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笑里藏道humorous
(原创首发)
您是否也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形:
期末考试临近,孩子抱着一厚摞语文书和文言文全解,愁眉苦脸地嘟囔:《桃花源记》背了又忘,《出师表》的‘之乎者也’到底都是啥意思?这么多篇,我怎么可能都记住!
我们一方面希望孩子能传承传统文化,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另一方面又忍不住担心,在浩如烟海的篇目和刁钻的考试题目面前,孩子宝贵的复习时间是否用在了刀刃上?
这种‘小和尚念经’式的复习,会不会最终磨灭了他对古文最后的那点兴趣?
如果您正为此感到焦虑,那么今天我们要聊的“高效复习法”,或许能为您和孩子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今天我们谈的“文言文高效复习”,并不是简单的 “重复背诵+题海战术” ,而是一套 “有目标、有策略、有联系的” ‘知识侦探’游戏。
它更像是在孩子的大脑里 “绘制一张古文知识地图”。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真正收获的不仅是应付考试的分数,更是一种触类旁通的结构化思维能力和从古老文字中汲取智慧的终身学习力。
他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和联结者。
我们将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归类为以下三个模块,为您一一拆解。
效率与方法模块:“时间紧任务重,如何‘精准打击’而非‘全面铺开’?”
篇目这么多,难道要一篇篇重新学吗?
当然不是!复习的核心是“抓大放小”。
首先,和孩子一起研究最近几次考试的试卷,圈定高频考点篇目(通常是教材中的讲读课文)。
其次,按主题归类,比如将《陋室铭》、《爱莲说》归为“托物言志”类;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归为“劝谏艺术”类。这样,复习一个,就能打通一类。
背了原文,默写还是错别字连篇,怎么办?
这是“小侦探”在“勘察现场”时不够仔细。
我们的方法是 “关键句默写本” 。
专门准备一个本子,只记录那些易错、常考的名句。
睡前五分钟,不是刷手机,而是看两眼这个“错题宝典”,效果惊人。
兴趣与能力模块:“除了枯燥背诵,还能怎么学?”
孩子一提到文言文就头疼,没兴趣怎么办?
让我们把复习变成“剧本杀”或“穿越剧”。
比如复习《陈涉世家》,可以和孩子角色扮演,他是陈胜,您是戍卒,一起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体会那份反抗精神。
复习《送东阳马生序》,可以问他:“如果让你用宋濂的学习精神去玩‘王者荣耀’,你能打到什么段位?”在笑声中,枯燥的文字就活了。
字词句翻译是老大难,如何突破?
打造一个 “文言文核心词汇库” 。
准备卡片,正面写文言词汇(如“之”),背面记录它在不同课文中的意思(《杞人忧天》中“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是“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弗之怠”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一个词,多个例句,放在一起对比记忆,孩子自己就能总结出规律,这才是“侦探”在分析线索。
应试与提升模块:“方法很好,但最终怎么落实到试卷上?”
课内文言文还行,遇到没见过的课外文言文就懵了。
这正是检验“侦探”推理能力的时候!告诉孩子一个秘诀:“课外考能力,课内是基础。”
遇到陌生的课外文段,别慌,立刻启动“知识迁移”模式。
回想课内学过的哪篇文章的作者、主题或时代与之接近?
用学过的词汇语法去“猜测”陌生的文章。
比如,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字,去理解课外文中类似的劝谏手法。
考试,考的就是这种举一反三的联结能力。
主观题总是答不到点上?
这不是孩子“不会”,而是“不会答题”。我们需要给他一个 “答题脚手架” 。
比如,分析人物形象题,就从“身份地位、事件言行、性格品质、作者评价”四个维度思考。
理解主旨题,就套用“通过写……(内容),表达了……(情感),揭示了……(道理)”的公式。有了框架,思维就不会散乱。
我们最终希望的,不是培养一个只会摇头晃脑背书的“记忆机器”,而是一个能与古人神交,能洞察文字之美,能灵活运用古典智慧解决当下问题的“未来公民”。
这趟穿越千年的文字探险,需要您与我们同行。
今天晚饭后,当孩子又在为文言文复习发愁时,不妨试试这样问他:
“嘿,小侦探,我们今天不从《岳阳楼记》的第一句开始,你来猜猜,范仲淹这个‘忧国忧民’的大佬,如果发朋友圈,会写点啥?”
从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有趣的问题开始,您就已经在帮助孩子,把沉重的复习负担,变成了一次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了。
让我们携手,陪孩子一起,打赢这场“文言文复习”的漂亮仗!
(声明:本文中的所有图片都来源于今日免费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