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之武德,探寻古玉中的五德精神(五)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它将玉石的美德与古代的“五德”学说联系起来。虽然“五德”通常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或德性,有时也指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儒家美德,但将玉石与“五德”直接挂钩,更常见的是指"玉的“十一德”",而非“五德”。
"关于玉的“十一德”:"
这个说法源自《周礼·地官·考工记》中的记载,虽然原文并未直接列出“十一德”,但后世学者,特别是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玉”字时,综合了各种说法,将玉的德行归纳为“十一德”:
1. "仁 (Rén):" 温润而泽,仁之象也。 (像仁爱一样温和润泽)
2. "义 (Yì):" 邻以道德,义之象也。 (符合道义,像道义一样)
3. "智 (Zhì):" 天之德也,莫尚于玉。 (像天的德性,没有比玉更崇高的了,引申为智慧)
4. "信 (Xìn):" 仁信之德也。 (像仁爱诚信的德性)
5. "勇 (Y
相关阅读延伸:玉,有“武”(五)德!
从“小米加步枪”到“钢铁洪流”,八十年斗转星移,如今我们什么都有了,却也什么都没有忘。这次阅兵共编设45个方(梯)队,其中战旗方队将展示我军抗战时期的功勋荣誉旗帜,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部分陆海空基战略重器、高超精打、无人和反无人装备,都是第一次对外展示。天安门前的这一幕,是先辈们做梦也想看到的气派。总结起来两句话:1.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2.打击范围覆盖全球说到兵器,古代玉器就有玉礼器、玉兵器、玉陈设、实用玉器等几类。从严格意义上讲,玉兵器并非实用的兵器,而是一种象征兵权的礼器,是祭祀及仪仗活动的用具。玉兵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当时可能作为砍伐工具使用,到商周文化时期真正蜕变为礼器。玉兵器作为帝王、贵族大臣的仪仗,能够区分上下等级、尊卑贵贱。在今天的玉雕创作中,玉兵器已经很少见了,更多的是守护题材的玉雕。许佩戴者文能治,武建功,成就文治武功的人格理想和人生境界在和田玉行业我们并不会去说“武德”,不过,每次提到“武德”这个词,很多玉友想到的却都是我们玉里面的“五德”。许慎《说文解字》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解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悠扬,尊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大概意思就是:玉石的质地温润,光泽柔和,代表着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玉有着比较高的透明度,可以自外看到玉里面的纹理,表明玉有着忠义之心;如果敲击玉石,会听到悦耳动听的声音,并且这个声音还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表明玉具有很深的智慧,并且能把智慧传扬四方;玉有着超乎寻常的硬度和韧性,表明玉也有着超乎常人的勇气和力量;玉即使有断口但是却不锋利,表示玉自身廉洁,并且可以做到自我约束,不伤害到他人。古人借物喻理,用一块玉的特性来讲中国人身上最应该拥有的道德和品质,也借此希望每一个佩玉之人能够用玉时刻警醒自己达到和拥有这样的品性。在开发玉石时,玉要琢要磨,那么以玉为比拟的、对于人的锤炼,也是要经历切磋琢磨、时时修整,在知识中学习与反思、在经验里磨练与光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玉永不服输、坚贞不屈,君子同理,唯有经受住艰难困苦的磨砺,才能有所作为。这很难得,普通人也很难得达到这个标准,唯有意志坚定之人可以实现。利刃出鞘不是一场秀,承平日久,我们不能忘了昨日的疼痛和今天的忧患。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时刻,我们手执利剑、凌空挥舞,就是要告诉一些人:不要试探,不要玩火,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敢战、能战、善战,方能止战。阅兵展示的“大国重器”,既是中国军队开放透明的体现,也是我们有能力保卫和平的底气。玉的质地在磨砺中升华,家国的气节则在磨砺中产生。唯有不断锤炼能打胜仗的本领,才能将“敢战”的锐气化为“止战”的成果,这既是守护革命先辈用鲜血铸就的山河无恙,也是为子孙后代开辟永续发展的道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