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流行语不满足简单玩梗——“多巴胺”能否成为文学新宠?

“多巴胺”这个互联网流行语,确实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玩梗层面,展现出了一定的文学性和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 从词语本身来看:"
"多巴胺的生物学意义:"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与愉悦、奖赏、动机等密切相关。将“多巴胺”用于形容令人愉悦的事物,既符合其生物学意义,也符合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体验。 "词语的抽象性和象征性:" “多巴胺”不再仅仅指代一种化学物质,而是被赋予了更抽象和象征性的意义,代表着快乐、幸福、满足、激情等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抽象性和象征性赋予了词语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阔的运用空间。 "词语的简洁性和传播性:" “多巴胺”一词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也便于在网络上传播,使其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表达方式。
"2. 从使用场景来看:"
"从个人体验到社会现象:" “多巴胺”最初多用于形容个人的愉悦体验,例如“吃到好吃的多巴胺”、“听到好听的音乐多巴胺爆棚”。后来,它逐渐被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现象,例如“多巴胺穿搭”、“多巴胺攻略”等,甚至可以用来形容一些社会事件或现象带来的积极影响。 "从网络流行语到文化符号:" “多巴

相关阅读延伸:互联网流行语不满足简单玩梗——“多巴胺”能成文学?

最近,市民胡瑜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多巴胺”包围了。短视频平台上有各类“多巴胺穿搭”教学,咖啡店推出了“多巴胺冰咖”,就连阅读推荐也出现了“多巴胺文学”……

“网上很火但是你不懂的梗”一度登上热搜,有人吐槽“已经看不懂中文了”。但在另一些市民和网友看来,如今互联网造梗正从原先的“谐音梗”“缩写梗”扩展到更深层的文化联系和对社会话题的关注。

胡瑜今年在短视频上频繁刷到各类“多巴胺”。一开始是时尚博主推出的“多巴胺穿搭”,以鲜艳明亮的色彩进行服装搭配,“这样的梗停留在穿搭方面我能理解,就是色彩鲜艳让人心情好。”不过,她发现“多巴胺”越用越广,比如上海有甜品咖啡培训机构推出“多巴胺咖啡”“多巴胺特调”,以咖啡、柠檬、草莓等各种不同色彩的原料搭配出缤纷的饮品。

让她始料未及的是一直被自己认定“浅薄”的互联网玩梗竟然走向纵深。例如从“多巴胺穿搭”衍生出“多巴胺文学”,意即那些让人感到快乐和幸福的“治愈系”文字。有出版社等专业机构参与其中,将季羡林等人的作品放进“多巴胺文学”,还以不同颜色来直观代表这些作家的风格。社交媒体上,有人整理书籍中的“多巴胺”词句,张嘉佳的《云边有个小卖部》里“七月的天色,哪怕黄昏都是清透的,脆兰泛起火烧云,空气平滑地进入胸腔,呼吸带着天空的余味”成了近期被广泛使用的“多巴胺文案”。

深挖“多巴胺穿搭”成为这一热梗的另一走向。有历史爱好者发现这一互联网热梗其实与中国历史上的审美意趣不谋而合,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唐代张萱的《捣练图》,画中女子宝蓝色裙子配红色上衣,绿色衣服配橙黄披帛,“古人搭配的颜色比现在黑白灰大胆多了”。还有人引用白居易《忆微之》中的诗句“折腰俱老绿衫中”,“古人又前卫又优雅。”

就连兵马俑也卷入“多巴胺穿搭”风潮。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一组兵马俑复原和色彩分析图,兵马俑全身有近20种色调,其中尤为显眼的是一种紫色。文博爱好者沈先生为此专门查阅了被尊称为“秦俑之父”的袁仲一所著的系列涉及兵马俑挖掘现场和颜色的文章,其中就曾提及这种紫色,其成分与上世纪80年代研究超导材料时偶然发现的硅酸铜钡相同,应是人工合成。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玩梗也能通向高大上并不奇怪。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网民规模大了,受教育程度高了,自然不满足简单玩梗。”

不过,因跨界、谐音、联想而诞生的互联网新梗,往往对语言的原有意思产生冲击。甚至连梗这个词本身也被不少人指出是错字,正确的应是“哏”,有笑点、伏笔之意。

《咬文嚼字》在评选流行语时,放弃了“栓Q”“CPU”“可以,但没必要”“大冤种”这些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梗。对此编辑部曾解释评选坚持“规范”原则,体现汉语价值,结构、含义、用法上是否创新是评选最重要的标准。不过,《语言文字周报》则曾将“YYDS”“EMO”“社恐/社牛”等选入“十大网络流行语”。其编辑部曾表示榜单“立足于语言本身”,对待新兴语言现象,应“宽容、研究、引导”。

“大家都会接触、熟悉网上这些梗,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用。”胡瑜坦言,“现在还有人说‘打call’‘元芳你怎么看’吗?”

来源: 解放日报

发布于 2025-11-15 11:13
收藏
1
上一篇:数字3的奥秘,揭秘生活中的三次定律 下一篇:手里仅2万炒股?掌握30日均线,轻松入门不乱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