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75“德维纳河”地空导弹是苏联1950年代研发的防空系统,以中高空目标为主要作战对象。它的诞生要从二战结束讲起。 随着德国的无条件投降,诸多纳粹“黑科技”被战胜国扒了个底儿掉。德国航空实验室的后掠翼设计就成为美国新型远程轰炸机的重要参考。 1947年,采用35度角后掠翼设计、装有6台涡喷引擎、具备空中加油能力的B-47“同温层喷气”轰炸机成功首飞,次年,第2架原型机就飞出了每小时965千米的速度,几乎是B-17、B-29等螺旋桨轰炸机最大速度的2倍。 在地球的另一端,苏联防空部队数了数自己的“家当”,能招呼这些新朋友的貌似只有一些雷达引导的大口径高炮。用这些二战时代的防空火力来对抗喷气时代的高亚音速轰炸机,简直就是“用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 不过,正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同为战胜国,苏联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在自己的阵营里也不缺德国投诚的科学家。1950年8月,以德国“瀑布”和“莱茵女儿”地空导弹为技术基础的S-25“金雕”防空系统正式启动研发,斯大林对此特别批示:“我们要在1年之内拥有用于防空的导弹。”
面对二战结束后最为严峻的防空压力,S-25的研发时间非常之短,1951年夏即进行了试射,1953年开展了实际空中目标的拦截试验,在整体试验还没有完全结束时,许多部件就已经开始了批量生产。1954年,S-25系统正式服役,北约代号为SA-1。次年,距离莫斯科75~85千米,彼此相邻10~15千米的56个SA-1地空导弹团构成了两个巨大的防空圈,拱卫着莫斯科的空中安全。
为了保卫莫斯科的空中安全,苏联研发了S-25地空导弹(北约代号SA-1)。
SA-1地空导弹采用垂直发射,射程30千米,射高30 000米,具备同时对抗多个目标的能力,但部署费用高昂,只适用于要地防空然而,SA-1导弹系统庞大而昂贵,还需要建设固定的发射场,命中注定只能充当“御前侍卫”的角色,对国土极为广袤的苏联显然不具有大面积部署的可行性。因此,苏联防空部队迫切需要一款相对廉价、部署灵活的地空导弹系统,这也正是S-75“德维纳河”的研发初衷。
1953年,S-75系统的研制工作正式展开。原设计采用6厘米波段,但由于这种微波元器件研制进程不够顺利,所以在1954年使用了S-25系统成熟的10厘米波长元器件作为应急产品。1957年的五一阅兵中,S-75“德维纳河”导弹系统首次公开亮相,北约以SA-2作为它的代号,也就是后来被世人熟知的萨姆-2。 SA-2的主要作战对象是高空巡航的轰炸机或侦察机,在越战之前对美制高空侦察机已有多次击杀记录。上图为正在逼近U-2侦察机的SA-2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