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院团+文化馆——
“国家队”与基层的双向滋养
基层文化馆对优质资源有旺盛需求,却常常面临对接成本高、持久性不足等问题。国家艺术院团注重面向基层开展惠民演出,但时常存在着布局零散、难以均衡等情况。一边是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升级和发展需求,一边是国家级艺术院团的作品、人才优势,两者如何达成精准高效“绑定”?
近日,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艺术司共同主办的国家艺术院团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直达基层交流活动上,国家艺术院团进行了别开生面的好品推介,文化馆敞开怀抱续合作,准备好承接各类艺术资源,紧密的对接正在展开……
艺术为民: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有1500万元公益演出资金,怎么就找不到优质的艺术资源?”几年前,广东省某市提出的困惑不是个例。彼时,全国很多地区的文化场馆面临公益演出专项采购资金“不会花”“花不好”的窘境:逐个联系各地院团和演出机构,成本高;只选本地专业演出团队,很多群众又“不买账”。
这一现象背后,是优质资源对接难、效率低的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以此为指引,近年来,国家艺术院团作为“先锋队”,深入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在艺术指导、惠民演出、专题讲座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针对基层场地、预算有限的特点,国家艺术院团纷纷为剧目“瘦身”,开发了一系列“小而美”、轻量化的中小型剧目。如,中央歌剧院《茶花女》推出了60人巡演版,中国歌剧舞剧院在经典歌剧《原野》中探索以一架钢琴和打击乐器代替庞大乐队。这些尝试增强了演出的适配性。
“不仅要送演出,更要留下‘带不走的队伍’。”这是国家艺术院团的共识。
中央民族乐团在全国设立“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采取定制化培训策略,年均培训基层文艺骨干超万人次;中国歌剧舞剧院将高雅艺术下沉基层纳入年度的核心工作,建立了“常态化惠民演出+基层艺术普及”的双轨机制。
中国煤矿文工团为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创作的“楚楚动人”曲艺剧场,通过相声、快板讲文物故事,7天排练完成,留给当地团队持续演出,既降低成本又培养本土人才。如今,游客天天能看到“快板说文物”。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戏剧体验营”、中央芭蕾舞团的“芭蕾绘本教学”受到广泛欢迎;中央歌剧院在吉林长春、河北秦皇岛等地建立工作站,开展声乐大师课,培养出一批文艺人才;国家话剧院举办“国话杯”剧本朗读大赛和培训班,满足了基层群众的艺术需求。
扎根重庆南岸区14年,中国交响乐团创造了一个“奇迹”:把“闲来无事打扑克”的农民群体培养成了能演奏交响乐的“北斗农民管乐团”。“以前觉得交响乐离我们十万八千里,现在,艺术‘长’在了身上,生活真美。”农民乐手老李的话,令人感慨。
服务为民:各展所长送“文化礼包”
交流活动不仅是实践成果的展示场,更是优质资源的对接场。
从歌剧到芭蕾,从民乐到曲艺,国家艺术院团带着各自的“看家本领”登台推介,各展所长。
“11月12日中午12点,国家公共文化云‘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专区’正式上线。”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尹寿松带来了诚意满满的“文化礼包”:无偿开放东方舞教学示范课件;“国家级艺术师资教学大师课”首批征集10个文化馆,量身定制舞蹈、声乐等培训,带动其艺术师资水平提升;“东方杯”系列展演活动为业界搭起交流平台……“文艺创作生产的国家队,也愿做公共文化服务的排头兵。”他说。
中国煤矿文工团与各地文化馆、博物馆等场馆合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肢体戏剧、古典音乐会、沉浸式舞台剧、曲艺剧场等项目和产品,希望与各地文化馆围绕文化传承共同开展服务。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常备剧目达40余台,既有适合大剧场演出的气势恢宏的大型剧目,也有适合学校、幼儿园演出的中小型剧目,能够实现对不同年龄、不同场景受众的精准覆盖。
中国交响乐团室内乐重唱音乐会以人员精、曲目活、专业强为特色,便于在不同环境下开展复合型的艺术普及。此外,其推出的音乐党课采用讲演结合、多元融合的模式,让党史学习更具感染力。
国家京剧院组建了工作小分队,由优秀青年演员担任主力,深入社区和养老机构,通过经典唱段展演和互动式京剧讲座等形式,将舞台搬到老人身边。“唱腔很优雅,行为特潇洒,演员有激情,听众乐哈哈。”一位观众的评价道出了基层群众对服务成效的认可。
合作为民:双向奔赴结“文化硕果”
文化馆是优质资源的需求方、承接方、转化方。国家艺术院团进基层,不是“演一场就走”,而是与文化馆牵手,进一步扎根基层、浸润人心。双方建立共生共荣的长效机制,才能确保优质资源稳定、高效地直达基层,发挥更大边际效益。
“东莞没有专业院团,但我们通过持续强化馆办团队建设和实施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已推出一批原创精品。近年来,随着中央民族乐团等国家艺术院团资源陆续到莞,当地文艺人才的视野与专业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发展路径也进一步拓宽,本土文化的内生动力更强了。”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副馆长梁宝华说。
“从单向输送到双向奔赴、从阳春白雪到雅俗共赏、从固定场馆到流动空间、从线下为主到线下线上融合、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协同,这是我们与中央芭蕾舞团合作完成的创新。”山东省烟台市文化馆馆长张硕认为,理念、内容、场地、传播、主体等方面的创新,正让高雅艺术普及与市民文化生活深度嵌合。
多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与各个国家艺术院团深度合作,打造了国家公共文化云艺术讲堂以及民族音乐、芭蕾舞、儿童青少年戏剧艺术普及推广活动品牌等。该发展中心副主任罗云川告诉记者,未来,发展中心将扮演好沟通、推介、反馈、协作和宣传等角色,与各方合力推动国家艺术院团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常态化、可持续。
艺术为民,步履不停。(本报首席记者 王 彬)
来源: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