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胡克文 盛亮贤 周允达
连环画《白求恩》(绘画:胡克文、盛亮贤、周允达)是一部以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生平为题材的经典红色题材作品,于1973年9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一版一印发行。这部作品以写实的绘画风格和生动的叙事,再现了白求恩在抗日战争期间支援中国的感人事迹,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创作背景与出版信息
1.时代背景该连环画创作于特殊历史时期,强调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2.出版细节全书采用60开本,封面设计庄重大气,主图为白求恩身着八路军军装、手持医疗器械的半身像,背景以长城和烽火为衬托,象征其与中国军民并肩抗战的决心。内页共144幅画面,采用传统单线白描技法,线条细腻流畅,人物形象生动。
绘画作者与艺术风格
1.画家阵容- 胡克文: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资深画家,擅长历史题材创作,作品以构图严谨、人物刻画入微著称,曾参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连环画的绘制。- 盛亮贤:1919年生于上海青浦,新中国成立后专职从事连环画创作,擅长现实题材,作品如《为了61个阶级弟兄》《木匠迎亲》(获全国连环画三等奖)等,以生活气息浓厚、人物鲜活见长。- 周允达:与胡、盛二人长期合作,虽公开资料较少,但从作品署名可见其在连环画领域的活跃,尤其在红色题材创作中贡献突出。2.艺术特色- 写实主义风格:画家以细腻笔触还原历史场景,如白求恩在简陋医疗帐篷中做手术、翻山越岭救治伤员等画面,通过道具细节(如战地医疗器械、八路军军装)增强真实感。- 场景渲染与人物塑造:背景处理虚实结合,例如用淡墨勾勒太行山轮廓,突出战地的苍凉;白求恩的形象被塑造得坚毅而亲切,既有“救世主”的伟岸(如开篇昂首阔步的特写),又有与战士、村民互动时的平易。- 叙事节奏:画面以时间为序,从白求恩抵达延安、创建模范医院到牺牲全过程,穿插“救治徐连长”“摩天岭战役”等关键事件,情节紧凑且富有张力。
历史地位与影响
1.传播与收藏价值该版本初版印量约20万册,后被译为朝鲜文等语种发行,成为对外宣传的重要文化载体。由于历史原因,原版存世量稀少,目前在孔夫子旧书网等平台,品相完好的一版一印本标价可达数百元,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2.艺术评价尽管未获全国性奖项,但该连环画以扎实的绘画功底和贴近群众的叙事,被视为同时期红色题材作品的典范。有评论指出,其“打破了‘红、光、亮’的英雄模式,通过细节刻画让人物更具血肉感”。与同期辽宁版《白求恩在中国》(许荣初、许勇等绘,获全国一等奖)相比,上海版更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和画面的叙事性,适合大众阅读。3.文化意义作为“中华红色教育连环画”的代表,该作品至今仍被用于爱国主义教育。例如,2025年“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活动中,有读者将其与《地道战》《小兵张嘎》等并列,视为“传承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
版本对比与收藏建议
1.与其他版本的差异- 辽宁版(1973年):由鲁迅美术学院画家创作,获全国一等奖,绘画风格更注重光影与立体感,人物造型偏理想化。- 电影版(1978年):以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白求恩大夫》为蓝本,画面选取侧重戏剧性场景,叙事节奏更快。- 上海版特色:语言通俗、画面质朴,更贴近普通读者,适合作为历史资料研究。2.收藏要点- 版本识别:上海版封面为白求恩半身像,版权页标注“1973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绘画者为胡克文、盛亮贤、周允达三人并列。- 品相判断:注意书脊是否开裂、页面有无污渍,带原封皮且印章清晰者价值更高。
连环画《白求恩》(胡克文、盛亮贤、周允达绘)以艺术形式定格了白求恩的精神丰碑。它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特殊时代文化记忆的载体。无论是作为红色经典的研究样本,还是作为收藏市场的热门藏品,这部作品都值得深入挖掘其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