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宁军棋往事,回首烽火岁月的棋坛传奇

您提到的“韩宁|军棋往事”很可能指的是作家韩宁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或散文,收录于他的作品集中。
关于这篇作品,通常有以下一些信息:
1. "作者:" 韩宁,中国当代作家,以短篇小说见长,作品风格常带有个人化的观察和记忆,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与故事。 2. "主题:" “军棋往事”这个标题本身就暗示了故事与军棋游戏相关,并且是关于过去的事情(往事)。这通常意味着故事会围绕童年或青年时期的记忆展开,探讨军棋游戏在特定年代(如文革时期或改革开放初期)对于一代人的意义,可能涉及友情、竞争、秘密、策略,以及时光流逝带来的回忆与感慨。 3. "内容梗概(普遍认知):" 虽然我没有直接阅读这篇故事的权限,但根据标题和韩宁的创作风格推测,故事可能讲述了主人公(很可能是作者本人)与朋友们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例如童年或学生时代)热衷于玩军棋的经历。军棋不仅是游戏,更可能承载了他们的青春记忆、社交生活、甚至是一些成长的烦恼或秘密。故事可能会通过几个具体的对弈场景或相关回忆片段,串联起那段时光,并抒发对军棋、对友谊、对逝去岁月的怀念。 4. "艺术特色:" 韩宁的作品通常以细腻的笔

相关阅读延伸:韩宁|军棋往事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朋友发的下军棋的照片,感叹互联网游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还有人坚守着军棋这一传统的棋类游戏,也是很值得欣慰了。感叹之余,又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二十多年前,那个文化活动相对匮乏的高中时代和关于军棋的一段段难以忘怀的往事……

很清晰的记忆,是在1993年的寒假,我有了一副属于自己的军棋(那时尚没有“四国军棋”的概念,就是传统的两人对战),塑料的,背面都是黑色,但是字的颜色有两种:暗红和浅绿。我对这副军棋的印象如此深刻,不仅是因为它是我人生中所拥有的第一副棋类(那时我尚不会象棋,也没有跳棋),而且还让我较早地懂得了一个科学知识。

(当年的军棋)

1995年的暑假,我的一个同学来我家,那时也确实没啥玩的,就拿出军棋开始下明棋(就是翻子儿的那种),等开始翻子儿对决的时候,这哥们每翻一个棋,都要问我是红色还是绿色(红色是我的,绿色是他的),我对他的提问很吃惊,开始我还告诉他正确的,他也走的挺好。但是我怀疑他是知道而故意问我的,所以几次之后我就专门告诉他一个错的,结果这哥们儿毫不犹豫的拿着自己的“师长”把自己的“团长”给吃了(貌似这种走法也有先例:国民党的中央军经常用此类方式干死地方军)。我很惊讶地看着他的走法,才发现他确实是分辨不出来军棋的颜色。那时我的心中就有个疑问,直到后来上了初一才明白,这是红绿色盲的表现。

到了2000年,我上了高中,那时是全封闭军事化管理,所有同学一律住校,而且我们是建校的第一届学生,整个校园里就只有我们一个年级。老师配备尚不健全,音乐、美术老师全无,经常性开展的全年级群众体育活动就是拔河。在这种教学氛围的熏陶下,大家的文化活动就显得十分匮乏,那时网络刚刚兴起、尚未普及,加上我们的校园离主城区将近4公里,简直是难得的修身养性、一心向学的好地方啊!

既然群众性体育活动难以开展,那么宿舍文化活动就比较丰富多彩。打牌的、下棋的、扳手腕儿的、拿着宿舍的行李架练引体向上的,总之,是比较丰富的。这里面普及程度最高的当属四国军棋。

也就是在2000年的冬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四国军棋。我的同宿舍舍友小乔买了一副四国军棋,立即引发了全宿舍参战。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四国军棋,用的还是两国军棋对战的套路和打法,基本还是“一对一”的“君子式”下法。如是下了几局,觉得还是挺有趣,丝毫没体现出“四国”和“两国”的不同之处。到了晚上,对门别的班宿舍,听说我们宿舍买了副军棋,兴致勃勃地来了两位参战,刚一交手就觉得完全不同:这二位配合得淋漓尽致,一方探棋,一方“炸弹”在后伺机行动,我们纷纷败下阵来。只这一次,才真正领悟到四国军棋的内涵:重在配合,协同作战!这个领悟,就像当年我们打中越自卫反击战和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群殴伊拉克战争似的,前者还是传统的丛林战、阵地战、游击战,后者已经开始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信息战。

(曾经一度风靡网络的四国军棋)

后来下得多了,才知道:对门那两位是我们整个二楼的“战神”,他们也经常上三楼去挑战。四国军棋风靡我校的势头是“一二三层楼,不论认不认识,只要哪个宿舍开战,一律是推门观战(跟我们学校提出的教师“推门听课”制简直异曲同工),往往4个人下棋,除去1个裁判,旁边可能围十几个“高参”,转头一看,可能也就一两个是你认识的,其余的是哪个班的都不一定知道。更有甚者,某宿舍周日早晨开始下棋,人越聚越多,下到晚上,当本宿舍的同学从外边回来,推开宿舍门一看,一群在自己宿舍下棋的,竟然一个都不认识,严重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宿舍”。

校规规定:每天晚上11:00下晚自习,11:30准时熄灯。那时为了下棋,把能想的办法全想到了,有的宿舍把门上的玻璃拿墨汁全部涂黑了,这样即使开着灯,光也似乎照不到外头,想法和初衷是好的,但是高二物理又学了“光的衍射作用”,用来对抗宿管的巡楼检查还是不到位,因为门缝中还是可以露出灯光的。后来等宿管查完房走了,改用蜡烛照明继续下,这种方法屡试不爽。只是某天晚上宿管查完房,一哥们儿去卫生间忘记关门,一帮人战得正酣,突然旁边伸进一个脑袋,打进一束手电光,指着棋盘“走这个、走这个”,一哥们儿头也不抬不耐烦地说“你懂啥,别吭气”,听着声音有些熟悉又想不起来是谁,猛然一抬头:宿管!看着宿管得意的笑容,下棋的顿时都泄了气……,宿管是个50多岁的老头儿,平时看着挺严肃,今天好似换了个人“把这盘下完,蜡烛没收,下不为例”!好歹还没捅到班主任那里,还挺感谢这位宿管,因为我们宿舍长跟他儿子重名,所以网开一面。

上到高二换了宿舍,但是下四国军棋的传统之风依然在校园里很盛行。不但参战观战的人可以是不同班的,就连一副残缺了的四国军棋也可以由颜色相近的棋来配。有时确实找不到相关的棋子,只有拿一个不相关的棋子来代替,但是要做上记号,让裁判知道这个子究竟表示什么内容。某个周六的晚上,宿舍一致决定战个通宵,结果到了凌晨3:00,裁判实在熬不住了,爬上去睡觉了,从对门拉来了一个新的裁判继续裁,结果一整晚上,尽是老王老李赢,老马老张自从换了裁判再没赢过,抓住裁判说裁判作弊,只是半夜了再没法请裁判,所以只有将就着用。等到第二天早晨,裁判瞪着一双熬红了的眼说“你们tmd下了一晚上,老子当裁判一把没下,我还当错了是不是,老子再不干了”!等到第三天,宿舍的老李在班里向他同桌的女生炫耀,说一晚上尽他赢的原因是“那副军棋他缺了个'连长',找了别的宿舍一个相同颜色的'师长'来代替,结果中途换裁判没有交代,所以一晚上,老李拿着三个'师长'跟对家往死里整老马老张,哪有不赢的道理”。后来这件事传到了我们宿舍的耳朵里,大家一致决定对老李禁赛一个月,作为对“军棋流氓”的惩罚,给对门儿的裁判授予本班“最敬业裁判”称号。

军棋还可以锻炼思维,比如某天晚上:老李跟老王约定,咱俩血拼一把,各自的对家,老马老张不允许背后插刀。结果老李老王各自摆了一把血拼的棋。甚至走前两步的时候,连裁判都不需要。老李拿着第一个棋就信心满满地吃!

“我司令,你是啥”?

老王“我炸弹”!

老李亮开军旗:“你够狠”!

老李拿起自己的第二个子接着吃“我军长,你是啥”?

老王:“我还是炸弹”!

就两步,基本全军覆没,老李顿时气得没了脾气……

这就是思维,战略的思维!谁说血拼必须要用司令、军长往前冲?

还是老王技高一筹啊!

韩宁,一位热爱文学的“80后”人民警察!

发布于 2025-11-03 07:12
收藏
1
上一篇:三国志战略版攻略,揭秘天水弓羁绊强队,桃园盾低损制胜,五虎枪威震沙场 下一篇:三国志战略版,巅峰低配攻略!天水弓低配版强势一穿三,战功盛宴轻松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