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南瓜船赛盛况空前,上千斤巨南瓜化身船只,揭秘南瓜为何如此庞大!

在美国,南瓜船赛确实是一项别开生面的活动,参赛者们会用巨型南瓜制作成船,然后进行划行比赛。这些南瓜之所以如此巨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选种和培育":就像培育巨型南瓜或其他巨型农产品一样,培育巨型南瓜需要特定的品种和专业的技术。选种是关键的第一步,参赛者们会选择那些具有巨大南瓜潜力的品种。这些品种通常具有生长潜力大、抗病性强等特点。
2. "土壤和肥料":巨型南瓜的生长需要充足的养分和肥沃的土壤。参赛者们会为南瓜提供丰富的肥料,包括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以确保南瓜能够吸收足够的养分。此外,他们还会确保土壤排水良好,以避免南瓜根部积水。
3. "水分管理":充足的水分是南瓜生长的关键。参赛者们会定期给南瓜浇水,确保它们在生长季节中始终处于湿润状态。有些参赛者还会使用特殊的灌溉系统,以确保南瓜能够均匀地吸收水分。
4. "光照和温度":南瓜喜欢充足的阳光和温暖的温度。因此,参赛者们会确保南瓜在生长季节中能够接收到足够的阳光,并保持适宜的温度。在寒冷的地区,他们可能会使用温室或覆盖物来保护南瓜免受低温的影响。
5. "病虫害防治":巨型南瓜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因此,参赛者们会定期检查南瓜,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治病虫害。这

相关阅读延伸:美国举办南瓜船赛,上千斤重的巨型南瓜当船划!南瓜怎么这么大?

10月19日,美国俄勒冈州举办了一年一度的“西海岸巨型南瓜船赛”,吸引了众多选手参加。

和过往的小黄鸭漂流赛不同,这一次,南瓜不是简单地在水面上漂流就好了。

而是要将南瓜内部挖空做成船,选手——一个成年大活人置身“南瓜船”内,用船桨划动船只,在不翻船不沉船的前提下,谁先到达指定的目的地就算赢!

因此,参与这项比赛的南瓜,都必须是巨型尺寸的,重量上轻则数百斤,重则上千斤,直径要在1米左右。

一点不夸张,当数十个巨型南瓜船同时漂浮在水面时,场面非常壮观。

更有趣的是,参赛选手们总是盛装出席,他们会扮演各种角色,例如史莱克、精灵、猫王、《鱿鱼游戏》里人物等等。

今年的冠军是“精灵巴迪”的扮演者加里·克里斯滕森,他的南瓜只有936磅。

他是这项运动的老选手,今年早些时候,他乘坐南瓜船在哥伦比亚河上划行了约58英里,创造了南瓜船最长航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冠军

若论参与南瓜体积最大的选手,则是布拉德·巴恩斯,他的南瓜重达 1376 磅,由他自己种植,创下了个人纪录。

这项比赛比的不仅仅是划船的技能,雕刻技术也很重要。

在比赛之前,人们会先用叉车将巨型南瓜转移到水中,然后参赛选手用锯子和刀一类的工具,在南瓜顶部开孔,再将南瓜内部掏空,这样南瓜船就能负载人体漂浮在水上。

一个好的南瓜船,必须是轻且牢固的。

在挖南瓜肉的时候,要确保南瓜船的果肉要薄一些,但不能破,且厚度要均匀以免翻船。

当然,最关键的前提是,你得有一个巨型南瓜。

参与比赛的南瓜大多是选手自己种植的,所以比拼的要求又多了一个:如何种植出上千斤重的巨型南瓜?

同样是南瓜,为什么南瓜船的南瓜这么大?

首先,是因为品种不同。

巨型南瓜比较有名的品种是“大西洋巨人”,由加拿大的霍华德·威廉·迪尔(Howard William Dill)培育而来,因为它,迪尔收获了“南瓜之父”的称号。

近几年来,巨型南瓜的佼佼者,几乎都出自这个品种。

和普通南瓜不同,巨型南瓜缺乏阻止果实生长的基因,细胞水分含量更高,体型更大,生长速度也更快,每天可增长50磅。

获得好种子的代价也很高,获奖南瓜的种子单粒售价高达850美元。

其次,种植要求也很高。

正如今年南瓜船比赛冠军加里·克里斯滕森说的那样:想要收获一个巨型南瓜,需要好种子、好土壤、好运气,还要辛勤工作。

遗传只是南瓜种植者能够实现巨大尺寸的一部分,日常种植中,其他细节很重要,例如:

高纬度地区种植的南瓜往往更大,因为那里白天时间更长,夏季更凉爽;

有的农夫会用专业的土壤实验分析,来确保理想的土壤营养,也会使用滴管装置,将营养物质直接输送到茎部;

为了防止巨型南瓜意外破裂(破了就不能参赛),参与巨型南瓜比拼的农夫总会大量种植,所以运气也是关键一环。

最后

总之,在国外,种植巨型南瓜领域是很“卷”的,每年都会举办巨型南瓜称重大赛。

在农夫的努力下,最大南瓜的记录也不断被打破。

现如今,世界纪录保持者是今年来自英国的选手,重量是2819.3 磅(1278.8 千克)。

这方面,我们起步比较晚,目前最大的南瓜重量是561.5千克。

值得一提的是,巨型南瓜体型虽然大,但通常是不能食用的,因为味道不好,有的南瓜一直以“尺寸更大”目的栽培,也不适合拿来吃,只能拿来娱乐。

发布于 2025-11-18 04:32
收藏
1
上一篇:这个国庆不容错过的战争巨作,它比长津湖更震撼人心! 下一篇:中国南瓜之乡,开拓国际市场的“绿色生意”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