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时坦克内部士兵为何不敢露头?萨沙问答第248集揭秘

是的,战斗时坦克里面的士兵通常不能随意露出头。坦克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其主要目的是为乘员提供防护,使其免受敌方火力、爆炸物和化学攻击的伤害。以下是几个原因,解释了为什么坦克内的士兵在战斗时通常不会露出头:
1. "防护":坦克的外壳是由厚重的装甲构成的,可以抵御子弹、炮弹碎片和其他投射物的攻击。如果士兵露出头,他们将失去这种保护,使自己成为更容易被击中的目标。
2. "暴露位置":坦克是一个移动的战斗平台,士兵的位置和动向对于保持战术优势至关重要。随意露出头可能会暴露坦克的位置和乘员的动向,给敌方提供攻击的机会。
3. "火力和观察":现代坦克配备了先进的火控系统和观察设备,如热成像仪和夜视仪,使士兵能够在不暴露自己的情况下进行观察和瞄准。这些设备可以帮助士兵在保持隐蔽的同时,有效地执行任务。
4. "环境因素":坦克内部可能存在有害的烟雾、灰尘或其他污染物,这些因素可能会对士兵的健康造成危害。此外,坦克内部的噪音和震动也可能影响士兵的听觉和平衡。
5. "战术考虑":在战斗中,保持低调和隐蔽是非常重要的。士兵如果随意露出头,可能会引起敌方的注意,从而增加被攻击的风险。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例如使用主炮进行精确射击时,坦克的长官或炮长可能会短暂地

相关阅读延伸:战斗时坦克里面的士兵能露出头吗?当然不能!萨沙问答第248集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战斗时坦克里面的士兵能露出头吗?当然不能!萨沙问答第248集

答案是不能。


大家看二战电影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无论苏军、美军、英军还是德军的坦克兵,尤其是坦克车长和驾驶员,往往喜欢将头部伸出坦克外。

这显然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行为。许多时候,这些坦克兵直接因此中弹,而由于中弹部位通常是头部,他们的死亡率极高。

那么,为什么坦克兵明知道伸头知道有危险,还这么做呢?难不成他们真的不怕死?

事实并非如此,这是他们出于无奈的选择。
伸头是因为二战坦克的技术相对落后。

当年的坦克兵在坦克内部,向外观察周边环境,极为困难。坦克兵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将头伸出坦克外以获取更广阔的视野,以保障自己的生存和打赢战斗。

二战初期,大部分坦克兵只能依靠窄缝式观察窗向外观察。

这种观察窗设计如同门缝,视野极为有限,观察的效果可想而知。

更糟糕的是,坦克可不是静止不动的大门,它需要在崎岖的地形上移动。因此,坦克兵就要通过狭隘且剧烈晃动的门缝来观察外部环境,视野狭窄且晃动。

因此,早期的坦克对外观测非常困难,必须强调步坦协同战术,让步兵成为坦克的眼睛。
尤其在城镇战中,坦克的视野堪称鼠目寸光,不但看不了多远,还有很多视觉死角。

如果仅仅依靠坦克自己观察战场,就非常容易遭到伏击。

即便敌军士兵跳出隐藏的遮蔽物,冲到坦克附近扔手榴弹,坦克兵往往茫然不知,更别说敌人使用火箭筒、无坐力炮等反坦克武器在几百米发动攻击。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美国大兵冲到虎式坦克边使用黏性炸弹,德国坦克兵根本就没有发现。结果,这辆昂贵的重型坦克,被价值几美元的自制炸弹,轻易的炸毁了负重轮和履带,瘫痪在原地。

电视剧《兄弟连》中,美国伞兵E连官兵发现了躲藏在荷兰小镇中的德国坦克歼击车。可惜,掩护他们的英国坦克兵看不到敌人,又不相信美国伞兵的情报,导致多辆英军坦克在街道上被伏击摧毁。而E连的这次战斗,也遭遇了惨败。

二战中后期,坦克观测技术虽有一定进步,但提升的幅度有限。

以二战后期观测能力非常出色的美国M26型潘兴重型坦克为例,坦克配备了大量潜望镜以增强观测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坦克车长的舱盖上面,安装了有一个M6型周视潜望镜。

这个周视潜望镜360度旋转,可以环视整个战场,堪称二战时期观测设备的顶尖之作。

遗憾的是,这个周视潜望镜的视野还是较小,镜头的视角只有20度到30度,而人眼的视角可以达到50度到60度。换而言之,周视潜望镜同人类的双眼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另外,二战的周视潜望镜的技术落后。需要手动转动潜望镜以实现360度观察,车长的身体必须转动。

众所周知,坦克内部空间极其有限,尤其炮塔的空间最为狭小。潘兴是体积庞大的42吨重型坦克,炮塔的内部宽度只有不到3米,仅能勉强够容纳几个坦克兵和一门炮。

在这种空间受限的情况下,车长难以快速转动潜望镜。

潜望镜的视野狭小、反应速度慢,那么坦克在战场上会变成瞎子和钢铁棺材,将坦克兵直接送进地狱。

因此,为了保障自身生存,车长不得不选择将头部伸出坦克,使用望远镜观察战场情况。

采用直接伸头用望远镜观察的方法,无论车长的视野还是观察效率,都大大高于使用潜望镜。

回到最初的问题,车长为什么要这么做?

坦克的战场观察能力,因为坦克的战场观察能力至关重要。

直到今天,坦克的首要战术仍然是:抢先发现敌人,抢先进行打击。

因此,各国坦克非常重视坦克炮的首发命中率,将其作为坦克最关键的一项指标。

二战的德国坦克王牌们,如魏特曼上尉,卡尔尤斯中尉都非常重视战场的观察,强调先发制人的战术原则。

以魏特曼上尉的小村血战为例,当时波卡基村驻扎着数十辆英军坦克。其中包括多辆萤火虫坦克和反坦克炮,都可以击毁魏特曼的虎式坦克。

魏特曼单独驾驶一辆虎式坦克,去执行侦察和偷袭任务,一旦被英军发现自然是在劫难逃。

后来战友们支援魏特曼时,他们在村口遭遇了英军伏击,导致4辆虎式坦克被击毁。

一生击毁了138辆敌军坦克的魏特曼,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场观察的重要性。

在平时的作战中,他经常将头伸出坦克,仔细的观察周围的环境。

正因为这种细致的观察,使他首先在麦田中发现了200米外的英军坦克。

魏特曼没有丝毫犹豫,赶在英军做出反应之前抢先开炮轰击,短时间内连续击毁了4辆敌人坦克。

接着,他仔细观察战场形势,选择迂回到侧面,从隐蔽处发动远距离炮击。

英军坦克的战场观察能力相对低下,根本不知道德军炮弹来自哪里,只能被动挨打。

最终,魏特曼独自干掉了11辆英军坦克和16辆装甲车或者汽车,创造了惊人的战绩。

一生击毁了178辆坦克的卡尔尤斯中尉也差不多,我们看看他的马利诺沃村血战。

当时,卡尔尤斯中尉驾驶着虎式坦克,如猛虎下山般突入马利诺沃村。

他利用观察能力的优势,抢先发现了村口的2辆苏军T34中型坦克和1辆斯大林2型重型坦克。

在敌人尚未察觉的时候,卡尔尤斯中尉立即抢先开炮,将3辆敌人坦克全部击毁。

此时,卡尔尤斯中尉发现苏军坦克的视野不佳,根本没有发现他和战友的两辆虎式坦克已经冲入村子,而误以为袭击来自于北方的德国步兵残部。

于是,大量的苏军坦克正在向村子东侧集结,准备等待苏军步兵赶上后,一举歼灭村子北面的德国步兵。

正是这个观察上的失误,给了卡尔尤斯中尉可乘之机。

他和战友的两辆虎式坦克,趁机从村中发动侧面突袭,将苏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根据卡尔尤斯中尉回忆,当他的坦克冲出来的时候,观察能力差劲的苏军坦克,根本就不知道敌人在哪里。

在他的坦克开炮攻击时,村里的8辆斯大林2型坦克甚至没有启动发动机,另有7辆正在缓慢朝着相反方向移动,将薄弱的后部暴露在虎式坦克那恐怖的88毫米炮口之下。

卡尔尤斯中尉和战友只用了1分钟时间,就击毁了13辆毫无准备的斯大林2型坦克。

在此战中,区区2辆虎式坦克,就击毁了苏军17辆斯大林2型坦克和4辆T34型坦克。

苏军坦克的战场观察能力很垃圾,以至于到战斗最后,他们仍然没有发现德军坦克的具体位置。这一战,不仅体现了卡尔尤斯中尉的英勇和智慧,也再次证明了坦克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这就是魏特曼、卡尔尤斯这种坦克战传奇人物,也要冒险将头部伸出坦克外部进行观察的原因。

自然,这么做是非常危险的。

在电影《狂怒》中,阿布哥率领多辆M4型谢尔曼坦克,去围攻一辆虎式。混战中,一个美军坦克车长因为伸头观察敌人,被德国88毫米炮弹直接命中,头部瞬间被炸飞。

在电影《坦克大决战》中,美军步兵使用轻重机枪顽抗抵抗德国坦克的冲击,曾经击毙了两名伸头观察的敌军坦克车长。

这些场景不是电影虚构,而是历史的现实。

在诺曼底战役期间,美军对第1集团军的274辆中型坦克的抽样统计表明:一旦坦克被击毁,驾驶员、炮手、装填手死亡率只有43%。而坦克车长则高达57%,整整高出14个百分点。

美军认为,其他坦克成员可以躲在坦克内部,依靠厚重的装甲进行防护,相对较为安全。车长往往会将头甚至上半身伸出坦克,暴露在敌人各种轻重武器面前,伤亡率自然会高不少。

苏联红军的统计差不多,T34型坦克车长的伤亡率是全车组最高的,也比德国中型坦克的车长更高。

苏制坦克的观测设备比德国坦克差,苏军车长比德国同行更多的伸头观察,伤亡也就更大。

不过,这些都是过去式了。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的坦克具备了很强的战场感知能力。

坦克兵根本无需伸头观察,只要在坦克内部看着各种屏幕和观测仪器,就可以掌控战场动态。

以解放军99式坦克为例,不要说白天作战,就算夜晚也装备第二代凝视焦平面红外线热成像仪。这种设备无需进行光学扫描,就可以直接接收并处理整个视野内的热辐射信号,生成清晰的凝视图像。在能见度极低的恶劣环境中,其有效探测距离仍可达到4000米,识别距离更是高达3100米,表现相当出色。此外,99式坦克的车长昼夜周视瞄准镜集成了双向独立稳定视场、热成像通道、电视通道和激光测距功能,大大增强了观测能力。

更厉害的是,随着战场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坦克已经成为信息作战的一个节点。坦克内部综合信息显示屏幕上,不仅显示坦克附近的敌方装甲目标,就连敌方步兵的动向往往也会实时更新。

在俄乌战争中,乌克兰军队利用北约信息作战系统,经常指挥一两辆坦克伏击俄军的坦克装甲纵队,成功后还能全身而退,就是信息技术以及战场观察能力的优势。

时至今日,无论哪个国家的坦克兵,都严禁随意打开坦克顶盖,更不用说将身体探出车外了。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发布于 2025-11-22 11:53
收藏
1
上一篇:二战德国陆军装备巅峰之作——揭秘虎式坦克的传奇历程 下一篇:揭秘,世界上最后一款巡洋坦克竟是二战英军的“彗星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