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析子午谷之谋,魏延十日奇袭长安,胜算几何之谜揭晓

子午谷之谋,又称“子午谷奇谋”,是《三国演义》中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魏延提出的、但未被诸葛亮采纳的奇袭长安计划。关于魏延提出的“十日取长安”的胜算有多大,历来众说纷纭,我们可以从战略、战术、后勤、人员、心理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理论上的最大胜算(理想化条件):"
1. "出奇制胜的可能性:" 子午谷地处险峻,曹魏在此的防御力量相对薄弱,尤其是在诸葛亮主力从斜谷、褒斜道等常规路线进攻时,魏延率精兵(五千)从小路疾驰,确实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可能性。 2. "时间优势:" 十天时间对于长途奔袭来说相对紧张,但也足够让魏延的部队快速接近长安,并在曹魏主力反应过来之前形成奇袭效果。 3. "心理打击:" 如果魏延真的成功奇袭长安,将极大打击曹魏军民的士气,动摇长安的统治基础,并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加速蜀汉的统一进程。
"二、实际操作中的巨大挑战和风险(现实化分析):"
1. "后勤补给:" 五千人马,即使是精锐,在十天时间内也需要大量的粮草、水、武器、马匹等补给。子午谷地形

相关阅读延伸:再析子午谷之谋:魏延十日通过子午谷,之后攻下长安,其胜算多大

三国时期有不少计策并未得到实施,魏延的子午谷之谋就是其中最知名的一个。  

子午谷之谋成功的把握,到底大不大?

有人认为魏延赢面很大,后来邓艾不就取得了偷渡阴平的成功,灭掉了蜀汉吗?南北朝时期,刘裕灭后秦之战就曾派手下姚珍经由子午道进攻,后与洛谷、武关进入关中的军队相配合,最终攻下长安灭掉了后秦。

那么魏延为什么不能够如法炮制,率五千精兵收获奇功呢?

但也有人认为魏延的行动压根就行不通,因为子午道通行能力有限。如果兵多了就会行动缓慢失去了奇袭的价值,如果兵少了则又很难保证能拿下长安城。这几乎是一个两难的困境。

梳理支持和反对的观点,可发现在通过子午谷之谋在前期至少存在几个关键问题:

1、能不能及时通过子午谷而不被发现?

2、后勤是否足以保障蜀军将士免受饥饿的侵袭?

3、能不能躲过子午谷雨季汹涌的山洪?

4、能不能战胜守军夺取长安?

子午谷之谋能行吗?

让我们先看看行军速度。魏延有如下表述:

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那么问题就来了,魏延能够在十日内抵达长安吗?

先看距离,子午道的长度是600余里。

三国时期士兵在普通道路行进速度如何,我们用董卓驰援洛阳为例。

189年八月,何进和宦官彻底撕破脸开始火拼,董卓在得到袁绍的密信后,率领2000兵马赶往洛阳去洗地控制局面。

八月辛末日,董卓抵达洛阳城北部的北邙山下,找到了逃难中的汉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

太尉崔烈不想让董卓来摘了桃子,呵斥董卓回避,不要吓着小皇帝。董卓可就不乐意了,你们没有一兵一卒,而我手下则是都是精兵强将。你想使唤我,得问我手中的利刃答应不答应?于是董卓指着崔烈就骂:

昼夜三百里来,何云避,我不能断卿头邪?

汉代一里等于415.8米,“三百里”换算成如今的里程,约为125公里。和董卓驻地夏县到洛阳城北邙山的距离大致相当。

这也就是说,董卓的三千人用了一日一夜,共行进了125公里,即250里。白天行军速度应该更快,跑个150里一点毛病没有。

那么董卓的军队兵种构成是什么样?是否都是骑兵?我们可以看看《后汉书》中的一段话:

初,卓之入也,步骑不过三千。

由此可见,这是一支步兵骑兵混编的军队。

那么其行军速度自然要以步兵为准。

或许有人就会质疑,董卓的行军记录是否合理?三国时期的军队,真能够达到这个速度吗?

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后汉书》中找到另一个记载:

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

在东汉末年的武都之战中,为了击败强悍的羌军,虞诩增灶率兵昼夜急行,同样创造了一个急行军的记录。

当然按兵书每天走三十里也有其道理:这样将士们可时刻保持充足的体力,足以应对突然而来的伏击。这是一种步步为营的稳妥行进方式。

但虞诩就不同了,他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撒丫子跑赢羌军。所以虞诩就带着军队创造了日行两百里的巅峰战绩。

这是一种牺牲安全的行军方式,因为胜利的前提是要先保证能够跑到。

当然,我们必须注意到,无论是董卓还是虞诩,他们所率领的都是精锐的边军,代表了当时步兵战斗力的天花板。

所以在东汉末三国初,在忽视安全性的情况下,步兵行军的巅峰是日行一百五至两百里。

而魏延所率,应当也是熟悉山地战的蜀军精锐,魏延也是镇守汉中多年,对地形情况了若指掌,照理来说,要在十日内通过子午道似乎问题不大。

关中五道

但子午道这600里又和平地不同,这里是山道。

那这段山道好走吗?

首先,子午道的通过性一点问题没有。东汉及唐时期,这里均是国家驿道。

虽是国家驿道,但是有个细节值得关注:秦汉时期,由四川、汉中向京都咸阳或长安输运物资,多取褒斜道和故道,不取子午道。

这就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这里地形实在太多变了,不好走。  

子午道路线:从西安市南的子午关,入子午谷二十里后,循西南至喂子坪,入沣水河谷后,翻越秦岭,后折向西南行,过洵河上游,经腰竹岭抵池河镇,折向西北至石泉县,绕黄金峡大弯后西至洋县,遂进入汉中。

虽然当中有一段水路方便运输,但是随即又被秦岭所截断。

而这山路全程都是群峰并峙、悬崖峭壁。对行人而言,就是地形险阻、道路崎岖的艰难旅途。

当然,这些都是理想的通行情况。碰到雨雪天气,麻烦就大了。

这里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雨量主要分布在农历六、七、八三个月。初雪日一般在农历十月下旬,终雪日一般在二月中旬。

夏秋时节,子午道桥梁因洪水所致多有毁坏。而冬季,此地道路被冰雪覆盖,同样艰险难行。  

比如230年曹真率四路大军伐蜀,就选了一个不适宜的季节。  

诏大司马曹真、大将军司马宣王伐蜀。……九月,大雨,伊、洛、河、汉水溢,诏真等班师。      

八月和九月,正好赶上了雨季的尾巴。因为道路被洪水所毁坏,曹真在子午道连修路带行军,走了一个月还没走明白,最后只得草草收兵。  

但诸葛亮北伐就有所不同了,诸葛亮选择了一个窗口时间:三月。  

诸葛亮在228年三月左右开始第一次北伐。

三月,雪季已经结束,大地解冻了一个月,道路变得适宜通行。此时离雨季还有三个月,打一场大型战役,刚刚好。

当然诸葛亮考虑的是赵云从斜谷道出兵的通行问题。不过两条道路在各季节情况大致相同。

所以虽说正常通行问题不大,但受地形影响,所运输的物资会少一些,行进速度会慢一些。 

所以对于魏延来说,率领精锐的蜀汉山地步兵,在这个季节以正常速度,用十天通过子午道,一点问题都没有。

此时魏延绝不会遇到类似曹真被卡在子午道的情况。

不过这么做,也不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后勤还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受地形限制,蜀军只能轻装前行。

魏延的计划是“负粮五千”,就是说五千作战部队外加五千人的后勤队伍。

估计这些就是魏延算好了的极限运输能力。

但出了子午道之后,后勤保障就更麻烦,“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就地征集粮草,能不能成功还是未知数。

但好歹这第一道难关“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被突破是没有问题的。 

子午谷的通行问题在第一次北伐中都被克服掉了

第二道难关:能否攻下长安城。    

在这里,我们不妨梳理一下,从子午道进攻的两种典型方式:

1、偷袭

416年,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在灭后秦之战中,也曾利用子午道对后秦进行攻伐,以策应其他路合围长安。不过走子午道的,是姚珍所率的数千偏师。

所以此时姚珍的战略目标,不外乎偷袭和佯攻。

此时,子午道不仅仅是通道,而且是发起突袭的捷径。

2、主攻

从子午道主攻也不乏例子。

比如230年秋,曹魏三路伐蜀时,曹真就曾率数万主力由子午道通过。可非常不幸的是他遭遇了雨季,山洪冲断了栈道,曹真大军走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

由此可见,率主力通过子午道不是不行,但其隐蔽性就完全谈不上了。

其一,大队人马和后勤队伍在狭窄通道行进,人马络绎不绝,这本来就很显眼。

其二,人马一多,通过的时间必然会被无限拉长。

若要偷袭,需要隐蔽且快,显然让主力大部队通过完全达不到这些条件。

这时,子午道仅仅具备通道的一般特征,不再具备其他战术价值。  

......

由此可见,魏延要求五千精兵和五千运输队伍,就是在发挥子午道偷袭功能前提下人员数量的极限。

一万人不能再多了,否则恐怕偷袭就有被打成明牌的风险。

魏延之谋

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魏延能不能攻下长安?

当然首先有一点得弄清楚:此时的长安绝非废城。经过数十年发展,长安城重新繁荣起来了。

(张)鲁降,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

京兆(首府长安)皆整顿开明,丰富常为雍州十郡最。

所以单论长安的防守硬件,应该还是处于较高水平。

但魏延坚决认为,长安防务的软件存在极大漏洞,守军战斗力一言难尽:

1、守将孱弱

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

当时长安驻军的主将是夏侯楙。这个夏侯楙,就跟浮华子弟差不多,他仗着曹操女婿的身份,以及其父夏侯惇的盛名,以安西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

他吃喝玩乐无所不精,但是军事能力怎么样?诸葛亮北伐之后,他立马就被曹叡调走,可见的确不是那块料。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长安守军的实力如何,便可想而知了。

魏延提到的御史,便是雍州刺史的郭淮,魏延的手下败将。京兆太守是颜旻,主要擅长发展农业和教育,对军事一窍不通。

这样看来,长安守城主将均不是魏延的对手。

2、战斗力偏低 

结合后来诸葛亮攻入陇右后,曹叡派张郃从洛阳带兵急行军一千多里路前去救援,而不是发长安之兵。

舍近求远的背后,暴露了长安之兵无论是规模还是战斗力均偏低,无力与蜀军相抗衡的现实,它充其量只是属于二流守备部队。

3、缺乏防备

当时魏军毫无准备。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时,魏军一无所知,雍州刺史郭淮还在搞日常巡视。

天水太守马遵将维及诸官属随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门案行,会闻亮已到祁山,淮顾遵曰:“是欲不善!”遂驱东还上邽。

顷刻间,陇右五郡(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和安定)有三郡都投降了蜀军。曹魏“朝野恐惧”。

连陇右前线都疏于防范,处在关中腹地的长安警惕性有多高,就不得不打个大大的问号。    

并且魏延之所以敢提出攻占长安,其在城中很可能有内应。

如果魏延发起突袭,趁乱攻击,得手的可能性确实不算低。

如此看来,单就战术上来看,魏延实施子午谷之谋其实并非空谈,而是的确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发布于 2025-11-18 11:52
收藏
1
上一篇:红色警戒2巅峰体验——中国崛起MOD带你领略最爽战局! 下一篇:深度解析子午谷之谋,魏延奇袭长安,雨季挑战与潜在阻碍全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