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书封祀闹剧揭秘,究竟缘起何处?
“天书封祀闹剧”指的是北宋哲宗时期发生的一场著名的政治风波,其缘起主要围绕着"道士张继先"所宣称的"“天书”"以及由此引发的"封祀"大典。
具体来说,缘起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神宗皇帝的痴迷与铺垫:"
北宋神宗赵顼是一位热衷于道教和神学思想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就曾对道教神仙方术产生浓厚兴趣,希望借此获得长生不老或巩固统治的“天命”。
神宗曾派遣使者去华山寻找传说中能预知未来的“神人”,并修建了“神宗皇帝应瑞池”等建筑,为日后的“天书”降临埋下伏笔。
2. "张继先的出现与“天书”降临:"
张继先,字广成,是当时非常有名望的道士,居住在京城(汴京)附近的华阳宫(后改名景灵宫)。
据载,元祐八年(1093年)五月,哲宗皇帝生了一场大病。病愈后,他到华阳宫祈祷。据说,在哲宗祈祷期间,宫中的一个小童(或说张继先本人)声称在宫中的“七宝楼”中看到了一位身穿紫衣的“
相关阅读延伸:天书封祀闹剧因何缘起?
天书封祀是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时期的事件,这是北宋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政治闹剧。北宋景德五年(1008年)正月初三,宋真宗告诉文武百官:去年十一月底,玉皇大帝曾派使者降临来见他这位人世间的主宰。使者告诉他,如果十二月份在宫中正殿举行一个月的祭祀活动,玉皇大帝就会降临天书《大中祥符》。宋真宗果真照做,从十二月初一开始,遵照神灵的旨意行事,在宫中举行祭祀活动,果不其然,就在今天(正月初三)在左承天门发现了挂在屋脊一角的天书!同年,天书又有两次降临人间,一次还是在宫中,一次则是在五岳之首——泰山。于是,这一年的年号被改为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于是,一场持续14年的天书封祀闹剧拉开了序幕。这场天书封祀闹剧一直持续到乾元元年(1022年)宋真宗驾崩,权臣王曾建议刘太后将“天书”随葬永定陵,这场闹剧才正式收场。那么,这场持续14年之久的闹剧究竟是因何缘起的呢?这场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可以归结为政治、心理和军事三重因素的结合。一、澶渊之盟后的政治压力1004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宋真宗在澶州之战中本占优势,却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以岁币换取和平。此举虽终结了宋辽战争,迎来了宋辽百年的“和平”,但也让宋真宗面临“屈辱求和”的舆论压力。尤其是以寇准的死对头王钦若为代表,刻意在真宗面前贬低澶渊之盟,称其为“城下之盟”。这让本因澶渊之盟洋洋得意的宋真宗一下子脸色大变,气的话都说不出来了。宋真宗因此而陷入了长期的抑郁状态,王钦若为了帮助真宗重新振作,便建议举行封禅大典,用盛典向契丹以及天下百姓证明宋朝是真正获得天命的正统,从而进一步巩固皇权威信。二、心理焦虑后的合法构建宋真宗经过澶渊之盟后,需要证明自己是“受命于天”的合法性君主,他也担心自己被后世史书记载成一位“纳币求和”的平庸君主,因此,在属臣的倡议下,在他自己心理驱使下,他成为继秦始皇、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之后的又一去泰山封禅的君主。由此,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三、举国狂欢后的百年和平自唐天宝末年,天下大乱。历经五代十国,直到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一统天下,虽有西、北两面存在着割据政权,但自澶渊之盟签订后,到景德年间,已结束二百五十多年的战乱,实现了和平。同时党项李德明也接受了宋朝臣属的地位,从此百姓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宋真宋时期,举朝上下,举国若狂,都投身于天书封祀,东封泰山、西祀汾阴的集体狂欢中。因此,天书封祀可以说是一场由军事(澶州之战)引起的,由心理驱使的,为政治书写的一场群体性的狂欢事件。这一事件带来的严重后果便是心理的自大与武备的松弛,“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军事将领和士兵的战斗力的下降,为后来西夏的崛起辽朝的入侵埋下了隐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