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是真的“团结”?——探索团结的真谛与实践路径

“团结”是一个含义丰富且重要的概念,要达到真正的“团结”,不仅仅是简单的聚集或形式上的一致,而是需要多方面的深层要素。以下是一些关键特征,可以帮助理解怎样才是真的“团结”:
1. "共同的目标和愿景 (Shared Goals and Vision):" 团结的基础是成员们拥有共同认可的目标、理想或愿景。这个目标需要足够有吸引力,能够激励大家共同努力。当每个人都明白“我们为什么在一起”以及“我们想要达成什么”时,团结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2. "相互信任 (Mutual Trust):" 这是团结的基石。成员需要相信彼此的善意、能力和承诺。信任意味着在困难时愿意支持对方,在分歧时愿意倾听对方,并相信集体能够克服挑战。缺乏信任,合作很容易破裂。
3. "有效的沟通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开放、诚实、尊重的沟通是维持团结的关键。成员需要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担忧和需求,同时也要愿意倾听和理解他人。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化解误解、消除隔阂、增进共识。
4. "相互尊重与包容 (Mutual Respect and Inclusion):" 真正的团结意味着尊重每个成员的独特性、观点和贡献,即使存在差异。它不是要求所有人都一样,而是创造一个包容的环境,让每个人都感到被接纳和有价值。尊重差异是团结的

相关阅读延伸:怎样才是真的“团结”?

团结就是力量,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没有团结为前提,再多的数量都不会凝聚为力量;没有团结作基础,任何一个组织都只能是团伙,而无法形成团队。《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伐董卓的失败,是很典型的反面例子。

“谋董贼孟德献刀”败露后,曹操逃回家中,向社会发出倡议书,召集义兵,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皆起兵响应。本来是为了讨伐国贼董卓这样一个共同目的而组成的关东联盟军,由于没有团结作保障,结果还没有来得及向董卓开战,内部诸侯之间就杀得不亦乐乎,最后落得个劳燕分飞各西东。

十八路诸侯组成的同盟义军分崩瓦解,根本原因就是他们一开始就各怀心事,看不到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一致性,看不到团结成就伟业的整体合力。

让人欣慰的是,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三结义”。尽管他们文化程度不同,性格禀赋各异,但“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共同追求,让他们坚定地举起了一面团结的战旗。正是在团结的基础上,蜀汉集团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从弱小不堪迎来“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盛况。

同样,《三国演义》多处写到了反间计:赤壁之战时,周瑜采用反间计,通过“蒋干盗书”,借曹操之手杀了蔡瑁、张允;蜀汉大军南征时,诸葛亮采用反间计,使董荼那把孟获绑到了诸葛亮的帐中;出使祁山时,正是马谡提出的反间计,使司马懿被魏王曹叡削职回乡。

这进一步彰显出团结的重要性。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桃园三结义”式的团结还打着封建的烙印,依然有着意气用事的成分,也留下了不少教训。

我们无意苛求古人,但需要把封建义气基础上的团结,扬弃升华为现代意义上的团结,通过构建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乃至命运共同体凝聚不同群体的强大力量。

无数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能够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就能走向国富民强、繁荣昌盛。反过来看,什么时候分崩离析、四分五裂,往往就是列强入侵、灾难深重。

谈到团结在集体中的作用,中国女排教练郎平这样说过:“在我的字典里,女排精神包含着很多层含义,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团结。”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伟大的抗疫精神概括为五个方面,其中对“举国同心”进行了深刻阐述:“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团结就是旗帜,团结就是精神,团结就是智慧,团结就是力量。

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无论是“站起来”“富起来”还是“强起来”,团结,永远都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进、勇往直前的深邃智慧和强大力量。


作者:毛志英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0年第11期,原标题“团结的力量”

责编:丁兆丹

版式:山中石

发布于 2025-11-22 17:53
收藏
1
上一篇:孟获七擒之秘,探究蜀汉名将非凡能力与被擒七次的传奇历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