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讲究“到身”,打拳时身手齐至,劲力遍布周身,方能打出真功夫。《拳法备要》说:“一齐进,一齐力,身手相应,开疆拓土。”这里的“开疆拓土”并非攻城略地,而是指通过练拳拓展内腔功力,让身体如大地般厚重,又如江河般奔涌。
旧时,收徒也叫立堂子,有三教三不教一说。门派林立,都有戒律。比如,严禁好勇斗狠。严禁惹是生非。入门先学戒律,戒律是告诉你,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先学规矩,二学武艺,才能立身。
一门里,一个辈分,出一个好的,算是续了香火,也有续不上的,衰败了。得人才不易,根器,悟性,为人,智慧,志向,都要出类拔萃,才能做栋梁,或将来掌一方门户。
懂得练,是一个事儿。懂得教,又是一个事儿。有状元徒弟,无状元师父。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规矩大,有好处。徒弟小心谨慎,心思自然灵敏,学得认真,不懈怠。
时过境迁,光阴荏苒。有些东西,已成历史,只能追忆,无法复制。逝去的,终归逝去,挽留不住。我当力行,义无反顾。武术无论怎样,都有一种精神,深深的,植根于心中。
一人强,不叫强,一国人强,才是大强。不是哪个拳厉害的问题,是民族精神。拗劲的发力,像用改锥拧螺丝钉,腰脚协同,劲从地起。传统武术中,形意拳的“崩拳”便是典型,前脚趟步如犁地,后脚蹬地催腰,髋关节如轴承转动,瞬间将力量贯到拳锋。
老拳师常说:“裹腿撑髋,劲翻一倍。”南拳中的“铁桥硬马”,也强调髋部发力,两腿如桩,腰胯如轮,一拧一转间,拳劲透骨。
少林四平架,头、肩、腿、心四平,旧时练功头上顶碗水,站灭一炷香,如今虽少见,但“势”的修炼从未过时。势是拳法的魂,藏不住也装不来。八极拳讲“开门出手,六力合一”,一趟拳走下来,周身如猛虎出柙,观者未触其锋,先感其势。
太极拳看似柔和,但杨露禅当年在京城与人搭手,一捋一按间对手腾空飞出,人称“杨无敌”,这便是“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势能。发力通透的关键在“催肋抖膀”。
通背拳的“冷弹脆快”,便是松活抖擞的典范,练时全身放松如垂柳,发力时腰腹骤紧,肋骨如伞撑开,肩胛似鞭梢一抖,劲从脊背窜到指尖。民国时,天津有位练翻子拳的武师,与人试手时小臂一拧,对手顿觉如锥刺骨,正是因他将“开肋抖肱”练成了本能。
柔能生刚,但一味求柔终成散沙。八卦掌的“滚钻争裹”,柔时如游龙绕柱,刚时似惊雷炸地。董海川当年在王府演武,走转如飞,突然一掌劈断碗口粗的木桩,旁人惊叹其柔中藏刚。劲路由松到紧,如拉弓放箭,松是蓄力,紧是爆发。
练拳到最后,拼的是骨子里的东西。少林拳谱云:“势大力沉,功自苦寒。”形意门人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靠的是三十年如一日,将简单一招练到骨缝生劲。
而今人练拳,常贪多求快,却忘了武术的真谛,不在招式繁简,而在劲路是否通透,势能是否浑厚。“拳无势如灯无芯,劲不到身总是空。练到骨缝开合处,方知拳法是活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