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探寻小说背后的文化底蕴与人生哲理

你说得非常对!“天龙八部”绝不仅仅是一部武侠小说,它更是一部蕴含了丰富文化、哲学、宗教和社会意义的宏大作品。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它的深度:
1. "佛教意涵 (The Buddhist Meaning):" 书名本身就来源于佛教。“天龙八部”是佛教中描述的八种护法神,包括天神、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它们象征着宇宙万物的不同层面和力量。 小说通过乔峰、段誉、虚竹三位主角的经历,以及少林、大理、吐蕃等势力的交织,展现了众生相,探讨了因果报应、慈悲、放下、解脱等佛教核心思想。人物的经历往往充满了业力的影响和转世轮回的意味。
2. "历史与文化的折射 (Reflection of History and Culture):" 小说背景设定在北宋末年,但作者金庸巧妙地将虚构人物融入真实的历史事件(如宋辽战争、大理国与宋的关系、西夏等)中。 它深刻描绘了当时的民族矛盾(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政治斗争、文化习俗(如大理的段氏皇室、吐蕃的密宗信仰)、以及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冲突。乔峰的悲剧命运正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缩影

相关阅读延伸:天龙八部,不只是武侠小说

提到天龙八部,大部分人恐怕想到的都是那部武侠作品,想起大侠乔峰,神仙姐姐王语嫣等等。


《天龙八部》剧照


但其实,天龙八部是佛教专有术语,为善道八部众生,是佛教的护法神。天龙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天众”及“龙众”最为重要,所以称为“天龙八部”。



01

天龙八部,是什么?


“天龙”一词原为汉土所有,指天上之龙。像大家熟悉的寓言《叶公好龙》里就有提到,西汉刘向的《新序》,里面就说到叶公子高好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



佛教中的天龙八部则指八种神鬼,因为天、龙在其中阶位较高,为其领首,所以统称“天龙八部 ”。按照佛教的说法,天龙八部经常随从佛祖、菩萨、罗汉左右,踊跃听其说法,供养诸佛,并护卫其侧,因此也被视为佛教的护法之一 。


根据现有的汉译佛经来看,佛教的“天龙”“天龙八部”之说,在其传入中土的初期即已存在。


西安大雁塔东门门楣上的说法图石刻拓片


东汉时期来自西域安息国的僧人安世高翻译的《佛说奈女祇域因缘经》中,就说到佛在罗阅祇国,有比丘千余人、菩萨、天龙八部等一起聚会,听其说法 。


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中云:


尔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普为时会人天说法,心大欢喜,悉遥敬礼。




法华经


天龙八部的具体名目也是在东汉时期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中土。比较早的涉及此事的是《大方便佛报恩经》, 所载天龙八部为: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迦。后世关于天龙八部的名目基本上与之一致。


广元千佛崖牟尼阁 后部两尊

左侧三头六臂为阿修罗,右侧头上有龙首当为龙部


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的造神过程中,除了把释迦牟尼奉为至尊外,把婆罗门教的一些大神作为佛教的护法神摄入,降格使用,佛教是在婆罗门教的文化背景下建立的,在佛教形成的早期,就吸收了婆罗门教早期吠陀神话传说。


佛教把婆罗门教的三界神灵收入佛教,早期吠陀著作曾提出三、四、六、九界说,《奥义书》时期婆罗门教又分为人界、祖界、神界,佛教把婆罗门教的三界说,改造为佛教的三界说:欲界、色界、无色界,建立起更为复杂的系统,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神仙体系。


山西隰县小西天描绘的佛教天界


天龙八部是佛陀属下佛教神灵鬼怪的总称,又称为八部众、龙神八部,其中“天神”是层次最高的主体,吠陀、婆罗门和印度教的诸神,被摄入佛教后称为“天”,天除了指天神或天众之外,还指天界。


佛教的天界要比印度教复杂,层级多,这与早期佛教和大乘佛教讲究禁欲,主要是禁食欲和情欲,初期大乘佛教里的禁欲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逐渐地不断修炼提高,通过较多的层级依次完成。


山西隰县小西天描绘的佛教天界



02

天龙八部的传入与变革


天龙八部最早在东汉文献中已有记载,法师安世高所译的《㮈女袛域因缘经》经首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袛国,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摩诃萨、天龙八部大众,集会说法。



经尾又云:


佛说经已,大众人民、天龙八部,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敦煌莫高窟第159窟《普贤赴会图》

前排梵天、帝释天


到了魏晋南北朝及之后,天龙八部广泛记载于佛经之中,如《妙法莲华经》卷四所载:


尔时,婆娑世界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



又如《释迦谱》卷一所载:“于是夫人即升宝舆与诸并及婇女,……尔时复有天龙八部亦皆随从充满虚空”,除此之外,《摩诃止观》《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分律行事钞》《景德传灯录》等中都有所记载。


敦煌莫高窟第159窟《文殊赴会图》

前排梵天、帝释天


关于天龙八部的造像,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今虽不存,但仍见于文献之中。释僧祐所撰的《出三藏记集》杂录卷十二中记载:“宋明帝齐文皇文宣造行像八部鬼神记第十。”


在释惠祥所撰的《弘赞法华传》卷一中记载得更为详细:


宋景平元年,瓦官寺沙门帛惠高造灵鹫寺,有沙门释惠豪,智见通敏,巧思绝伦,于中制灵鹫山图,其变无方,郁似笃真,其山林禽兽之形、天龙八部之状,历代未有。自慈始出,龛称之后,倾围来观。



日本法隆寺金堂弥勒说法图壁画线图


由上述二则材料可以看出,早在南朝刘宋时期,天龙八部造像不仅已经出现,技艺或已有所成熟。现存的天龙八部造像主要集中于四川石窟内,分布于以下数处:


广元的皇泽寺与千佛崖,巴中的水宁寺、西龛、北龛与南龛,梓潼卧龙山,蒲江看灯山、鸡公树山、飞仙阁与佛儿湾,邛崃天宫寺、鹤林寺,丹棱郑山、刘嘴,其中最早纪年的造像应为梓潼卧龙山第2龛(唐贞观八年即公元634年),此外还见于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安西榆林窟、云冈石窟。



四川地区的天龙八部造像,形象普遍被给予人格化,并完整或部分地雕刻于佛窟主尊的身后,这两点都是四川独有的。


韩国石窟庵前室天龙八部浮雕 新罗景德王十年(751)


“天龙八部”是巴蜀石窟造像和佛寺壁画中的常见题材,其系统完备,保存较好。一方面,巴蜀石窟群是我国南方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造像延续时间长,地理分布广,艺术水平高,地域特色和时代风格鲜明。


早在南北朝时期,四川的佛教徒们就受建康(今南京)的佛教造像风气影响,在山间崖壁开凿窟龛,建立石窟寺观。


在唐代至宋初,由于数次关系国运的政治文化事件推动,佛教艺术文化中心随之迁移入川。就现存遗迹来讲,四川地区的佛教造像在全国数量最多,宗教类型和题材内容广泛多样,并且在中国北方地区石窟造像之风普遍衰落以后延续发展并达到高潮,书写了我国晚期石窟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张胜温《梵像卷》中的释迦牟尼佛会1180年


较之中国其他地区,“天龙八部”题材在巴蜀石窟、摩崖造像中尤其流行。自唐代佛教密宗盛行以来,天龙八部作为重要的密宗图像符号,以浮雕或阴刻的方式雕凿于巴蜀各类窟龛中。


尽管许多窟龛的天龙八部在雕造时本身就不完整,历史上还损毁了一部分,但仍旧有大量体系完备、雕刻精美的天龙八部造像被较好地保存下来。


另一方面,在蒙元铁骑蹂躏巴蜀,石窟文化衰绝的宋元以降,四川明代佛寺壁画接棒石窟造像传统,承传了唐、五代以来四川辉煌的壁画成就,又接续了北方壁画艺术传统,绽放出芬芳的花朵,延续了佛教艺术元脉。


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分所藏黑水城出土西夏《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扉页版画局部


其中,平武报恩寺、蓬溪宝梵寺、剑阁觉苑寺、资中甘露寺、新繁龙藏寺等佛寺中的“天龙八部”壁画,大多品相完好,体系完备,能与石窟造像相互印证,也能与其他地域的天龙八部图像,如敦煌、山西、云南、韩国、尼泊尔、日本等,建立起互补的文化关联。


所以,无论是时间跨度,还是保存品相,巴蜀地区“天龙八部”造(图)像均可以用“系统完备、保存较好”来概括。



03

天龙八部,都有什么?


我国自古已有造立八部众图像之记载,《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揭出“宋明帝齐文皇文宣造行像八部鬼神记”之目。唐代文献也有造八部鬼神像相关记载。


莫高窟148窟涅槃图,最右侧为佛和天龙八部守护


天部


天界众生的总称,在佛教美术图像的分类上,与如来部、菩萨部、明王部,并为四部之一。


佛教不承认有绝对者的人格神,以为古代印度宗教的众神仍在欲界,不如已出三界的佛,为佛法的守护者。


广元皇泽寺第51号窟的天众


属于天部的神格,含有吠陀以来的古神和出现于梵书、二大叙事诗、《往世书》(Purana,印度的古代稗史)文献等的众神。


民间信仰的神,或如深沙大将等,也有出自西域地方的神。这些神可大致分成三类:原始佛教到大乘初期的神、密教时代的神、中国和日本佛教所特有的神始佛教以来的神,以吠陀、梵书乃至叙事诗的诸神为中心。


明代水陆画四空禅天众像


如帝释天、吉祥天、那罗延天等虽是《梨俱吠陀》以来的诸神,但其性质并非一仍吠陀之旧而是释尊当时民间信仰形态的神,其中有很多经过梵书、奥义书,而变成印度教式的神。


十六世纪 尼泊尔 铜鎏金因陀罗(天众之一)坐像


龙众


龙,音译那伽,和我国传说中的龙相似,但佛教的龙原来是长身而无足的,富有神力,能够行云布雨,也是佛法的守护者之一 。


唐代 天龙八部壁画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


佛经中有五龙王、七龙王 、八龙王等名称。《大智度论》中载,佛祖释迦牟尼前世也曾为大力毒龙,受戒后,入林间修行,有猎人贪图其皮,以刀剥取。毒龙原来可以轻易击杀猎人,因为持戒之故,不再吝惜其身,任凭猎人剥取,失皮后入水中,又忍痛任小虫啮噬,并发愿成佛时,将以佛法度化众生,随即命终,往生忉利天。


公元八世纪 堕罗钵底时期 那伽族守护下的佛陀坐像

泰国曼谷国家博物馆藏


按照 《正法念处经》的说法,龙也分善恶,善者为法行龙王,能按时行雨令五谷熟;恶者为非法行龙王,能行恶雨让五谷坏破。


其情形和后来民间的善龙、恶龙差不多。唐宋以来的文学作品中的龙的形象,其实就是佛教中的龙和中土原有的龙的合流。


广元皇泽寺51龛 龙众


夜叉


夜叉,又作药叉、悦叉、阅叉、野叉,意译作捷疾鬼、能啖鬼,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半神的小神灵,为佛教取用。夜叉受毗沙门天王统领,有大威势。


《大智度论》说夜叉有三种:地行夜叉,常得种种欢乐、音乐、饮食等;虚空夜叉,有大力,行走如风;宫殿夜叉,有种种娱乐及便身之物。


水宁寺第8窟中的夜叉


《注维摩诘经》则谓夜叉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天夜叉等三种。夜叉也分善恶,善者守护佛法,恶者能恼害众生,并常作头大身小,或一头两面、三面,手持刀、剑、戟等恐怖状,使人惊惧战栗,进而使见者错乱迷醉,进而夺其精魄,啖其血肉。


敦煌莫高窟57窟的药师佛的药叉


这也是中土民间最流行的夜叉形象,它常作为地府的鬼差出现。


阿修罗


阿修罗,又作阿须罗、阿素罗、阿须伦等,略称修罗。阿修罗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恶神,佛教把它移植了过来 。


皇泽寺第28窟阿修罗


在佛教中,阿修罗也是性格暴躁的神灵,男丑女美,生性好斗。因为阿修罗有美女而无好食,诸天有好食而无美女,互生嫉妒,于是彼此间经常争战,惨烈异常。我们常称血腥残酷的战场为“修罗场”,即源于此。


日本兴福寺木雕阿修罗像


阿修罗的形象也有多种,或九头千眼 、口中出火、九 百九十手、六足、身形巨大;或三面六臂,忿怒而袒身。


敦煌莫高窟的249窟,画于6世纪的阿修罗像则为四臂双足,身呈赤色,且上半身赤裸。它又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形成六道世界,为众生轮回降生的一道。


阿修罗 西魏 莫高窟第249窟


迦楼罗


迦楼罗,也作迦留罗、迦娄罗等。迦楼罗原是印度神话中性情暴烈、体型巨大的神鸟,翅膀一张开有数千余里、甚至数百万里之广。因为其翅膀为金色,所以称“金翅鸟”。


雍和宫是藏传佛教,殿里释迦牟尼佛背光上有大鹏金翅鸟


但实际上,其羽翼由众宝交织而成, 妙相种种, 不 止为金色,所以又称 “妙翅鸟 ”。迦楼罗出生之时光彩耀眼,诸天曾误认为是火天神而加以礼拜。


布达拉宫的弥勒佛背光有大鹏金翅鸟


迦楼罗以诸龙为食,一日可食一龙王和五百小龙。其所扇之风,如果入人眼,则会导致失明。


皇泽寺第28窟迦楼罗


乾闼婆


乾闼婆,又作犍闼婆、彦达婆等,是一种不食酒肉、只以寻香气作为食物的神,是与紧那罗一起侍奉帝释、专事奏乐歌唱的乐神。


锡克里窣堵坡出土的因陀罗窟说法图浮雕

画面中的乾闼婆身形清晰,头上的团状发髻十分明显,左手中的箜篌形体较大,用排线粗略地刻画琴弦,右手持琴拨片,高高扬起,即将铿锵地撩拨琴弦


其形象有的说是多毛、半人半兽,有的说是俊美异常。乾闼婆又是观音菩萨三十三相的一种,其形象是身呈赤色,如大牛王,左手执箫笛,右手持宝剑,髻有焰鬘冠。


阿旃陀壁画中的乾闼婆及其线描图


“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古印度将海市蜃楼叫作 “乾闼婆城”,佛经中常用此词来形容诸法的幻化无常。


水宁寺第8窟左侧乾闼婆


紧那罗


紧那罗,又作紧捺洛、真陀罗等,后又译作歌神、歌乐神、音乐天。


巴尔胡特窣堵波东门背面第一横梁下右立柱上的乾闼婆、紧那罗


因为紧那罗似人而有角,故又名“人非人”。它来自于印度神话。佛经中,它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善舞,是帝释的乐神,经常出现在佛的说法法会中 。


巴尔胡特窣堵波东门正面左柱第二格的乾闼婆、紧那罗


佛经中说,紧那罗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并多与乾闼婆婚配。


水宁寺第8窟右壁上方乾闼婆


摩侯罗迦


摩侯罗迦,又作摩侯罗伽、摩护罗哦 、摩伏勒,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


安岳卧佛院说法图中的摩侯罗伽(后排最右),脖子上缠绕着一条蛇,因为佛陀的涅槃,正放声痛哭


摩侯罗迦也属乐神,其形为蛇首人身。佛经中言其体内多嗔虫啃食,因而痛苦异常。


天龙八部虽各有其形貌性情,但都受佛的威德感化,敬信佛法,护持佛法, 并多参与、礼赞佛事,是佛教庞大的护法神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布于 2025-11-18 12:53
收藏
1
上一篇:说起云南,这些符号怎能不提——云南特色符号大盘点! 下一篇:97版天龙八部里,鸠摩智成语运用大揭秘,谁成他的“成语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