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新兵,才参军52天,就在对越反击战中连续爆破3座暗堡,一举荣立一等功,可他退役后到底升到了什么军衔?
1979年2月17日拂晓,战火四起。伴随一声巨响,越军三座暗堡只剩废墟,我军趁势猛攻,对方瞬间乱作一团。就在战友们还在清理弹坑时,一个瘦小的身影已经冲向下一个目标——那就是18岁的唐立忠。
一、“从农田到练兵场” 1960年6月,湖南一个农家小院里,年幼的唐立忠扛着扁担,跟在父母身后在田间劳作。家里条件不好,他又是家中长子,收庄稼、淋菜担水、扯猪草,都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正因为这样,10来岁时他就练就了一副硬朗的身体,艰苦耐劳成了他的第二天性。
1978年底,中越边境局势骤然紧张,军委下令:全民踊跃参军,保家卫国。怀揣着“我要当兵、保卫祖国”的梦想,唐立忠说服了父母,报名应征。年仅18岁的他,体检合格后被分到了广州军区41军123师368特务连。
一到部队,唐立忠就被面前的坦克、大炮震撼得说不出话来。可他也马上发现一个问题:别的战士好像比他更会射击、更会格斗。于是他主动加练——白天跟着班长练擒拿格斗,晚上趴在灯下啃军事理论书。班长陈列:“唐立忠,地形图怎么看、战术要怎么打,需要理论做支撑,你可别只练武。”唐立忠点点头: “是,班长,我加把劲学理论。”
而此时,新兵连训练还没完,他就被抽调到368特务连,进行一个月的强化训练。这里的训练用真枪实弹,炸药包爆破直接上场,比新兵连更狠、更实战。结果,一个月后,他不但练出了灵敏的反应,更在爆破演练中多次命中红靶,训练成绩名列前茅。
二、“五次爆破,三座暗堡” 1979年2月,中央下令对越反击,368特务连连夜集结。工兵3班接到命令:炸毁敌军3座暗堡,为主力部队打开进攻通路。班长李秋元先侦察敌情,定了战术: “先炸1号,再炸2号,最后拿下3号暗堡,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入伍52天的新兵唐立忠,眼睛一亮:“班长,让我去炸1号暗堡。”他背起炸药包,趁着火力掩护,从103号高地左侧爬上暗堡背后,一把扔进出口——“轰”的一声,暗堡口冒起硝烟。老兵陈国华随后炸毁2号,一切按计划推进。
可偏偏到3号时,敌人火力最猛,本该炸它的战友倒在钢枪下。战友们犹豫,指令也没下来,唐立忠却一个箭步冲上前: “我去!我熟!”话音未落,就钻进子弹雨里。
第一次爆破,导火索潮气没燃;第二次,炸药包被击歪,只炸掉一角。越军射击不歇,人声鼎沸,弹壳嗖嗖打在他脚边。他身后,只有潺潺的雨水声和同行战士的呼喊。
这时,战友潘正华抱着新的炸药包冲来。唐立忠直接拉燃火绳,可拉火柄一裂,粉尘四溅,“呲”地一声火药蹦到他左眼——血滴下来,他也顾不上了,一把扔进缺口。暗堡应声巨响,冒起灰烟。
可碉堡还没完全塌陷,班长喊: “还需要一次!”唐立忠脱下背带,提着仅剩的一包炸药,上了暗堡顶,短短5厘米导火索,他计算着时间、距离,捏紧炸药包,咬牙一拉——“轰”!整个暗堡轰然倒塌。
5次爆破行动,他炸毁敌暗堡两个,炸死敌人9名,炸毁轻机枪2挺、冲锋枪4支,荣立一等功,获“爆破英雄”称号。18岁的他,成了对越反击战中最年轻的战斗英雄。
三、“从一等功到大校” 战后褒奖不断,他却始终没把荣誉挂在嘴边:“那是过去,未来还要拼。”1984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从军校毕业,回到部队当参谋。不到三年,他升任班长,又升连长,带的连队年年被评为先进单位。
后来,他又在广州军区任职,立过两次三等功,还光荣出席了全军英模代表大会,成为第七届人大代表。一路打拼,他终于在军旅生涯中升至大校军衔。
2000年春,他被调离部队,去地方从事武装部队动员和后勤保障工作。有人为他惋惜:“大校将军,在哪儿都能干大事,你怎么甘心去地方?”他笑了:“服从命令,是军人头等大事。”
到地方后,他一头扎进基层,到人武部连砖头都搬过。看着破旧的训练场,他四处联络社会资助,硬是凑到资金重修场地;看着人武部干部业务能力不足,他又请来专家,编课程、搞培训,让新兵们有了练兵奔战的底气。
2007年,他调往广东惠州军分区任政治部主任,默默无闻地把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直到2015年从深圳退休。
现在想想,一个18岁的农家孩子,入伍才52天就能立一等功,后来却甘做后方教官、地方干部,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大校军衔。有人问他: “老唐,你为什么不趁年轻追更高位?”他淡淡答: “那时候我就想,不辜负长眠在高地上的兄弟,我得把日子过实在。”
或许正是这样的信念,让他从爆破英雄,变成了大校军衔,又从大校到地方支柱,一条轨迹,都是为人民、为国家,兢兢业业干好每一件事。
谁能想到,那个在越南边疆暗堡前咬断火绳的少年,如今是戴着肩章的大校?答案就在他一声不响、却从未停歇的脚步里。
参考资料: 《对越自卫还击战史实纪要》 解放军报·英雄人物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