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娃寻访红色旧址,听烈士故事南瓜饭中眼眶湿润

这是一篇根据您提供的核心信息创作的短文:
"南瓜饭里的红色记忆,萌娃的心弦被触动"
秋意渐浓,金黄的南瓜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甜香。某天,一群活泼可爱的“萌娃”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用新鲜南瓜做成的香糯米饭。这碗饭不仅色彩诱人,口感独特,更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寻访记忆。
就在不久前,这些孩子们刚刚寻访了一处红色旧址。在庄严肃穆的旧址中,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甚至献出生命的感人故事。那些曾经发生在土地上的峥嵘岁月、那些为了理想信念不惜牺牲的烈士身影,通过生动的讲述,仿佛穿越时空,呈现在孩子们眼前。
当听到那些为了家国大义而洒下热血、甚至牺牲生命的烈士名字和事迹时,孩子们纯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们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革命”的深刻含义,但他们能感受到那份无畏的勇气和深沉的牺牲精神。
回到家中,吃着这碗象征着收获与温暖的南瓜饭,刚才在红色旧址听到的故事不由自主地浮现在眼前。那一张张坚毅的面孔,那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那一幕幕英勇的牺牲,都深深地印刻在了他们的小脑袋里。
“妈妈,那个烈士好可怜……”一个小小的声音

相关阅读延伸:吃南瓜饭寻访红色旧址,萌娃听到烈士故事眼眶湿润

极目新闻记者 陈俊

清明期间,在红色故土咸丰县忠堡镇、小村乡,当地73名学生穿上红军装,唱着红军歌,吃南瓜饭学做担架,用两天的特别红色文化研学之旅,追寻红色印记,牢记使命,传承革命精神。在红军洞听到牺牲的烈士最小的只有十六七岁,孩子们眼眶湿润了。

3日清晨,咸丰县民族实验学校的学生们穿上红军装,队列整齐向红色旧址出发。主办方老师刘媛介绍,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在清明假期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红色文化研学活动,可以让同学们不忘初心,追寻红色印记,牢记使命,传承革命精神。寻访的革命旧址包括忠堡大捷烈士陵园和小村乡红军洞等,孩子们将为烈士敬献一次花环,唱一首红军歌,参观一次红色革命营地,当一回红军小战士,住一次农家院,体验一次军民生活,访一位老红军后代,听一回红军故事。

1935年,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廖汉生等率领红军发起忠堡战役。咸丰忠堡大捷,是红二、六军团战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咸丰县小村乡曾是湘鄂川黔新苏区重要组成部分。贺龙、关向应、肖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红军曾在这片热土上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留下了大村会议旧址、红军洞、轿顶山等革命遗址。

先烈开道为后人,后人继业慰忠魂。在忠堡大捷烈士陵园,孩子们满怀景仰瞻仰革命烈士纪念堂纪念碑,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丰功伟绩。激励自己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忘,升华爱国热情、理想信念,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刻苦学习,努力奋斗。

忆往昔峥嵘岁月,走进大村革命老区红色起点,在“大村会议旧址”“韦氏七雄故居”里“感同身受”地去回忆这段历史,缅怀革命先烈,让孩子们的红色革命信念从心底萌芽。在家里是小宝贝的孩子们,感受先烈的艰苦奋战环境,自己动手吃包谷饭南瓜汤,在饮食中感受文化。

简朴的韦家寨子在曾是红军的一处临时后方医院,勤劳质朴的大村人民在这里救助过许多革命先烈,”韦氏七雄”一门忠烈的故事现在还为大村人所津津乐道。那么在战场上,如何紧急救治伤员、制作简易担架、自救简易包扎... ...孩子们拿起竹竿和绳子,学着做担架,围住“受伤”的同学为其包扎伤口,进行着一场有意义的红色体验教育。

在去红军洞的途中,同学们听着洞内牺牲的74名红军烈士中年龄最小的只有十六七岁时,眼眶湿润,并在牺牲的洞口下缅怀烈士,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手工花。返回的途中,6年级学生严钒洛说,通过这次研学让我知道了革命先烈当时艰难困苦的生活,感悟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习红军不怕吃苦的精神。

红色研学之行,如同为同学们漫长的成长之路增加了一个“红色助推器”,使他们发展进步的更快、更稳、更远更持久。研学之行,已经在同学们心里埋下了“理想的种子、奋斗的种子、革命的种子”,终将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

极目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将奉酬谢。报料微信请关注:ctdsbgfwx,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

发布于 2025-11-19 04:54
收藏
1
上一篇:春秋末路陈国陨落,战国烽烟中逆袭复国,跻身七雄之列的传奇历程 下一篇:【周室开国元勋】姜子牙,渭水垂钓际遇明主,智谋定策伐纣开启周室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