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这地方,最近日子真的是越来越难过。要说今年大家还幻想着停火后能有点稳定,能喘口气,结果大环境一停,金融体系倒先彻底崩了。银行只剩寥寥几台ATM,不论谁,工资几乎打了水漂,想取出来还得付上天的佣金。这事儿就摆在眼前,阿什拉夫这种护士,每个月本来就挣得不多,现在哪怕有工资名义上的数字,实际能拿到手的钱已经相去甚远。银行那条线彻底断了,民众只好扎进黑市生活,人变得越来越无助,可是还得活着,也只能咬牙撑着。
停火协议是10月10号生效的,听起来太像是在给加沙人民送去曙光,等真的熬到那一天,却发现自己只是被扔进经济的深水区。番茄那玩意儿以前当地人都不当回事,现在每公斤都要86块,比北京贵20倍,谁能相信?这价格明晃晃就直接把普通人晾在门外。日用品和粮食基本上能用的东西都在涨价,药品更是有钱也难买,病人家属整天盯着医院门口发愁,医生护士像阿什拉夫,也只能看着病床上的人攥着最后一点希望。不论你做啥,只要是跟生活沾边的事儿,成本都高得让人喘不过气。
现在银行系统几乎成了摆设,黑市才是真正能让人活下去的地方。听起来很荒唐,但现实就是这样。工资到账了,可要退出现金,就得在黑市上花三成的手续费。连本地教师都抱怨自己工资缩水得只剩下名义上的数字,有钱也花不出去,取现还得被人宰一刀。国际援助物资原本说是要救命的,可到了黑市却变成了一种商品,价格比官方渠道贵好多倍。很多人明明等着救济,最后不得不在黑市里买回本该属于自己的生活必需品。这种窘迫和无奈,已经不是一句“停火协议实现和平”能解决的了。
经济贬值连带着生活成本没完没了地上升,有些家庭早上还能吃点南瓜,中午就得空肚子。工资缩水,物价飞涨,很多人上班也只是挂个名儿,真正能收到的钱都成了泡影。就算医疗或教育领域的人,工作量还是那么大,付出更多,却收入越来越少。孩子们的学费,老人吃药的钱,全都成了让人头疼的难题。说是停火了,可实际上民生保障变得更加脆弱,大家都在找办法保命,谁还能真的盼着明天越来越好。
其实说到国际视角,外界总在讨论加沙的停火和援助计划,可到最后受益的只是少数人或中间环节。大国政治在博弈,物资流通路线不断变得复杂,普通人却被夹在其中,连最基本的面包、药品都要靠黑市买。官方体系没法保证生存,黑市又充满各种操控和剥削,谁都知道这样下去生活不会有起色。要是援助物资能直接发放到个人手里,或许情况会好些,但现在谁都明白希望太远,现实太近。
加沙人民虽然苦得很,日子确实难熬,可是“我们还活着”这句话就足以说明他们的韧性。大家没有放弃,每天都在为下一餐努力,哪怕工资缩水、物价离谱,银行瘫痪,也还是想办法接着过。有些人甚至开始自己种点蔬菜、养牲口,希望能省下一点生活成本。很多家庭已经联合起来,互通有无,谁家有多余的物资就给邻居送点,黑市买不到东西就四处求人帮忙。这种人性里的温情和互助,说到底就是大家面对困境时最真实的选择。
其实不是没人在抱怨,也不是没人对未来绝望过。可是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一起,哪怕只能分一碗番茄汤,大家还是会讲讲明天的打算,聊聊停火之后的日子。有人还是幻想着银行能恢复,有人盼着工资能涨回来,也有人琢磨着怎么跟黑市讨价还价。日子过得艰难,但“还活着”就是他们最大的底气。他们不愿意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更不想被外部世界遗忘,哪怕只能靠自身微薄的力量维持尊严,也没人愿意轻易放弃。
所以加沙停火后,真正改变的不是战争和炮火,而是普通人不得不重新定义生活和生存的意义。那种看似和平的时光,其实藏着更多的艰难和挑战。阿什拉夫还在医院忙碌,新一批援助物资又刚刚流入黑市,每个人都在等明天会不会变好。悲哀和希望并存,现实残酷是真的,可人坚韧也是真的。这才是加沙现在最鲜活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