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宇宙论的宏大叙事中,须弥山(梵语Sumeru,又译苏迷卢山、妙高山)并非现实世界的地理存在,而是支撑“一小世界”的核心支柱,其位置、维度、结构与生命分布,构成了一套逻辑自洽的神圣宇宙模型。
从空间定位来看,须弥山并不在太阳系之内,而是整个“一小世界”的中心轴心 。佛教宇宙观中,太阳系仅为南瞻部洲(人类居所)所在的天体系统,而须弥山作为宇宙中枢,其地上高度最低估算达110万公里,远超地月距离,日月星辰仅在其山腰(约64万公里高度)旋绕运转,光照覆盖四大部洲形成昼夜季节。从维度属性而言,它并非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的“多维空间”,而是贯通“地下-地面-天际”的神圣场域,纵向贯穿欲界、色界,横向覆盖“山-海-洲”圈层,是物理空间与生命轮回的双重核心。
须弥山的结构呈现“纵向分层、横向圈层”的立体格局,从下至上层层递进:最底层是无边虚空之上的风轮,厚十六亿由旬,承载着上方的水轮;水轮厚八亿由旬,上部凝结为金轮,构成大地的根基 。金轮之上,须弥山巍然矗立,入水八万四千由旬,出水亦八万四千由旬,纵广达三十二万由旬,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构成四面山体,分别映照出金、银、蓝、透明四种虚空色彩 。
围绕须弥山的核心圈层是“七山八海”:山体外围依次环绕着由干陀、伊沙陀、诃罗置等七重金山,山与山之间相隔七重香水海,海中盛满具备清、冷、香等八功德的神圣之水 。第七重金山之外,是广阔的碱海(外海),海的四方分布着四大部洲,最外围则由圆形的铁围山环绕,共同构成“九山八海”的完整格局。须弥山主体自下而上层级分明:第三层级以下有夜叉神分住,初层为坚手夜叉,中层为持鬘夜叉,上层为恒憍夜叉;四面山腰是四大天王宫殿,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等各守一方,构成地居天的核心;山间隙缝坐落着阿修罗城,是好斗的阿修罗族居所,常与天神交战;山顶为善见城,是帝释天统领的三十三天(忉利天)所在,梵天、乾闼婆等诸神亦栖息于此 。向上更有夜摩天、兜率天等空居天,直至色界、无色界诸天,形成贯通三界的生命阶梯。
这座神山的各层空间栖息着不同境界的众生,构成六道轮回的具象载体:香水海中生活着龙族与各类水族众生,七金山中遍布四天王的眷属及夜叉、紧那罗等八部鬼神,他们福报远超人间;须弥山腰的四天王天有天人眷属环绕,宫殿庄严,常护持世间;阿修罗族居于山间,身形高大却心怀嗔恨,以与天神争战为事;山顶忉利天的天人身形曼妙,寿命绵长,享受着清净福报;而在须弥山之下,南瞻部洲地底一千至四万由旬间是地狱道,八热八寒地狱与眷属地狱遍布,是苦难最集中的区域;饿鬼道众生或居于地下五百由旬,或散居于人天之间,常受饥渴煎熬;畜生道以大海为本处,遍布各层空间;人道则居住在四大部洲及八小部洲,其中南瞻部洲正是人类当前所居之地 。
在规模比例上,须弥山与南瞻部洲(南阎浮提)悬殊极大。须弥山纵广三十二万由旬,仅出水高度便达八万四千由旬(约110万至320万公里),而南瞻部洲纵广仅七千由旬,呈北阔南狭的车形,面积不足须弥山的百分之一 。四大部洲以须弥山为中心,均匀分布在碱海之中,如同围绕轴心的四颗星辰,而整个“一小世界”仅为三千大千世界的微末单元——一千个小世界构成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大千世界,须弥山便是这无限宇宙中无数个“世界轴心”之一 。
须弥山的意象,本质是佛教对宇宙秩序与生命轮回的哲学具象化。它不在现实的太阳系坐标中,却在精神维度上成为众生修行与轮回的核心场域,其层级分明的结构与各安其位的生命,既展现了古人对宇宙秩序的想象,更蕴含着“因果业力、境界升沉”的深刻教义,成为佛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神圣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