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晋豫咽喉通道“太行陉”,古道上的抗日硝烟(四)

我们来续写关于太行陉古道抗日硝烟的故事:
"古时晋豫咽喉通道“太行陉” ( 四)古道上的抗日硝烟"
太行陉,这条自古便是兵家必争、商旅要道的险峻通道,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更增添了无数血与火的印记。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太行陉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连接,更成为了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屏障和战略支点。日军为了巩固其占领区,保障其从山西向河南乃至更远地区的战略联系,对这条盘踞在太行山脉深处的通道展开了疯狂而持续的“扫荡”、“清乡”和“治安强化运动”。
"险峻要塞,敌我必争"
太行陉的核心区域,如娘子关、天井关、井陉等地,不仅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更是连接晋中、晋东南与冀南、豫北的关键枢纽。日军深知其战略价值,调集重兵,妄图彻底摧毁太行根据地的领导机关和武装力量,切断其与外界的联系。而八路军129师及其领导的地方武装,则依托太行山的复杂地形,将这里打造成了坚不可摧的抗日堡垒。
太行陉的古道上,烽火台依然矗立,但传递的信号不再是古代的狼烟,而是抗战的号角。山

相关阅读延伸:古时晋豫咽喉通道“太行陉” ( 四)古道上的抗日硝烟

太行山“太行陉”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其险峻地势与战略位置,使其成为历代军事冲突的核心战场。仅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的天井关、常平就发生过两场在近代史上有较大影响的战役。

一、天井关战役

天井关战役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6月。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典范战例。

天井关

天井关位于山西省泽州县境内的太行陉道上,是历史上连接豫晋的军事要冲,素有“豫晋第一雄关”之称。其山势险峻,控扼太行陉咽喉,古道曲如羊肠,蜿蜒40华里,最窄处仅阔三步(约3米),两侧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1938年6月,日军第14师团(师团长井关隆昌)被卫立煌指挥的中央军第14集团军(含李默庵第33军团)及西北军赵寿山第38军围困于山西垣曲县西阳河峡谷,陷入补给断绝的困境。为解该敌之围,日军调遣第八战车联队(73辆坦克,含95式、97式轻型坦克及自行火炮)从河南沁阳经太行陉“羊肠坂道”冒险突进,企图与第14师团会合,夹击国军主力。

西北军杨觉天的529旅奉命阻击天井关方向的日军。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命工兵专家王耀南率晋绥军工兵二团,协同国民党军第529旅在天井关阻击日军装甲部队,掩护卫立煌部围歼日军。

王耀南所部最初仅有20个雷管、10公斤受潮炸药和千余名新兵,装备极度匮乏。后西北军169师武士敏师长派机枪营、警卫营归王耀南指挥,以对抗被日军收买的红枪会匪徒;国民党李默庵第33军团为其提供了上千发无引信的75毫米迫击炮弹及煤矿雷管,并承担后勤补给。王耀南将李默庵提供的废炮弹改造为反坦克装置:以跳雷结构为基础,替换手榴弹为太原造山炮炮弹,通过遥控引爆,炮弹从地面弹起撞击坦克底部装甲。

杨觉天的529旅官兵在天井关借用有利地形与日军苦战多日。7月11日清晨,下着小雨,红枪会匪徒开始攻击529旅。日军的坦克不停地扫射,混战中529旅的战士和红枪会的匪徒纷纷倒下。看来,日军是杀红了眼,连红枪会的汉奸都杀。杨觉天只得率领529旅残部退进了山林。不一会,远远看去,日军的坦克编队从天井关出发西行,领头的一辆97式坦克下到坡底刚超过标杆,王耀南一按起爆器的按钮,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这辆约15吨重的97式坦克来了个侧翻,底部被炸开了一个巨大的窟窿。坦克被炸翻后,日本人认为有护身符作用的千人缝的碎布片满天飞舞,上千个写着10个日本传说中鬼的陶俑——吃人的“豆子婆婆”、吃人的“鬼一口”、索命的“骶骨女”、让人变枯骨的“飞头蛮”、吸人精气的“飞缘魔”、让人入地狱的“青行灯”、冻死人的“雪女”、让人变狐狸的“狐火”、吃人鳄鱼“桥女”、让人受凉的“雨女”被打到几百米的高空,随即跌落下来,搅得日军心神恐慌。远处一个牌子上还写着“200个反坦克地雷,欢迎第八坦克联队”,日军坦克吓得止步不前。

炸毁的日军坦克

不一会儿,三四千个红枪会的汉奸开始集结,他们喊着“刀枪不入”的号子,从山上冲了下来。这时只见一个个圆球从天而降,凌空爆炸。红枪会的匪徒先是一愣,接着在身上乱抓,最后连滚带爬又都退回了山上。

在天井关伏击战中,日军因恐惧“专炸坦克的地雷”而被迫迟滞行进,先行扫雷,这样就有效延误了日军增援的时间。而杨觉天部在常平村构筑反坦克壕,以重机枪钢芯弹击穿日军轻型坦克装甲。在天井关古槐树旁,529旅班长李德胜依托“将军槐”为掩体,用轻机枪击落日军津野中尉驾驶的轰炸机(日军“功勋飞行员”),创下抗战早期用轻武器击落敌机的先例。

立于山巅的600年古槐

最终,日军第八战车联队因遭顽强阻击和地雷威胁放弃救援。被困的第14师团残部在东坞岭被国民党军李默庵部和我党领导的新军联合伏击,歼敌一千余人,击毁汽车200余辆。

天井关战役以弱抗强、以智补劣,彰显了太行山军民在绝境中的创造力与牺牲精神,也为华北敌后抗战提供了可复制的“地雷战”范式。今日天井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仍传颂着这段烽火岁月的赞歌。

二、常平阻击战

常平阻击战发生在1939年5月-6月间,是抗日战争中豫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的山地防御战役之一。这场战役以国民革命军第40军39师115旅为主力,在中共地方武装配合下,于河南省沁阳市太行山南麓的常平、窑头一线阻击日军第三十五师团,成功迟滞了日军打通豫晋通道的战略企图。

1939年3月,日军第三十五师团(师团长前田治中将)集结于沁阳北部校尉营、西万一带,企图沿太行山古羊肠坂通道攻入山西,与侵晋日军会合,完成对八路军太行军区、太岳军区的“口”字形包围,分割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驻防此地的国民革命军115旅(旅长黄书勋)曾参与长城抗战、台儿庄战役,作战经验丰富。在中共沁阳区委书记田时风的统战工作下,黄旅长接受合作提议,与游击队共同制定阻击计划,依托窑头-关爷坡(西路)、常平-孟良寨(东路)两条要道构筑防线。

4月底,日军在太行山脚下完成集结,日军将领亲自乘坐飞机勘查中方的军事部署。组建两个炮兵营,架上百门大炮,每日炮轰太行山,准备向常平和窖头进攻。

5月1日,战斗正式打响,日军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兵分8路进攻两地。中日双方在10余公里战线上展开大小战斗400余次。主要分为东西两线:

(一)西路战场(窑头方向)

1、黄沙岭阻击战(5月初):国民党军一个连依托山地迎头痛击日军,日军死伤数人。接着,日军改用大炮对黄沙岭进行狂轰滥炸,想攻上山头,仍无功而返。之后几天,日军一直用大炮轰炸,黄沙岭变成一片焦土。多日激战,战士们的弹药已经打空,日军趁机攻上山头,他们就和日军拼刺刀,誓死守卫阵地。但敌我力量悬殊太大,守在这里的战士弹药耗尽后以白刃战和滚石阻击,全连殉国,日军死伤五六百人。

2、窑头村与关爷坡血战:占领黄沙岭后,日军开始从窖头村南面进攻,经多轮激战,战士们弹药打光,日军冲上阵地,旅参谋长邓其冼阵亡,赵班长和剩下的两名战士抱着鬼子一起滚下悬崖,窖头失守。部队被迫退守关爷坡。中日双方在关爷坡激战十几天,日军迟迟未能攻下,便发射毒气弹,大部分战士被毒死。黄旅长只好带领仅存的士兵撤出阵地。

(二)东路战场(常平方向)

1、常平山口拉锯战:115旅守军多次击退日军进攻,坚持一个多月,战士们的子弹都打空了,双方伤亡惨重。日军调用3架飞机轰炸后突破山口,之后在常平村内爆发肉搏战,副旅长史振京阵亡,守军被迫退守孟良寨。

2、孟良寨决战:6月17日夜晚,黄军主力撤出战斗,留下一个排的兵力作掩护。日军攻上孟良寨时,战士们把手榴弹绑在一起,等敌军靠近,拉开导火线,与他们同归于尽,战役至此结束。

此战,中方以3000余名官兵牺牲的代价,歼灭日军2000余人,阻滞日军40余天,粉碎了日军快速打通豫晋的计划,为八路军晋冀豫根据地反“第二次九路围攻”赢得了备战时间,减轻了太行山根据地的压力,成为国共合作抗日的典型战例。被我国抗战史专家定义为“八年抗战中豫西北最大、最惨烈之役”,也是华北地区罕见的山地阻击战范例。

近年来,人们陆续在战场遗址地找到了19块不规则墓碑,当地关爷坡村民更是发现了仍保持战斗姿态的烈士遗骸及300余块墓碑,这些文物,揭开了那段尘封多年的峥嵘历史。

2010年,沁阳市在遗址建立“常平阻击战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地前往瞻仰的学生、群众络绎不绝。人们重走太行古道,凭吊战场遗址,传颂英烈故事,又赋予了千年古道新的意涵。如今,硝烟散尽,古道依然,我们当铭记历史,勿忘牺牲,奋勇当先地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发布于 2025-11-19 17:53
收藏
1
上一篇:古达未踏足之地,玩家能否吹响黑魂的胜利号角? 下一篇:笑中藏锋,师傅一试弟子实力,布局未来传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