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深度剖析,李逵的悲剧人生,揭示社会悲剧与人类警示

鲍鹏山先生对李逵的评价——“李逵的出现,是社会悲剧,是人类警示录”——是一个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观点。这并非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从更宏观的社会、文化和人性角度进行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这句话:
1. "社会悲剧 (Social Tragedy):" "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李逵的形象,尤其是他头脑简单、性情暴烈、认死理、滥杀无辜的一面,很大程度上是水泊梁山这个“逼上梁山”的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他的出现,象征着在封建社会底层,当法律和秩序无法提供公平正义时,一部分被逼无奈、缺乏有效渠道表达诉求和改造社会的人,可能滑向原始的、破坏性的暴力。这揭示了那个社会结构的弊病——无法吸纳和消化底层矛盾,导致暴力成为了一种“生存”或“反抗”的方式。 "个体被环境异化:" 李逵并非天生就是纯粹的恶,他也有淳朴、忠诚的一面(对宋江)。但在梁山的聚义环境中,尤其是在“替天行道”旗帜下进行的暴力活动,以及群体氛围的影响,他的个体性逐渐被淹没,甚至被扭曲。他的暴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环境对个体施加压力、使其异化的结果。他的悲剧在于,他既是社会不公的承受者,最终也成为社会(以暴力方式)的一部分

相关阅读延伸:鲍鹏山:李逵的出现,是社会悲剧,是人类警示录

“粗皮糙肉黑如牛,红眼爆须鬼见羞。忠义李逵真勇悍,一双板斧闯神州。”但凡读过《水浒传》的人,皆对李逵有着很深刻的印象。他虽面黑如炭、性格鲁莽,为此惹出不少麻烦。但他扶危济贫、爱憎分明,令人不由得为他连连称快,为他的结局唏嘘不已。

在世人大多称赞李逵之时,作者鲍鹏山却从新的角度发表了对于李逵的看法。他认为李逵的出现,是社会悲剧,是人类警示录。鲍鹏山对《水浒传》一书有着怎样的独到理解?他为何又认为李逵的出现是社会悲剧?了解了李逵所处的时代之后,人们发现或许鲍鹏山说的才是对的。

鲍鹏山《新说水浒》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提及《水浒传》,世人对其总是有着很多的争议。

诚然,在《水浒传》之中有着太多暴力的情节,但从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的身上,人们却能够看出人世间的种种哲理。教授鲍鹏山对《水浒传》情有独钟,他的《新说水浒》一经问世,便引来了许多人的关注。

《水浒传》虽用白话文写出,但对于如今的人们而言阅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

而鲍鹏山教授用通俗的语言,加上自己的理解,展现出了梁山好汉不同的一面。他将梁山好汉们所遇到的问题,做出的种种决策与现实生活逐一对应,让普通大众也能够了解到《水浒传》中更多的深层含义。

在鲍鹏山教授的节目之中,人们印象尤为深刻的则是他对李逵的评价。他说李逵的出现是社会悲剧,更是人类启示录。此话一出引发了不少探讨,因为这颠覆了不少人对于《水浒传》的看法。

李逵是梁山好汉中颇具代表性的鲁莽人物,但他嫉恶如仇的性格也引来了许多读者的欣赏。然而这世上的事物皆有两面性,普通大众看到李逵殷天锡只觉得痛快,而鲍鹏山看到这一场景只感到悲哀。

《水浒传》的结局中,昔日的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大多不得善终,整个国家看似又恢复到了最初的样子。然而破镜岂能重圆?当百姓发现权力凌驾在了条例之上,又有谁会选择遵守国家的法律呢?等待着北宋的,也只能是亡国的结局。

如何评价李逵这一人物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按照孟子的话来说,李逵着实是一个的地道道的大丈夫。

然而人们皆知李逵嫉恶如仇的一面,却往往忽略了李逵也是一个杀人如麻的恶人。他虽然杀了不少坏人,但由于行事鲁莽,也误杀了不少无辜之人。

鲍鹏山教授曾经总结出李逵杀人的六大特点:其一,下手迅速;其二,杀人众多;其三,挡我者死;其四,滥杀无辜;其五,毫无愧疚之意;其六,手段残忍。

按照如今的说法,李逵是一个反社会人格的暴徒。但在当时那个特殊的时代之下,他竟也成为了一名英雄,实乃社会悲剧。读者之所以往往对李逵有着很高的评价,皆是体会到了他的无奈之处。

若李逵不是这般的性格,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也只能是默默承受。许是我们之中的大多数在现实生活中忍让了太久,看到李逵这样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才会更加地羡慕与敬佩。

因此李逵乃是独特时代背景下的英雄人物,他面对权势的压迫,面对种种的不公,选择用最简单直白方式反击。

在梁山的众多好汉当中,他是极少数坚持自我的人。无论是权势、金钱还是其他人的评价,都无法改变李逵丝毫。这是他性格上的最大缺陷,却也恰恰是读者为之着迷的地方。

梁山好汉的悲剧也是整个国家的悲剧

《水浒传》一书当中,一百零八位好汉看似是故事的主角。但他们身上经历的种种,无一不在告诉人们,此时的大宋早已烂透了。“太尉作恶于朝廷,知府作恶于州府,衙内作恶于市井。”

而造成这一悲剧的,恰恰就是人人向往的权势。当权势不再受法律的束缚,国家灭亡也不过是早晚的事情。让人深刻意识到这一点的,恰恰是李逵这一人物。

在柴皇城这一事上,三个人代表了三个不同的立场。柴进家有丹书铁券,代表的乃是国家的权威。而殷天锡的姐夫乃是知府高廉,代表的乃是权势。李逵手持大斧,你若欺负我我便杀了你,代表的是暴力。

纵观历史长河,但凡皇帝昏庸无能、举国民不聊生之时,暴乱往往无法避免。殷天锡不怕柴进家的丹书铁券,代表此时的权势早已凌驾在国家之上。

皇帝虽身居高位,但朝中的大臣才是真正的掌权之人。而李逵打死殷天锡,则代表了当时普通民众唯一可以做出的选择,那便是暴乱。因此李逵的出现,恰恰证明了此时的社会已经绝无任何希望。

没有权势的普通人面对黑暗的社会往往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继续忍耐,被权势玩弄于股掌之间。要么像李逵这般奋起反抗,用暴力消灭权势。然而李逵最后还是死在了宋江给他的毒酒之下,这也意味着百姓心目中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

李逵代表的并不是他自己一个人,而是黑暗社会的一类人。他们没有学过什么知识,却也有着自己的是非观念。他们做事缺乏考虑不计后果,犯下错事之后从不会感到愧疚。

他们既是黑暗统治下稀缺的反抗者,也是朝廷眼中杀人如麻的恶人。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却也是读者们不想看到的。

《水浒传》的真正内涵

沿着鲍鹏山教授对于李逵的分析,整部《水浒传》的真正内涵也终于浮出水面。世人常说水浒传是一个被压迫的小人物们奋起反抗的故事,如今来看可能未必。

因为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本不是真正的英雄,只不过当时的北宋太过黑暗,才显示出了他们悲壮的一面。而《水浒传》能够成为四大名著之一也恰恰是因为这一道理。

如果此书仅仅宣扬了反抗精神,那么格局就太小了。而作者施耐庵想展示给读者的,远不止这么多。诚然中国人喜欢积极向上的美好结局,但《水浒传》中这个从头到尾烂透了的社会,才让人更加为之动容。

施耐庵

由此再来看水浒传中的每一个人物,才能发现他们身上的负面远远多于正面。李逵自书中出现开始便是一个行事鲁莽的暴力之人,他为宋江所用,几乎成了宋江手中的一把利器。

而宋江也远没有表面上那般深明大义,他本身也是个渴望权势的小吏,终日谋求灰色收入。若他手中的权力足够大,行事不会比当时的朝廷大臣好上多少。

当权势凌驾于条例之上,法律变成了一纸空文。当整个社会已无道理可言之时,就需要像李逵这般不讲道理的人出现。

与其说是李逵选择了这般的行事作风,倒不如说是绝望的社会造就了这样性格的人。即便没有这个李逵出现,暴力的发生也不过是早晚的事情。

时代不仅可以造就人才,也可以生产恶人。纵然李逵的身上有着千般万般的缺点,无数的读者还是对他赞誉非凡。而这,恰恰是施耐庵想展示给人们的。

当李逵这样的杀人狂都被敬为好汉,足以见得当时的北宋已经到了何等荒唐的地步。

发布于 2025-11-19 07:23
收藏
1
上一篇:水浒英雄李逵,看似无脑背后的智勇双全,揭秘宋江心腹之选的奥秘 下一篇:水浒传揭秘,李逵残暴之谜,时迁一语道破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