文明的认知,努力影响身边的人,正在创造新的故事。


一批又一批来自哈佛、牛津、剑桥、哥大、北大、复旦等高校的师生,甚至是中国中学生志愿者从这里成长,满怀热情,将文明的种子播洒向更远的远方;一群又一群身怀理想抱负的中国志愿者奔赴在这里,在志愿服务中重新寻找人生方向,继续在各自道路上快乐前行。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地球知识局

END

发布于 2025-07-08 17:13
收藏
1
上一篇:这个国家的人民狂热恋雪,背后原因却让人心酸不已…… 下一篇:1979年阿富汗悲剧,总统亲信背叛苏军中将,全家29口惨遭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