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神秘北山经,揭开古老神话的面纱

《北山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地理著作《山海经》的十四篇之一,主要记载了北方山川的地理、神祇、异兽、植物等。它以叙述北方山脉的分布和相关的神话传说为主,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神话、宗教和民俗的重要文献。
《北山经》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概述:简要介绍了北方山脉的总体情况,包括山脉的起止、走向和主要特征。
2. 山脉分布:详细描述了北方各山脉的名称、地理位置、山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山脉的地理特征,如高度、形态、植被等。
3. 神祇和异兽:记载了各山脉中居住的神祇、异兽的种类、特征和习性,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这些神祇和异兽大多具有神秘的色彩,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想象和解释。
4. 植物和矿物:描述了北方各山脉中生长的植物和矿物,包括它们的名称、特征、用途等。这些记载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识。
5. 传说故事:记载了一些与北方山脉相关的传说故事,如神祇的起源、异兽的传说等,这些故事反映了古人的信仰和价值观。
《北山经》的文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叙事性强:以叙述北方山脉的地理、神

相关阅读延伸:北山经

《北山经》是《山海经》的重要篇章,核心并非独立“神话故事”,而是记载北方山脉的地理、物产,穿插神怪传说、祭祀习俗,是上古地理与神话的融合体,关键神话相关内容可概括为3点:


1. 山神体系:怪异形态与祭祀规矩


北山经的山脉分三条支脉,每支脉的山神形态各异,充满奇幻色彩,且古人需按特定规矩祭祀,体现“人神相通”的怪异形态与祭祀规矩


- 第一支脉

(自单狐山至隄山):山神多为“人面蛇身”,祭祀用“毛物”(带毛牲畜),无需剖杀,直接祭祀。

- 第二支脉

(自管涔山至敦题山):山神皆为“马身人面”,祭祀时将牲畜、玉器埋于地下,用酒洒地献祭。

- 第三支脉(自太行山脉至无逢山):山神多为“人面兽身”(如“人面牛身”“人面羊身”),祭祀需用“太牢”(牛、羊、猪三牲),且要焚烧祭品。


这些山神并非“创世/英雄类神话主角”,更像守护山脉的“灵物”,是古人对自然山川的神化——将山脉拟人化、兽化,认为其掌控物产、祸福,需通过祭祀祈福避灾。


2. 奇珍异兽:兼具神性与警示意义


书中记载的北方异兽,部分带有“神话属性”,或关联吉凶,是上古“动物崇拜”的体现:


- 窫窳(yà yǔ):虽未明确在北山经,但北方山脉语境中常见,传说为“蛇身人面”的凶兽,曾是天神,后被贰负神所杀,复活后成食人怪兽,反映“神的堕落”“善恶转化”的原始思维。

- 何罗鱼:出自谯明山,“一首十身”,叫声如狗吠,吃了能治痈肿,是“神异物产”与“药用价值”的结合,体现古人对“异兽=祥瑞/实用”的认知。

- 孟极:出自石者山,“兽身人面,一目”,擅长隐身,是具有“神通”的异兽,更像山脉中的“灵怪”,而非叙事性神话角色。


3. 地理与神话的交织:无完整叙事,重“空间神话”


与《山海经》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有完整情节的神话不同,《北山经》的“神话感”来自“地理的奇幻化”——北方山脉被描述为神怪栖息之地,山川、河流、物产皆带“神性”,比如“敦薨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雄黄,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将普通山脉与“昆仑”(上古神话核心神山)关联,赋予地理“神圣坐标”意义。


简单说,《北山经》的“神话”不是讲故事,而是通过“神化山川、异兽、祭祀”,构建上古先民对北方世界的认知——他们眼中的北方,是神怪共存、人需敬畏自然的“神圣空间”,而非纯粹的地理概念。

发布于 2025-11-18 16:23
收藏
1
上一篇:世园会最炫“黑科技”秀,夜幕下“山海神兽”惊艳亮相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