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荷兰画家视角下的慈禧,首博“园说”展品中的名园文物赏析

这个展览听起来非常有趣和独特!将1905年荷兰画家的慈禧画像与“园说”展的名园文物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充满创意和深度的主题。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解读这个展览:
1. "画作的独特视角:" "1905年荷兰画家笔下的慈禧:" 这幅画像提供了一个来自西方、来自荷兰的视角。在那个时代,西方列强与清王朝有密切的互动(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层面)。荷兰画家如何看待和描绘这位中国权力的象征人物慈禧太后?他的艺术风格、构图、色彩以及人物刻画,会带有怎样的时代印记和文化背景?这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是恭谨的记录?是猎奇的描绘?还是带有某种西方视角下的审视或评判?这幅画是理解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视觉窗口。 "时代背景:" 1905年,正值清末,社会动荡,西学东渐日益深入。慈禧虽然依旧掌权,但其统治的合法性、中国的未来都面临巨大挑战。一个荷兰画家在此刻绘制她的肖像,其意图和可能产生的社会反响都值得探讨。
2. "“园说”与名园文物:" "“园说”:" 这个名字暗示展览可能侧重于园林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哲学思想或建造理念。园林在中国文化中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文人精神世界、帝王

相关阅读延伸:看1905年荷兰画家笔下的慈禧,首博“园说”展名园文物

1905年清慈禧太后曾专门聘请荷兰籍美国画家华士胡博来到中国绘制肖像,除了颐和园文昌院短暂展出从未对公众公开露面,澎湃新闻获悉,昨天,这一难得的油画终于在首都博物馆对外展出。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园说——北京古典名园文物展”当天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幕,190件/套来自颐和园、天坛、北海等市属11家公园的园藏文物集体亮相首都博物馆。这是近年来市属公园园藏文物首次集中对公众展示。其中,颐和园送展的《无量寿尊佛像》缂丝图、颐和园的《华士胡博绘慈禧油画像》都是首次公开展览。

以皇家园林、坛庙为代表的北京古典名园,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又集中国历代造园艺术之大成,是北京古都政治、文化、生态的重要载体。

此次展览以北京市属古典名园在北京800余年城市建置和变迁中的历史、文化、生态及社会价值为主线,按照时间、空间、功能三个线索,为游客揭秘园林文化遗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据介绍,市属公园共选送精品文物:青铜器、瓷器、玉器、漆木器、书画、丝织品190件,戏单、拓片、历史照片、标本等50余件/套资料品,这些园林文物展品贯穿辽金时代至今,跨越时空,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北京古典园林的几度兴衰。

展览现场

展览以时间为线索,从“平底山海 溯自辽金”“坛庙相望 天人合一”“三山五园 移天缩地”“百年公园 旧貌新颜”四个单元,将园林文物与历史资料品结合,将11家市属公园在不同历史节点上的特殊功能与园林技艺的传承一并展现给公众。

展览开篇为“平底山海 溯自辽金”,主要表现北海公园、景山公园在北京城市历史沿革和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展示文物包括白塔山总记拓片、承光殿乾隆匾额、明代周臣和清代励宗万的绘画作品、阅古楼石刻拓片、万春亭宝顶、寿皇殿牌坊石额等。

阅古楼石刻拓片(局部)

乾隆御笔诗文 拓片

展览第二单元主题为“坛庙相望 天人合一”,“国之大事在祀”,通过天坛公园收藏的祭祀类文物,如天坛公园五色瓷祭器、碧玉交龙钮“万世法戒之宝”玺、银鎏金云鹤纹八卦圆熏炉等,表现了古代坛庙建筑作为古代北京帝都礼制化的重要载体的历史地位。

五色瓷祭器

白釉刻花豆(五色瓷祭器)

碧玉交龙钮“万世法戒之宝”玺

银鎏金云鹤纹八卦方熏炉

天坛公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坛庙管理事务所,本次展览中,包括原陈列于天坛的国家一级文物铜鎏金编钟在内,天坛公园共送展礼乐石罄、坛庙神牌等古代坛庙礼器等100余件,体现了明清时期北京坛庙相望、古代敬天法祖、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观念。

国家一级文物明代鎏金铜编钟,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被掠夺。1994年,印度陆军参谋长乔希上将来华访问,向我国交还了这枚“明代鎏金铜编钟”。国家文物局为此专门组织有关专家对编钟做了鉴定,确认这枚编钟为明代所制,形态完美,工艺精湛,鎏金匀称,为国内罕见,标定为国家馆藏一级文物,交由天坛保管。此次展览中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这枚编钟。

明代鎏金铜编钟

卤簿,是古代帝王出行前后的仪式。乾隆年间定皇帝卤簿为大驾卤簿、法驾卤簿、銮驾卤簿、骑驾卤簿四等,分别用于大祭圜丘、祈谷、常雩;祭地方泽、日月、先农各坛、太庙、历代帝王庙、先师各庙;行幸皇城;出京巡幸或御驾亲征。清乾隆十三年冬,乾隆帝大祀南郊后命令供奉大臣绘制了《大驾卤簿图》,忠实呈现了清朝乾隆盛世时大驾卤簿的壮观场面。

《大驾卤簿图》局部

展览第三个单元主题为“三山五园 移天缩地”。“三山五园”是北京西北郊以畅春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后为颐和园)五座大型园林为代表的清代皇家园林集群,是中国数千年造林艺术的高峰。此部分通过丰富的文物展现“三山五园”在各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

颐和园送展的《无量寿尊佛像》缂丝图是首次公开展览。这张缂丝图是乾隆皇帝为其母祝寿所制造,工艺复杂繁琐。长7.5米、宽4.5米,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古代缂丝作品。在画面上方正中的位置是蝙蝠状的祥云,寓意福气吉祥。祥云周边是八位姿态各异的天仙,捧有供果。中间的三尊佛分别是燃灯佛、释迦摩尼佛和弥勒佛,下方是释迦摩尼佛的两位弟子迦叶和阿难以及十八罗汉。整幅缂丝画工精细,颜色艳丽,并且有乾隆皇帝的五方印章。据介绍,本次展览为了向观众展现缂丝图全貌,展览方根据文物尺寸,特别定制了展厅内最大的恒温恒湿展示箱,以保证展览期间的文物安全。

《无量寿尊佛像》局部

来自颐和园的紫檀嵌珐琅罗汉床,重500余公斤,被文物专家评价为“清宫第一榻”。这张罗汉床由几十个构件用古代榫卯结构进行拼插组装而成。还有床围板上的珐琅镶嵌。整床装饰繁缛,工艺复杂,雕工精湛,极具气派。

紫檀嵌珐琅罗汉床

来自颐和园的《华士胡博绘慈禧油画像》也是首次对外展出。这幅画像约两米余高,以红色相框装饰,是1905年慈禧专门聘请荷兰籍美国画家华士胡博来到中国绘制,曾在颐和园文昌院短暂展出,此后一直在颐和园恒温恒湿的文物库房中保存。1935年国宝大迁移时,这幅巨型油画也被作为颐和园的精品文物进行了迁移,并在1950年重回颐和园。

《华士胡博绘慈禧油画像》

展览第四单元主题为百年公园 旧貌新颜”。清末民初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园事业在遗产保护、生态改善、文化传承、文明交流互鉴、旅游管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领域与时俱进,发挥重大作用。展示的内容包括各时期老照片、门票;颐和园文物南迁档案;北海松坡图书馆启事,天坛的开放复印件,动物园农事试验场奏折;行健会碑刻;梁启超《浏阳二烈遗念》等民国时期文物、资料。归还文物天坛鎏金编钟、颐和园铜窗、各公园民众游园活动照片等。

此外,据悉,北京古典名园文物展及相关园林专家讲坛、科普体验活动自5月18日起陆续启动,整体活动将持续至10月7日。

发布于 2025-11-07 17:13
收藏
1
上一篇:10亿播放破纪录!深度拆解男频黑马剧一品布衣丨短剧拉片宝解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