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红巾军起义摧毁了元朝统治,蒙古势力退回大漠南北,国号仍称大元。史称“北元”。明与北元之间展开了长期战争。洪武、永乐时期,明对蒙古采取积极进攻态势,蒙古在内部分裂和明军打击下,逐渐形成鞑靼、瓦剌、兀良哈等集团。】
红巾军为主力的各族大起义,摧毁了元朝的统治。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同年北伐,夺取中原,会师大都,元顺帝北徙,逃到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继而退至应昌(今辽宁达里泊北),元亡。
明代蒙古族的分布,东自松花江、脑温江(今嫩江)、辽河流域,西至天山、衣烈河(今伊犁河)流域,北抵也儿的失河(今额尔齐斯河)、谦河(今叶尼塞河),南临明朝北部防线,还有几十万蒙古族居住在内地、西北和南方一些省。
自元顺帝北逃至1402年非元室后裔的鬼赤力篡位,国号仍称“大元”,史称这段时间漠北的蒙古政权为“北元”。此后,蒙古诸部仍延续北元法统,直到1635年。
由于战争与内部政治演变,明代蒙古逐渐成为各自为政的几个集团,主要有鞑靼、瓦剌、兀良哈三卫、西北诸卫、察合台后王等。
鞑靼是明人对东部蒙古的称呼,游牧于漠北、漠南,由大汗直接统治的各部和拥护大汗的属部组成,首领为元皇室后裔,被视为蒙古正统。
瓦剌即成吉思汗时代的斡亦剌(外剌),明末亦称卫拉特,游牧于漠西,故称西蒙古。
兀良哈三卫是朵颜、福余、泰宁三卫总称。
兀良哈原是元朝大宁路北境。明建立后,朱元璋把锦州、义州、剑州、利州划归辽东都司管辖,于大宁路设北平行都司,领兴、营等二十余卫所。洪武二十年(1387年)冯胜、蓝玉平定金山纳哈出,以兀良哈地安置纳哈出部众。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置泰宁、朵颜、福余三卫指挥使司,后来,朱棣因靖难之役三卫中兀良哈骑兵从战有功,把大宁地予兀良哈,仍为三卫。“命脱儿火察为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哈儿兀歹为都指挥同知,掌朵颜卫事;安出及土不申俱为都指挥佥事,掌福余卫事;忽剌班胡为都指挥佥事,掌泰宁卫事;余三百五十七人,各授指挥、千百户等官。”(《明史·朵颜传》卷三百二十八)并与广宁等地进行互市贸易。
西北诸卫是在哈密、赤斤蒙古、沙州、安定等西北卫所的蒙古族。兀良哈三卫和西北诸卫是明政府任命的羁縻卫所。
察合台后王统治下的蒙古族分布在天山南北,明代称为土鲁番和别失八里。歪歪汗时,别失八里迁至伊犁盆地,称亦力把里。
1368年-1402年北元时期,北元皇室经历了七位皇帝(汗)。
元顺帝北逃,仍保留元朝国号。随元顺帝北逃的只是留于大都的部分贵族,大部分驻守于外的元朝官员仍拥有兵力。在辽东地区,故元太尉纳哈出指挥下有二十万蒙古军士,在山西、陕西、甘肃一带,有故元河南王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属下的十万蒙古军盘踞,在云南有元宗室梁王巴匝剌瓦尔密的驻军十万人。他们都在各自辖地策应元顺帝。
1368年冬,扩廓帖木儿率军自山西趋大都,欲夺取大都,被明将徐达袭取太原,扩廓帖木儿回师救援,被徐达袭破大营、折兵四万,扩廓帖木耳逃至甘肃。
洪武二年(1369年)徐达大破扩廓帖木耳于沈儿峪(今甘肃定西县东南宁远乡道口沟),擒获北元文武僚属一千八百六十余人,扩廓帖木儿仅挟妻、子数人逃至和林。
洪武三年(1370年),元顺帝死于应昌,六月,明将李文忠攻下应昌,元顺帝孙买的里八剌及后妃、诸王、官吏多人被俘获,子爱酋识理达腊仅率数百骑北逃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与扩廓帖木儿会合,在和林登皇帝位,称必力克图汗,年号宣光,为北元惠宗。
朱元璋对北元势力采取怀柔政策,“封买的里八剌为崇礼侯,谥元主曰顺帝。”“于是故元诸将江文清等、王子失笃儿等,先后归附。独王保保拥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居和林,屡诏谕之,不从。”(《明史·鞑靼传》卷三二十七)
1378年爱酋识理达腊死,子脱古思帖木儿继立,称乌莎哈尔汗,年号天元,为北元益宗。
脱古思帖木儿不断骚扰北边,明军连续北伐,打击残元势力。此时,扩廓帖木耳已死,惟故元太尉纳哈出尚拥兵二十万雄踞金山(今内蒙古哲里木盟东境西辽河南岸),云南梁王巴匝剌瓦尔密拥兵数十万。
1381年七月,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副之,远征云南。巴匝剌瓦尔密兵败后见大势已去,遂全家自尽,云南平定。
1387年,朱元璋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二十万出征东北,进逼金山,纳哈出接受明招降,被封为海西王。
1388年春,明将蓝玉率军十五万深入蒙古腹地,破脱古思帖木儿于捕鱼儿海(贝尔湖),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地保奴等七万人被俘,脱古思帖木儿率太子天保奴及军士数十人逃至土剌河(今土拉河),被部将也速迭儿杀死。
脱古思帖木儿死后,蒙古内部分裂加剧,最后形成东西两大势力。
也速迭儿是忽必烈弟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杀死脱古思帖木儿后,夺走元传国玉玺,自立为汗,号卓里克图汗。蒙古汗位从忽必烈系转移到阿里不哥系。
也速迭儿将汗廷设在卫拉特(瓦剌)、乞儿吉思。由于阿里不哥系诸后裔世代居住在草原,他们执政使蒙古政权的汉文化迅速衰退,蒙古大汗从此无汉文年号和庙号。北元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万般无奈之中,南下投降,明朝多数蒙古部落宣布脱离其而独立,北元陷入分裂。
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秋,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而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战败投降明军,北元势力基本被明军瓦解。辽东、漠南、甘肃、哈密、云南等地区均处于明朝统治之下。
1391年,也速迭儿死,子恩克承袭蒙古可汗,称恩克卓里克图汗。1394年,恩克卓里克图汗在内乱中被杀,瓦剌与东蒙古正统派达成妥协,拥立脱古思帖木儿次子额勒伯克为大汗,号“尼古哷苏克齐汗”。
额勒伯克汗昏聩不仁,在位五年毫无作为,残忍好色,1399年被瓦剌领主乌格齐哈什哈举兵弑杀,额勒伯克的儿子本雅失里逃往中亚帖木儿帝国避难。
1399年,朱棣经过靖难之役,夺取明朝皇位。他用毕生精力处理于鞑靼、瓦剌的关系。先后发动五次亲征,又将首都从南京迁至北平,目的都是为了防御和打击蒙古势力。
额勒伯克汗死后,乌格齐哈什哈拥阿里不哥后裔坤帖木儿继承汗位。蒙古高原诸部落暂时处于瓦剌部的统治之下。
1402年,额勒伯克汗的丞相巴图拉(马哈木)兴兵消灭乌格齐哈什哈,杀掉坤帖木儿。脱古思帖木儿旧部阿鲁台等乘机与瓦剌决裂,拥立窝阔台庶子合丹后裔鬼力赤为大汗,“称可汗,去国号,遂称鞑靼云。”(《明史·鞑靼传》卷三二十七)明人自此称东部蒙古为鞑靼。
西部蒙古为瓦剌。瓦剌在故元强臣猛可帖木儿主持下崛起。 猛可帖木儿死后,瓦剌部“众分为三,其渠曰马哈木,曰太平,曰把秃孛罗。”(《明史·瓦剌传》卷三二十八)
“鬼力赤与瓦剌相仇杀,数往来塞下。”永乐三年(1405年),阿鲁台杀鬼力赤,迎额勒伯克汗的之子本雅失里于别失八里,立为可汗。
永乐六年(1408年)春,明成祖以书谕本雅失里,意图招抚。本雅失里不做响应。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派给事中郭骥出使鞑靼,结果郭骥被杀,明成祖派淇国公丘福等五将军征讨本雅失里,丘福轻敌中计,全军覆没于胪朐河(今克鲁伦河)。
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亲率大军五十万,首次亲征,出塞鞑靼,至斡难河,“本雅失里弃辎重孳畜,以七骑遁。”(《明史·鞑靼传》卷三二十七)鞑靼经此一役,“众溃散”,其“君臣始各为部”,阿鲁台于年冬向明朝贡马匹臣服。
永乐十年,本雅失里被瓦剌部马哈木所攻杀。瓦剌希望明朝翦除阿鲁台。但明政府不希望瓦剌过于强大,又扶植阿鲁台。永乐十一年(1413年),封阿鲁台为和宁王。这样,鞑靼部全由阿鲁台所统帅,一直受明朝中央政府管辖。
马哈木率兵至胪朐河(明成祖命名为饮马河),声言出击阿鲁台。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第二次亲征漠北,进攻瓦剌,双方大战于土剌河(今土拉河)忽兰忽失温(今乌兰巴托东),明以“神机铳炮”大败瓦剌。
永乐十九年(1421年),鞑靼部“生聚蕃富,遂桀骜”,又数起兵骚扰明北边。明成祖遂于永乐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三次亲征鞑靼,予以沉重打击,但并未取得重大战果,成祖本人也在最后一次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县故开平城西北)。
瓦剌趁明成祖打击鞑靼部之机,又数败其众,鞑靼部曲离散,阿鲁台也为瓦剌脱欢所袭杀。
明初,瓦剌部主要活动于科布多河流域。猛可帖木儿死后,瓦剌部众分为三。鞑靼内部纷争时,瓦剌逐渐吞并周围小部落,势力因之强大起来。
成祖即位后即派使臣告谕瓦剌部。永乐六年(1408年),瓦剌部马哈木向明朝政府贡马请封。永乐七年(1409年),“封马哈木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顺宁王;太平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贤义王;把秃孛罗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安乐王。”(《明史·瓦剌传》卷三百二十八)
永乐十年(1411年),马哈木攻杀本雅失里,势力开始壮大,对明朝提出了不少要求。明成祖曰:“瓦剌骄矣,然不足较。”结果瓦剌不仅扣留明使者,又发兵饮马河,准备犯边,袭击阿鲁台。永乐十二年(1413年),明成祖亲征,驻跸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瓦剌三部聚众来战,马哈木战败身遁,明军追击至土剌河(今蒙古国境内图拉河)。十三年春,马哈木等贡马谢罪,且还前所留使,词卑。明成祖再谓“瓦剌故不足较。”受其献,馆其使者。不久马哈木死去。
瓦剌三部,贤义王太平、安乐王把秃孛罗均与明中央政府交好,故明政府遣使安抚。畔服不定的是顺宁王。经此一役,瓦剌终永乐时期,一直受明政府管辖。永乐十六年(1417年),马哈木子脱欢请袭马哈木顺宁王的封爵,明成祖顺利封其为顺宁王。
宣德九年(1434年),脱欢攻杀阿鲁台,悉收其部。阿鲁台子阿卜只俺及其孙妻速木答思等内附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脱欢又攻杀贤义、安乐两王,尽有其众,统一了瓦剌各部。
脱欢欲自称可汗,但不服众,便改立元裔脱脱不花为可汗,以先所并阿鲁台众归之,称岱总汗。脱欢自为丞相,居漠北,胁迫朵颜诸卫窥伺塞下。
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死,其子也先嗣。也先称太师淮王。蒙古诸部皆服属也先,脱脱不花徒具空名,不能制约也先。
也先继续扩张,西北方向,攻破哈密,败察合台后王,控制哈密、沙州、赤斤蒙古等西北诸卫。东北方向,征服兀良哈三卫,兵锋及于女真地区。此时,明“边将知必大为寇,屡疏闻,止敕戒防御而已。”明英宗时期,由于皇帝昏庸无能,宦官当权,导致形势急剧恶化。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遂诱胁诸番,分道大举入寇。脱脱不花以兀良哈寇辽东,阿剌知院寇宣府(今河北宣化),围赤城,又遣别骑寇甘州(今甘肃张掖),也先自寇大同。”(《明史·瓦剌传》卷三百二十八)明九边告急。
在太监王振的挟持下,明英宗仓促率兵亲征,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被也先包围,明英宗被俘,此为“土木堡之变”。继之,也先率军直抵北京城下,明军在于谦带领下坚决抵御,也先不能胜,遂北还。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明朝和蒙古关系的重大转折点。明从洪武、永乐时期的进攻态势转入全面防御,加强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延绥、固原、太原、宁夏、甘肃九边(亦称九镇)建设,修筑诸边长城和边墙。正统以后,“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明史·兵志·边防》卷九十一)
脱脱不花具可汗名而已,自然于心不满。明也有心以脱脱不花制衡也先,“脱脱不花岁来朝贡,天子皆厚报之,比诸蕃有加,书称之曰达达可汗,”也先怀疑脱脱不花与明廷暗通,于己不利,遂治兵相攻。景泰二年(1451年),也先攻破脱脱不花,追杀之。四年(1453年),也先自立为汗,称“大元田盛大可汗”。“田盛”,犹言天圣。明复信称其为“瓦剌可汗”。
也先恃强,日益骄横,荒于酒色。景泰六年(1455年),阿剌知院攻杀也先,鞑靼部孛来复杀阿剌,夺也先母妻并其玉玺。也先诸子,火儿忽答等徙居干赶河,弟伯都王、侄兀忽纳等逃往哈密,依附于哈密王。伯都王是哈密王母之弟,英宗复辟后,哈密为之请封,英宗诏授伯都王都督佥事,兀忽纳指挥佥事。
也先死后,瓦剌部衰败,部属分散,其承袭代次自此不可考。
明英宗复辟后。天顺年间,瓦剌阿失帖木儿多次遣使入贡,明朝廷以其为也先孙,对其厚赐。明孝宗弘治年间,瓦剌中有火儿忽力、火儿古倒温,为太师,皆遣使朝贡。其时土鲁番据哈密,火儿忽力、火儿古倒温两部还协助明军攻击土鲁番。嘉靖九年(1530年),瓦剌连遭土鲁番、哈密攻击侵掠,所部自残不已,其部长卜六王不支,亦求内附。明廷未答应,遣出关,不知所终。
孛来攻杀阿剌知院后,拥立脱脱不花子麻儿可儿为可汗,即因其年幼,故号小王子。自此,相沿成习,蒙古可汗常被称为小王子。鞑靼之势复振。
但鞑靼内部依然各方势力割据,相互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同时,孛来还随时与明发生争战。其后,麻儿可儿与孛来相仇杀。麻儿可儿死,马古可儿吉思继立,亦号“小王子”。从此,鞑靼各部割据日益明显。小王子与明廷的通贡关系也稀疏下来,因而在明朝文献中,其传代世次,常常缺乏记载。
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孛来与小王子、毛里孩等先后进入河套,抄掠延绥、平凉、灵州、固原及大同等地。早先,鞑靼劫掠明边,或在辽东、宣府、大同,或在宁夏、庄浪、甘肃,大多去来无常,为患不久。但到英宗天顺年间,“有阿罗出者,率属潜入河套居之”,从此,孛来与小王子、毛里孩等部先后来到河套。
河套,指今内蒙古、宁夏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南、黄河沿岸地区。河套周围三面阻黄河,土质肥沃,水草丰美,宜耕宜牧。鞑靼自占领河套后,于当地驻扎下来,从此,河套成为其骚扰内地的主要基地,“套寇”就成为明朝中期以后的主要边患。
此后,鞑靼内部相攻不断。孛来杀马可古儿吉思,毛里孩(翁牛特部首领)杀孛来,重新立可汗。斡罗出又与毛里孩相仇杀,毛里孩再杀其所立可汗,逐斡罗出,遣使向明入贡。不久又渡河侵掠大同。明军征讨之,又乞通贡。如此反复,而别部长孛鲁乃亦遣人来朝。明宪宗允许其入贡,又令抚宁侯朱永驻军塞上。
成化六年(1470年),又有孛鲁乃、斡罗出联合别部癿加思兰、孛罗忽入据河套,作久居打算。他们“无岁不深入,杀掠人畜至数千百万”。
成化七年,毛里孩、孛鲁乃、斡罗出稍衰,脱脱不花异母弟满都鲁入河套称可汗,癿加思兰为太师。成化九年(1473年)秋,满都鲁等与孛罗忽(达延汗之父,黄金家族后裔)寇韦州。被大同巡抚王越率游击许宁、周玉轻骑抄其老巢,复邀击于韦州。满都鲁等败归,这样河套一带才安宁下来,边患少弭。不过好景不长,河套一带的蒙古各部,“敌去辄复来,迄成化末无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