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宝鸡(西府)戏曲班社全景解析大全

整理一份建国前宝鸡(西府)地区的戏曲班社大全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因为历史资料相对分散和零散。以下是根据现有文献、地方志、口述历史等资料整理出的部分重要戏曲班社及其简要信息。请注意,这并非绝对详尽无遗的“大全”,很多班社的历史记载非常有限,可能存在遗漏。
"宝鸡(西府)地区主要戏曲班社(建国前)"
宝鸡地处西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多种戏曲流派的交汇地。建国前,活跃在西府地区的戏曲班社以"秦腔(梆子腔)"为主,其次是"皮影戏"、"灯影戏"、"社火"等。
"一、 主要秦腔(西秦腔/老腔)班社:"
1. "福兴社 (Fúxìng Shè):" 据传是宝鸡地区历史悠久、影响较大的秦腔班社之一,活动时间跨度较长,可能清晚期至民国时期都有活动。 2. "庆兴社 (Qìngxìng Shè):" 与福兴社类似,也是宝鸡本地或周边地区知名的秦腔班社,活跃于民国时期。 3. "同乐社 (Tónglè Shè):" 活跃于民国时期,以演出高亢激越的西秦腔(老腔)或

相关阅读延伸:建国前宝鸡(西府)戏曲班社大全

建国前戏剧演出团体的称谓:明清时,谓之戏班,民国后始有称社者。至民国末期的各种地方戏剧班社约计104个。从明代的张家班(华庆班、社)起,至建国前,较有影响的班社有37个。他们都是西府戏剧的奠基、传播和继承者,对宝鸡地方戏剧事业的开创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功绩。

华庆社:初称华庆班,因张姓人创建,故人们习称张家班。明末崇祯年间(1628~1638),周至县谭家寨张显(或张明)创建。清道光年间,转让给眉县第五村张荣清经营,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后解体。是宝鸡地区历史最悠久的西府秦腔班社。

由于各朝代艺人的精心扶持,华庆班蓄有诸多驰名艺人,已知有清末的名花脸阎良、须生雷大坪;民国初年的著名小旦袁壁辉、须生张德民、王彦魁。还有侯驴驴(工须生)、韵娃(正、小旦)、腊娃(正旦)、田玉华(正旦)、丙寅(花旦)、辛任子(武旦)、大卯卯(大净)、冯占银(二净)等一批有影响的艺人。著名鼓师有吕侃娃、刘氏俭儿。民国20年后,班内自己又培养出张景忠(先旦后须生)、张桂荣(花旦)、丙娃(武旦)、天灵娃(小生)、掌学(武丑)、勤学(武生)等一批有影响的艺人。特别是张桂荣(四季儿)的《三上轿》《杀狗》《秦雪梅吊孝》等驰名西府一带,人称“第二个抱抱"。

清末及民国初,华庆班已拥有传统剧目近160多本,常演剧目近100余本,如《黄河阵》《回荆州》《回西岐》《太和城》《蜜蜂计》《串龙珠》《蛟龙驹》《火焰驹》《葫芦峪》《二度梅》《游西湖》《找黄莺》《状元媒》《八义图》《二进宫》《金沙滩》《八阵图》《白蛇传》《春秋笔》《铁冠图》《玉虎坠》《下河东》《五典坡》《风波亭》《抱烙柱》《破宁国》《乾坤带》《甘露寺》《白帝城》《大报仇》《破洪州》《十王庙》《郑元和》《抱琵琶》《大郑宫》《灭方腊》《未央宫》《取天水》《观表》《剁袍》等。还独创了以表演绝技为主的剧目《跑马》《打秋》《骑骆驼》等,唱斗台戏时,每演必胜对方。由于演员力量雄厚,剧目丰富,在关中西部享有较高的声誉。

华庆班一直延续到建国后的1952年。被眉县人民政府接管并入眉县群众剧团。

眉县下河寨道情班:西府道情演唱班社,兼演广场小戏,简称下河道情,早期称王长官寨道情。

清道光元年至二十年(1821~1840)间,眉县城关王长官寨,下河寨艺人创办。据王长官寨老人张吉庆讲,他曾祖父是位医生,岐山县落星公社八家村一人患瘩背疮,被他治好,为了答谢,将本村道情班请来王长官寨演唱。有爱好者拜八家村艺人学艺,即流传至王长官寨,今有道情艺人泉子所用渔鼓约100余年。后传于下河寨,一直流传至今。主要演唱曲目有《相子传》《柳和尚盘道》《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菩萨降火龙》《尧王访贤》《合家论》《丁兰刻木》《槐荫相会》《秦琼打擂》《通天河》《经堂教子》《庄子探妻》《刘彦龙舍药》等20多回。主要艺人有王天绪、杨志贤、曹培成、姚玉民、曹志义、曹黑荣、贾宝才、任香贵、王仁惠等。1981年,眉县文化馆曾对该班予以扶植,排演大戏并对音乐曲牌进行了整理。该班主要活动于县西部、岐山县南部、宝鸡县东部一带。

姜马道情班:西府道情班,以坐唱为主。清乾隆年间(约1795年前),宝鸡县阳平镇姜马村人创办,创始人及早期艺人不详。清末及民国初年有艺人姜卡来、李德胜、马富岗等,到民国末年至新中国成立后40年中先后有艺人姜福、马生福、马定乾、姜得田、姜银科、姜世英、姜坤、姜永绅、姜春荣、马志峰、马军社等。以马定乾为领班,演唱曲目,多以十渡故事、神仙道化为主。该班今存有清乾隆年间(1795年前)手抄本道情曲目《五果争先》《雷横打枷》《石佛衣》《收龙须虎》《收肝胆脾肺》五回;清光绪五年(1879)手抄本道情曲目《装芦花》《收龟蛇二将》《八仙过海》《收金刚》(四大金刚抬佛爷)、《撒金丹》《文昌收骡子》《九反天宫》《天官赐福》《二雁争强》(二鸟比翼)、《杭州卖药》《收黄布狼》11回。其他曲目有《乌盆告状》《吕蒙正祭灶》《王太来分家》《忠义堂》《丁兰刻木》《先生教学》《湘子出家》《十妇人》《二堂拜寿》《韩湘子拜寿》《四季孝》《桃园结义》等。

该班主要活动于岐山、宝鸡、眉县一带,民国21年后曾在陕南汉中地区活动一个时期。建国后于1953年,曾参加陕西省民间艺术会演。1955年市民间艺术会演时,曾获集体表演艺术奖奖旗。1960年,宝鸡县人民剧团(宝鸡市秦腔三团)首次将西府道情以《金碗钗》搬上舞台,该班老艺人曾具体参加指导。1982年以来,仅剩部分老艺人活动于庙会及红白喜事之间,仍以坐唱形式为主。

义兴班:西府秦腔班社,清末民国初西府四大名班之一,又称田家班,民间有称成顺班者。清道光(1821~1850)年间,宝鸡县虢镇西堡田家创办,后传至光绪年间,箱主田德成因与同期三大班(华庆班、永顺班、聚顺班)相互竞争,大量投资,聘请名伶,使该社名声大振,跃为西府秦腔四大班行列。光绪初,曾与四大班、24小班集资在凤翔府城内修庄王庙一座。该班主要领班李仓,艺名李双来(工旦角,李嘉宝之父)。其他主要艺人有欧林林(即根娃),工大净。兰州娃、王缠虎、夏娃(工旦角)、李冬冬(工丑角)。有名噪陕、甘的碎鸡娃(工旦角)。所演剧目主要有《春秋配》《蜜蜂计》《双鸳鸯》《进妲己》《打淮安》《进褒姒》《花田错》等。民国5年(1916)解体。

正义班:西府秦腔班社。陇县南道巷王兆瑞之祖父于道光末年(1850)创办。王家早年开设正义福商号,故戏班亦称为正义班。该班具体活动情况、艺人、剧目均不详,仅残留旧时干鼓、暴鼓、钩锣、铙钹等乐器,建国后出售,据王哲夫口述,为清末散班。

聚顺班:西府秦腔班社,清末民国初西府秦腔四大班之一。俗称王家戏,清咸丰十一年(1861),宝鸡县虢镇东湾阁底堡人王炳创办。王炳以经商为业,家境富裕,酷爱戏剧,遂购置戏箱,组织戏班聚顺社。

该社以箱主直接参与领班,经历王炳、王统烈、王镐、王化兴四代。演出以花脸、须生戏见长。早期著名演员有刘家娃(工净角),以《蛟龙驹》晋怀王、《八义图》屠岸贾表演逼真而负盛名。侯烈(工须生)小名皂成以演红生戏关公而驰名,并兼演小生。贯系(工须生)、拉麻(工须生)以《八义图》中程婴、杵臼著称。甲寅、争气(旦角)均为多年的台柱演员,群众中有“甲寅、争气两个旦,离开皂成不得转”的谚语。中期著名演员有魏巨才(工须生)、焦明珠(工须生)等。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代领班王统烈,因病不能领班,委托任增气领班,戏班出现低潮,后其子年长,亲自领班,始出现了聚顺班的二次兴旺。民国20年至30年(1931~1941),是聚顺社的鼎盛时期,著名艺人有孙双钱(工须生)、魏甲合(须生、净、丑)、邓金钟(工旦)、朱宗莲(工旦)、王半截(工丑)、吕西儿(工老旦)、魏凤鸣(工须生)等,扬名西府。

演出剧目以“四驹八图”戏为主,四驹为《火焰驹》《风云驹》《烈海驹》《胭脂驹》;八图为《铁兽图》《日月图》《忠烈图》《富贵图》《铁冠图》《忠孝图》《八义图》《苦节图》,还有《太和城》《草坡面理》《时迁偷鸡》《伯牙奉琴》《玉凤钗》《法门寺》《寇准背靴》《黄河阵》等60多本。

该班主要活动于西府各地,曾捐资修建凤翔庄王庙,为四大班之列。每年演出三料,农历正月至四月初八;六月十五至八月十五;九月九至冬至(腊月二十三)。除演庙会戏外,兼有婚丧及售签演出。其分红办法与西府各班基本相同:自负盈亏,每台戏结帐一次,其比例为演员60%,文武乐队、舞台管理10%,箱主20%,化妆“揭钱”10%,然后按帐分到人。

民国30年后(1941),中路秦腔大量流入宝鸡,西府秦腔每况愈下,剧社亦难维持,于民国35年(1946)停办,前后历时85年。建国后,该社衣箱被业余剧团继续使用。

冯学染戏班:西府秦腔班社。清同治八年(1869),麟游县东北乡上平原里河西水沟村人冯学染组建。冯系拳师,热爱戏剧,遂组织岐山县、宝鸡县、凤翔县一些搭班艺人,由岐山人王某领班,演出于麟游县、岐山县、甘肃灵台一带,其演员、剧目不详。

祥瑞班:西府秦腔班社。又称金北瓜戏,清同治年间(1862~1874),宝鸡县天王镇伐鱼村人金北瓜(艺名)创办。

金北瓜祖居渭河南岸,家富族大,临近无戏班。自购戏装道具12箱,招聘艺人,成立祥瑞班。主要活动于岐山、太白、凤翔、宝鸡县东部及眉县西部一带,演员、剧目情况不详,历时约七八年之久,清光绪四年,曾捐资修建凤翔庄王庙,为24小班之列,后散班将衣箱卖给宝鸡县清溪小庵村。

顺义班:西府秦腔班社。清同治十至十一年(1871~1872),由陇县北巷人张履祥创办。因其商号称顺义成,故名顺义班。初由王魁娃领班。后戏班扩大为两班,主要演员有王魁娃(工须生)、魏德娃(工净)、袁焕元(工净)、张太(工净)、王喜娃(工旦)、谢德奎(工净)、王海鱼(工须生)、常生(工小生)、邓金钟(工青旦)、谢牢牢(工小旦)等,另有搭班演员米富(工旦)、乔麦花(工旦)、张德明(工须生)、魏甲合(工净)、孙双钱(工须生)、李嘉宝(工旦)、唐娃(工旦)等名流。上演传统剧目300余本,主要有《出五关》《巫山成圣》《兔儿岭》《文王回西岐》《反冀州》《春秋笔》《醉写黑蛮》《秋江月》《子期论琴》《葫芦峪》等须生为主的忠烈戏。

民国18年(1929),因大旱遭年谨,箱主难以维持而停班。民国20年(1931),年懂适过,艺人张太为领班,组织艺人,复以顺义班挂牌演出。至民国22年(1933),在陇县北城门龙王殿演出时,因洪水冲毁庙院、舞台,致使停业,散班后,衣箱转售蔡德江戏班。顺义班主要活动于陇县、千阳、陕、甘交界、兰州一带,前后历时约60余年。

白萝卜班:西府秦腔班社。清同治四年(1865)前后由宝鸡县城关乡绅李久业置箱组建,地址设虢镇西关,清末为西府8小班之列。先后由名须生孙氏兄弟(孙双钱祖父)领班。邀名须生门儿,场面孙益(双钱伯父)、旦角孙遇堂(假门儿)等40余人。孙经、孙富民(双钱)兄弟先随父辈搭宝鸡西河道红萝卜家班,后又改入白萝卜李家班。该班昌盛64年,于民国17年(1928)年解散。

任明班:西府秦腔班社。清光绪年间(1875~1908),宝鸡县黄家村乡绅罗有才创办,清末西府8小班之一。二代箱主罗生贵后将衣箱转让给益门镇任家湾大湾铺村任明组办。主要演员有王根水(工须生)、王满杰(工须生)、善娃(工小生)、富举(工小旦)、姚花城(工杂角)、王德福(工小生、净角)等。所演剧目以生旦戏为主,主要有《花田错》《蛟龙驹》《进姐己》《进褒姒》《蜜蜂计》《火焰驹》《牧羊圈》等。主要活动演出于宝鸡县西部、凤县及陕、甘交界一带。民国17年(1928)解散。

永顺社:又称高家班、高家戏。西府秦腔四大班之一。清光绪四年(1878)由岐山县蔡家坡湖平村武生高玢举办,初称高家戏。因高家店铺以永顺为号,故戏班名永顺社。

高玢家颇富,爱戏曲,好结交,常资助潦倒之艺人。清光绪四年,高玢派人赴苏州购置戏衣、招揽演员,创办了永顺社戏班,于高店镇挂灯开台。曾参加集资修建了凤翔庄王庙及戏楼,为西府秦腔四大班之一。永顺社主要活动于西府及甘肃东部各地。

曾在高家班参加演出的艺人有须生兼花脸雷大坪,一声雷长江,活怀王大卯卯,花旦绛帐红王子忠、抱抱,青衣旦天赐儿、韵娃、小旦兼刀马旦腊娃,戏包袱死鹌鹑和活安学等。还有本社培育的须生文儿、刘金昌、大花脸来娃、旦角失来、高建亭,以及驰名西府的张德民等70余人。

常演剧目有《黄河阵》《太和城》《文王回西岐》《伯牙奉琴》《假金牌》《游地狱》《十王庙》《蛟龙驹》(四本)、《绝龙岭》《七星剑》《二进宫》《出汤邑》《五典坡》《玉虎坠》《状元媒》《串龙珠》《双明珠》《打銮驾》《破宁国》《春秋配》《出五关》《走麦城》《抱火柱》《法门寺》《甘露寺》《精忠报国》等70余本折。张德民的《打骡子》红极一时,长期为人们所称赞。

该社自清光绪四年兴办,历经民国至建国后,于1951年8月,由岐山县人民政府接管,改称岐山县人民剧团,历时78年。

张万班:西府秦腔班社。清光绪四年(1878),宝鸡县临山寺(今宝鸡县坪头乡固川交口一带)张天有祖上创办。主要活动于宝鸡、天水一带,著名演员张德民6岁(1891)时在该班学戏。领班长名焦娃,工大净。由旦角姚花城、正旦温狗愁(甘峪人)、须生唐颂清、净角麻老五、老生温金邦(甘峪人)、丑角双存子(马营人)等五六十人组成。演出剧目以净角戏为主,如四铡戏《抱琵琶》《铡包勉》《铡国舅》《铡判官》以及《灭方腊》等剧。民国9年解体。

德娃班:西府秦腔班社。清光绪八年(1882),凤翔杨家沟乡绅冯德娃、冯有娃兄弟二人创办。班址设杨家沟,后期曾聘武旦杜周宝、赵娇娃(宝鸡县渭河南人),正旦“八音匣子”刘师(宝鸡县西人)、净角黄谋娃、戴荣,丑角王半截,鼓手刘师(号“鼓锤子”千河西人)等40多名艺人组班,民国21年(1932)解体。

岐山县蒲村进香会道情班:西府道情坐唱班子,又称邢家道情班。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岐山县蒲村乡邢家邢氏创办并领班。民国11年(1922)邢氏之子邢秀山接任领班。民国21年(1932),秀山逃荒至甘肃静宁、隆德,与当地陇东道情艺人一起演唱,学会各种道情乐器,后回原籍复组建道情班,演唱主要曲目有《丁兰刻木》《鞭打芦花》《刘海撒金钱》《二姐娃问病》《两亲家吵架》《老换少》《八仙庆寿》《三霄下山》《刺目劝学》《张连卖布》等十几回,活动于岐山、扶风、麟游一带,至1958年散班。

孙家原曲子戏班:民间曲子戏班。清末,眉县孙家原吴十、吴六组建并领班,活动于眉县、扶风、武功、周至等地。演出主要剧目有《两亲家母打架》《二姐娃害病》《保柱背磨盘》等。民国18年(1929)因灾荒而散班。民国26年(1937)该村庙会拨地二亩,为基金资助,由吴十、吴六又组织自乐班。1949年由郭广林、赵忠贤二人在自乐班的基础上与北街联合组成了25人的民业剧团。于1951年更名为孙家原业余剧团。

长顺班:西府秦腔班社,又称安正家戏,宝鸡县甘峪乡温安正私人创办。温安正幼在贾德义戏班从艺(工须生)。民国5年(1916)因贾德义经营不当,将散班之际,温安正出资接管,并新添置部分服装道具,名艺人,重振戏班。温安正以箱主兼领班,并为戏班主要须生演员。其他主要演员有李锐(工须生)、温金邦(工须生)、温三元(工须生)、温金环(工净)、温平进(工净)、温玉堂(工净)、德宝(工旦)、韩毓华(工旦)、赵仲英(工旦)、温安顺(工旦)等。

演出剧目有《怀王搜太子》《三娘教子》《岳飞大战牛头山》《月光带》《八义图》等50多本。主要活动演出于宝鸡县西部、甘肃、天水及凤翔县一带,以演乡会戏为主,偶尔售签演出。新中国成立后由甘峪乡接管为乡办业余剧团。温安正任导演。“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服装道具全被付之一炬,剧团被勒令解散,前后历时50余载。

凤县凤鸣社:西府秦腔班社。民国初年由凤州(凤县)戏曲爱好者王锡安、曹占斌、杨子金等人兴办。初为自乐清唱班,故名凤鸣会。

民国8年(1919),凤州各大商号捐银200余两,购徽县何德江戏衣8箱及服装道具,凤鸣会遂更名为凤鸣班。后各商号复凑银100两,派杨志金去宝鸡、凤翔一带,先后聘来彩旦徐娃、青旦金钟、武旦马成、须生根水、善娃,人称“活吕布”的小生八娃,丑角龙户,鼓手乾娃等,在城隍庙首演,轰动全县。后来又培养出旦角王锡林,号称“八姐娃”的郑班长,“苟家娃”的苟元成,小生王锡安,须生赵万金、穆成林、曹占斌,大净杨子金、惠二等一批本地演员。演出剧目有《黄河阵》《龙凤配》《打淮安》《串龙珠》,折子戏《辕门斩子》《宋江杀楼》《探母》《黄鹤楼》等。民国11年(1922),凤鸣班更名为凤鸣社,成为职业班社,由王锡林、王锡安二人领班,经常演出于甘肃的两当、徽县和汉中地区的留坝等地。至民国.18年(1929)后,由于旱灾及兵燹匪患,剧社无法维持,遂散班。

马江曲子戏班:西府曲子戏班,兼演秦腔。民国10年(1921),岐山县马江乡十八兄弟集资兴办,创始人马江乡任家沟李玉贵,号称“李江”,因自幼爱唱曲子,记的曲调也多,且一人能唱多种角色,尤以女角见长,故群众习称“棒棰红”。

该班初以坐唱开始,后到化装登台演唱。其剧目主要以生、旦文戏为主,如《二姐娃害病》《三娘教子》《金碗钗》等。其后,还兼演唱秦腔,民国18年(1929)年懂散班。

花撒家戏班:西府秦腔班社。民国14年(1925),宝鸡县卧龙寺艺人范世贵、宝鸡县八鱼乡樊家崖艺人郭科娃合伙创办。因范世贵为秃头,故群众称为花撒家戏。

主要演员除范世贵、郭科娃二人工大净外,还有王海鱼、冯绪林二人工须生,朱宗莲、司广存、韩毓华三人工旦,田鳌娃、拴拴二人工小生。该班因以范世贵、郭科娃轮流为领班,故演出剧目多以净角戏为主。主要有《铡美案》《铡包勉》《黑逼宫》《过巴州》《庞涓搜府》《沙陀国》等。多活动在凤翔、宝鸡县一带。后因领班人抽大烟,又兼衣箱破旧、艺人流走等原因,于民国28年(1939)解散,历时14年。

新汉社:中路秦腔班社。前身为汉中易俗分社、新生社、移风社。民国17年(1928),由西安易俗社陈毓华、孟志杰、路西易、徐正国、王新华、田正玉、王爱珍、张经俭、李贵亭、狗娃、汉娃、龚秉明、韩正满等部分艺人,在汉中搭班组成易俗分社。陈毓华任社长。

民国19年(1930)陈毓华病故,易俗分社无人组织而停业。后汉中新生照相馆经理符少初,因喜爱秦腔,遂接管易俗分社,更名新生社,自任团长。并于汉中伞铺街修剧院一座,开张演出。但因外行管理,造成人事纠纷,经济入不敷出,致照相馆也被拖垮,新生社被迫停业。民国20年(1931)年,杨虎城部三十八军军长孙蔚如驻防汉中,部队多系关中籍,喜看秦腔,因部队赴前线抗日,需要演出团体活跃部队文化生活,即由留守处长张志林出面,接收新生社,更名新汉社,张志林兼任社长。三十八军接管新汉社后,筹资购置新戏箱,聘请名流演员,招收学员进行科班训练(参见新汉社演员培训班),对剧社纪律以部队形式进行正规管理,使剧社演员阵容、演出剧目焕然一新。

所聘名演员有王景民(工须生)、刘玉珍(工旦)、王集志(工生)、张秀英(工旦)等,并在户县秦渡和宝鸡一带曾招收了两批学员,均以连“新”字为艺名,主要有李新纪、高新岳、晋新安、乔新贤、赵新启、刘新惠、张新勤、米新洪、米新焕、王新虎、姜新培、安新易、花新忍、肖新武等。他们经过严格训练,成为秦腔名流和中坚力量。

民国23年(1934)八月,新汉社去西安巡回演出,返回时在宝鸡沿途演出,受到群众的欢迎。后又聘来了师凤琴,一时名噪西府,遂留不归,从此,便扎根于宝鸡地区。

早期新汉社演员大都来自易俗社,故所演剧目以民国初创作、改编的为主,多富有民主气息和反封建色彩,主要有《软玉屏》《蝴蝶杯》《双丝鲌》《白玉罗帕》《夺锦楼》《美人换马》《白玉楼》《比翼鸟》《打金鼓》《人月圆》《财迷传》《韩宝英》《凤仪亭》《辕门斩子》《回荆州》《蒋干盗书》《周仁回府》《卧薪尝胆》等数十本,多活动于宝鸡、岐山、千阳、陇县、扶风、眉县一带。后张志林回汉中留守处,委其弟张老四任社长,因老四外行,不善经营,于民国35年(1946)在凤翔县陈村演出结束后,宣布停办,历时16年。后部分衣物转卖给千河乡蔡宽。蔡在此基础上留部分演员成立了蔡宽班。

鸣盛社:西府秦腔班社,又称温家戏。宝鸡县益门镇地方民团团长温世英创办。民国18年(1929),温世英趁年谨之际,低价从宝鸡县码头王有喜手中购戏箱一副,于民国22年(1933)正式在杨家场组班,以鸣盛社命名,群众亦称温家戏。初由赵进涛领班,同年秋贾村刀山会,由甘清荣接头,聘请名艺人李嘉宝及其徒弟五人入班,此后名声大振,后由李嘉宝领班。主要活动于陇县、千阳、凤翔、宝鸡县及陕甘交界一带。

主要演员有李嘉宝(工小旦)、郑智忠(工生角)、王双来(派班长)、李栋(工生角)、茹登娃(工旦角)、李水宝、温玉堂(工净)、沙德金(工杂角、包本)、魏凤鸣(工须生)、韩毓华(工旦角)、高士杰(工杂角)、徐贵娃等。演出剧目多以生旦戏为主,主要有《花田错》《春秋配》《四进士》《火焰驹》《烙碗计》《闯宫抱斗》《进妲己》《黄河阵》《通天河》《七星剑》《三打祝家庄》《九莲灯》《八义图》《九华山》《武二郎打店》《百花诗》《火烧赤壁》《回荆州》《白玉楼》等。在李嘉宝苦心经营下,从民国23年(1934)到民国33年(1944)为鸣盛社的昌盛时期,后因部分演员年老病故,后续力量单薄,于民国37年(1948)解体。

杨家班:西府秦腔、曲子戏混合班社,俗称“风搅雪”。民国18年(1929),宝鸡县益门镇杨振南因赌赢大湾铺任明戏班的戏箱始创办。杨去世后,其弟杨振江为箱主。聘邓金钟为领班。主要演员有李嘉宝、魏甲合、赵忠发、吕贵、周锁、沙德金、王德福等。所演剧目有《进褒姒》《进妲己》《进骊姬》《花田错》《法门寺》《火焰驹》《春秋配》《安安送米》等。民国20年(1931),因遭年懂停办。民国22年(1933),有益门镇一带西府秦腔、西府曲子艺人,同凤县河口来的几名西府曲子艺人借用此衣箱,重新组班,使西府秦腔、西府曲子同台兼作。其曲子剧目有《火焰驹》《状元祭塔》《刘海打柴》《张连卖布》《安安送米》《牧羊》《捡柴》《拾玉镯》《二姐娃害病》等。演员有郭玉秀(工小旦)、于占魁(工须生)、二惠(工旦角)等。该班仅活动于凤县及宝鸡县西部一带,后因演出质量不高,经营不佳,于民国23年(1934)散班。

移风社:原名风易社,中西路秦腔混合班社。民国22年(1933)由凤翔县保安大队长贾宗义倡导主办,县商会组织董事会集资、贷款筹建。民国23年(1934)3月,在凤翔县药王洞庙堂戏楼宣布成立,县长张景西任名誉社长,贾宗义任董事会会长,县保安大队副队长任道文兼任社长,李居安任副社长,剧社以移风易俗为宗旨,故名风易社。

风易社有演职人员180余人,演员110人左右,分中路秦腔班、西路秦腔班,前者主要演员有卓正义(工须生)、王彦坤(工净)、周登云(副净)、董化清(工旦)、华启民(工净)、王景民(工须生)、王益民(工小生)等。后者主要演员有孙双钱(工须生)、魏甲合(工净)、张德民(工须生)、王德明(工丑)、杜周保(工旦)、吕贵(工杂角)、赵瓜儿(工净)。

演出剧目有中西路秦腔流行的传统戏180余本。有群众熟知的西路秦腔古老剧目,四驹八图戏、三廉戏等,又有中路秦腔的《葫芦峪》《辕门斩子》《五典坡》《牧羊圈》等。两大班演出有分有合,各具特色。

民国34年(1945),凤翔县商务会会长贾宗义兼任移风社名誉社长,郑子良任社长,翌年,凤翔城关镇镇长关亚斋为第三任社长,程东远任副社长。经营管理是以帐份为基础,采用季薪或月薪的方式,不足部分则由董事会补充(即由商行抽股摊派)。

移风社主要活动于凤翔及周围邻县,直至新中国成立。1949年,接管旧县政府时,接管了移风社,成立凤翔县群众剧团。

岐山凤鸣社:中西路秦腔混合班社,又称“海菜狗戏”。民国23年(1934)岐山县八大绅士韩庭芳、王宏蹇、郭玉田、王志德、侯方伯、马干成、李祥辅、净玉亭集股倡办。先后由李祥辅、王志德、肖德成、净玉亭四人领班。聘有中路秦腔演员苏蕊娥、华美丽、李筱玲、史运兰、黄金花等女演员和乔新贤、周辅国、高登云、高新岳、李新纪等驰名男演员,后聘有西府名艺人张德民、王彦魁、刘金昌、沈坤山、赵德胜等搭班演出。由于名演员多(特别是女演员多),演出质量高,故而名噪一时。

因中路秦腔演员较多,演出剧目也以中路为主,如《蝴蝶杯》《双明珠》《凤仪亭》《玉堂春》《白玉楼》《五典坡》《比翼鸟》《双诗帕》《卧薪尝胆》《忠义侠》《回荆州》《八义图》等,常活动于岐山县各乡镇及邻近各县。民国末,因多战乱,凤鸣社逐渐衰落,于建国后,1950年停办,衣箱于1951年赠给岐山县人民剧团。

扶风剧社:中西路秦腔混合班社。民国24年(1935)扶风县绅士温玉珊创办。初以议员王伯明之名义购来易俗社部分戏衣,从西安、户县、周至一带招聘了部分搭班艺人,组成了扶风剧社。

先后领班人有刘双禄、颜春苓、王新民、乔新贤、邸德民、田正民等,由于采取每年重新组班的形式,故领班主要在每季搭班演员中选举产生,然后选定剧目,进行演出。早期所搭班的演员,中路有刘双禄、颜春苓、王新民、十二块钱、乔新贤、张新勤、王新成、张新华、晋新安等;后期有李新杰、韩崇善、张鸿声、华美丽、余巧云、杨晓华、王丽君等。西路的先后有王云生、张安民、杨天民、买卖红、狗娃、庄稼娃等。

上演主要剧目有《破宁国》《抱火柱》《八件衣》《杀子报》《卖花记》《反西凉》《盘肠战》《蝴蝶杯》《大报仇》《游西湖》《白蛇传》《黄金台》《蜜蜂计》《玉梅绦》《回荆州》《葫芦峪》《忠保国》《梅龙山》《凤仪亭》《青梅传》《铡美案》等。主要活动于宝鸡东部一带,因每年散班第二年重新组班,故而人员均不固定。1949年扶风解放后散班停业。

益风社:西府秦腔班社。俗称“斗破天戏”。岐山县益店镇商会会长王天书兴办,益店北街邢来贵领班。

先后搭班艺人主要有文须生麻子红、大德娃,武须生翟登云、刘双禄,丑角杨保喜、大麻子,大净一声雷张安民,二花脸韩娃子,老旦辣子红,青旦空空,武旦成成娃,彩旦碎德娃、天才,小生四样儿、六角儿等名演员,衣箱新鲜,剧目繁多如《卖苗郎》《蝴蝶杯》《春秋笔》……等盛演于岐山各乡镇。后因抗日战争中通货膨胀,物价不稳,入不敷出,演员流散,仅两三年便被迫停业。

宝鸡县新民社:中路秦腔班社。民国25年(1936),宝鸡县戏剧爱好者姚仁庵、张志经、焦茹、王英、强正杰、王紫京、刘治洲等倡导,筹资金73股,3650块银元,在虢镇商会的支持下,于原税务局(虢镇中学对门)正式成立。在周原巨家村首次开台演出。姚仁庵、焦茹担任正副社长。先后领班人有张志经、姚仁庵、焦茹、亢子华等。主要搭班演员有须生王景民(麻子红)、赵振华、田玉玲,大净王彦忠,旦角四样儿、双忠、李筱玲、碎天民,小生张新华、米映民、丑角杜干亭、吴惠民等。

演出主要剧目有《五丈原》《大报仇》《对银杯》《回荆州》《白蛇传》《白玉楼》《金玉奴》《玉虎坠》《抱火柱》《打金枝》《六郎追车》《列海驹》《凤银驹》等。

新民社衣箱新颖,改原二帘子简易装置为幕帐装置,并配有简单布景,颇受观者欢迎。并于长安秦渡一带招收学员15名,在虢镇西会馆进行正规培训3年,吴惠民任教练,培养出小旦来云、四喜,小生长泉,须生长娃等一些较有影响的演员,后又培养出小旦演员范玉华(虢镇范家寨人),建国后参加新声剧团及凤县剧团。

剧社兴盛数载,后因外行领导,领班人更迭频繁,风气不佳,人心涣散,入不敷出,于民国36年(1947)散班。后衣箱归新声剧团。

蔡家班:西府秦腔班社,习称蔡德江家戏。民国25年(1936),宝鸡县香泉民团团长蔡德江创办。民国24年(1935),蔡德江以给福德镇(今宝鸡新民乡)城隍庙修街为名,摊派粮款,修一座厅堂瓦舍,将剩余款104元购宝鸡县益门镇杨振南戏箱(一说购陇县顺义班旧箱),并请李锁锁和一姓袁的艺人在香泉仓房滩(今乡政府广场)做戏装、头帽、把子一年,后组织艺人于城隍庙开始演出。

箱主蔡德江聘唐三瓜为领班,主要演员有唐二瓜(工须生)、魏老三(工须生)、张太(工净)、丑合(工净)、李德宝(工旦)、高宝绪(工旦)、杜周宝(工旦)、李天易(工生)、温水生(工丑)等。演出剧目有《金沙滩》《春秋配》《月光带》《万花楼》《双玉四莲》《秦琼卖儿》《串龙珠》《卖苗郎》《下河东》等。由于该班赌风、吸毒严重,演唱水平差,群众不爱看,称为“霜煞班戏”。因之,演出场次少。蔡德江依仗权势在辖区给群众派演、派饭,群众又称“硬定戏”。主要活动于宝鸡县西部陕甘交界的赤沙、香泉、通洞,凤阁岭一带。

民国26年(1937),蔡德江病故,其弟蔡德元领箱,民国30年(1941)蔡德元因事被陇县县政府关押,后戏箱作抵押,除唐二瓜留部分外,其余交陇县“三青团”,民国37年(1948)解散,历时12年。

刘金亭京剧班:1939年刘金亭创办于宝鸡市南原大舞台。同年,谢书丹创建的南原大舞台更名宝鸡大舞台。与京剧班合并,以其戏园为京剧班排练演出之场所,由刘金亭、谢书丹二人合作经营,并常邀外地京剧名流及戏班来此演出,如马最良、徐碧云、孙盛辅、刘奎官、杨玉华等,京剧班演至1948年停业。

三民社:中西路秦腔混合班社。习称秦伯瀛家戏。民国28年(1939)由宝鸡县保安团上校团长秦伯瀛、宝鸡县保安团第五区团长胡宝珊、张巨贤三人购箱创办,名三民社。衣箱委托贾村原人阎明经管,领班先后有蔡有成、张家善、刘宝斋。中路秦腔演员有王永成(工须生)、杨化成(工旦角)、吕秦昌(工小生)、丁新民(小生兼丑);西路演员有姜芽子(工旦)、李锐(工须生)、范玉华(工旦角)、赵瓜儿(工净)、韩毓华(工旦角)。演出剧目有《大报仇》《蛟龙驹》《回荆州》《状元媒》《蝴蝶杯》《五典坡》《黄河阵》等。多活动于宝鸡、千阳、凤翔一带。三民社主要为秦氏自用班社,时演时停。1949年,秦伯瀛的保安团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截击后投诚,三民社随之散班。

麟游抗建剧社:中西路秦腔混合班社,前身为麟民游艺社。民国31年(1942)春节,麟游县城各界人士组织自乐班。县政府教育科长赵伯经(中共地下党员)倡议组建麟民游艺社,赵伯经任理事长。并以教育基金保管委员会名义,为麟民游艺社演职人员颁发了“优胜纪念章”。

民国32年(1943)麟民游艺社更名麟游抗建剧社,变业余为专业剧社,孙敦元任经理,赵伯经、万普安、刘绩成任副理事长,下设总务、财务两个股。演员多为零散搭班和高陵化民社的部分中路秦腔演员,主要有罗庆吉、靖正泰、华美丽、宁秀云、王晓红、刘润民等。所演剧目有《断双钉》《烟鬼显魂》等有进步意义的剧目。同年冬,剧社在万家城马里村演出时,县长马绍中以抓政治嫌疑犯为由,查封剧社,演职人员被逼逃走。民国33年(1944),剧社重新恢复,教育科长邵志贤任理事长,孙敦元、万普安、康健、李继元、田藻为理事。招回剧社原部分人员,并新招收23名演员,聘请艺人王德山、李明芳、赵德胜任教练,活动演出于麟游、岐山、眉县一带。

民国36年(1947)秋,剧社在岐山县西庄演出时,麟游县政府派军警查封,非法扣押教练古温西(来自边区),开除王德山等人,剧社被迫终止。后由陈新田、童化德出面重新组织领班演出,因形势不断变化,无法维持,宣布剧社解散,衣箱封存。

郑和班:西府秦腔班社。人称东计家戏。民国31年(1942)由宝鸡县千河乡司家崖司东计创办。他自筹资金在长武县购置戏箱,成立郑和班,本人为箱主兼作演员,委杜周宝领班。主要演员有朱宗莲(工小旦)、王富华(工青旦)、孙双钱(工须生)、张新宝(工须生)、司广存(工须生)、王海鱼(工须生)、吕明发(工须生)、孟苟顺(工净)、孙玉山(工旦)。后又聘孙双钱任教练,培养出魏凤鸣、启启等一批演员。

所演剧目有《串龙珠》《闯宫抱斗》《出五关》《太和城》《打临洮》《回荆州》《伯牙奉琴》《火烧葫芦峪》《下河东》《蜜蜂计》《黄河阵》《摘星楼》《破宁国》《上煤山》等。经常活动于甘肃灵台、独店、陕西长武、千阳、宝鸡、岐山、凤翔一带,于1952年散班。

凤县游艺剧团:西府秦腔业余演出团体。民国32年(1943)由国民党凤县党部宣传委员会主持在凤州筹建,初有用作宣传工具之意,其支持参加者皆为凤县党政部门要员及凤中学生。积极筹办者有杨春照、李世贵、卢德胜等爱好者。主要利用原鸣盛社戏箱。后又聘西府艺人张金民、凤州艺人王仙亭、董老四任教。主要演员有须生朱端伦、卢德照、陈自贤、窦炳,小生赵维奇、李世贵、姚启文,老生王仙亭,丑角唐放民,大净张金铭、王建邦,青衣杨春照、史仰山,彩旦崔仰乾、薛玉、周毓庆,老旦容必达,板胡窦师、刘建西,笛子郑师等。另有搭班演员安世俊,扮演生、旦、净、丑具佳。故老先生吴世涵为他撰联一幅:“世出奇才四长超今古;俊由天赋一笑倾国城。”

演出剧目有《铡美案》《反徐州》《龙凤配》《玉虎坠》《五典坡》《蝴蝶杯》《穆柯寨》《游西湖》等50余本。主要活动于凤州、双石铺、洞口一带。民国37年(1948),因时局混乱而宣告解散。

陇县青年剧社:中西路秦腔混合班社,又称陇县三青团剧社。民国33年(1944)陇县三青团干事长刘杰辅接收了蔡德元因事抵押的蔡家班戏箱,组织陇县城内业余戏剧爱好者,以三青团主办成立。初为西路秦腔爱好者张三星(工须生)、陈素芳(工旦)、陈金鼎(工丑)、刘西泽(工丑)、田保全(拉板胡)等为主。后中路秦腔搭班演员有张新华(工小生)、党新国(工武生)芦九龄(工须生)、史易风(工须生)、华启民(工净)、余庆民(工须生)、靳国鉴(工旦)等40余人。

演出剧目以中路为主,有《吊金龟》《蝴蝶杯》《人月圆》《青梅传》《回荆州》《庚娘传》《双明珠》《秋莲传》《韩宝英》《夜断阴曹》《大报优》《串龙珠》《玉堂春》《比翼鸟》《三滴血》《金玉奴》《八义图》等,其中张新华演出《黄鹤楼》的周瑜、《激友》中张仪、《藏舟》中田玉川,华启民《八义图》的屠岸贾,史易风《十道本》中褚遂良,惠化俗《白蛇传》,芦九龄《辕门斩子》,靳国鉴《花换布》等,在群众中均有较深的印象。

该社主要在县境内活动,多在城内土地祠售签演出,乡会戏为辅。民国34年(1945)后,由私人承包,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历时5年。

复兴社:中西路秦腔混合班社。民间称“求求娃”(王富华乳名)家戏,初称三义社。民国33年(1944),千阳县城关镇西关村艺人王富华同师弟李祥合伙组建。购凤翔唐村戏箱一副,由王富华领班,常年活动于千阳、陇县、凤翔、宝鸡及甘肃西部诸县。

该社中路秦腔演员有李毓华、董维民、王朝民、贺平俗、李爱琴(女)、李秀云(女)、周艳云(女)等;西路秦腔演员有魏凤鸣、吕明发、张金铭、王富华、吕广明、韩毓华、李祥等。由于两路演员云集汇演,故音乐唱腔、艺术表演、演出剧目等方面,既有中路秦腔特点,又具西府秦腔风格。

常演剧目有《八义图》《八件衣》《蜜蜂计》《蛟龙驹》《铁兽图》《石佛寺》《北邙山》《霍去病赶鞑子》《二桃害三杰》《九华山》《凤凰山》《百兽图》《铁冠图》《汴梁图》《开国图》《破渑池》《金水河》《闯宫抱斗》《摘星楼》《黄飞虎反五关》《双出五关》《破天门》《破洪州》《清风亭》《卖苗郎》《五典坡》等100余本。1949年3月散班。

凤县青年剧社:业余戏曲综合表演团体。内分西府秦腔、京剧、河南曲子三个剧组。民国33年(1944)秋,凤县国民党、三青团组织创办,倡导人系凤县三青团干事长费竟骧。主要为发展三青团势力,藉以拢络青年,遂召集各机关负责人及戏剧爱好者30余人,创办双石铺青年剧社。

青年剧社受县三青团宣传股领导,推选费竟骧为社长,董耀光、蒲树仁为副社长。由费竟骧、蒲树仁、罗保英(军运参谋室主任)、王凤林(凤县保安大队长)、王恭(省银行凤县支行主任)5人出面,向驻双石铺机关、团体募捐法币3000元,为剧社基金,购黄牛铺文漠尧部分戏箱(系宝鸡县刘顺班戏箱),又从西安购回部分道具、砌末等开始筹办。

西府秦腔组由王凤林、张世禄担任正副组长,董仁华任教,演员有付安吉、董万忠、郑师、杨树杰、吴宗礼、赵廷侯、赵珠华、马世林等。演出剧目有《玉虎坠》《龙凤配》《串龙珠》《蝴蝶杯》《大登殿》等10多本。

民意社:中路秦腔班社。民国35年(1946),眉县参议长张自芬,联合谢克武、孙展云、解克宽、张逊儒、严琪等人在原周至县李生春、范绮云夫妻家班的基础上,于眉县槐芽镇集资创办。由张自芬出面集股筹资,组织董事会,张自芬任会长,解克武任副会长,其余股东为董事。接收原李生春旧班底,添置新箱,招收演员。同年夏天在槐芽中街戏楼义演一昼夜,宣告民意社成立。先后有李生春、陈信民、王毓民、张德民担任社长。

演出剧目有《五典坡》《金沙滩》《辕门斩子》《梅龙镇》等数十本(折)。演员多系流动搭班,后由剧社招收10多名学员跟班学艺。除李生春旧班人员外,民国37年(1948),有周至下清华李龙爪戏班部分演员来社搭班演出,主要演员有李清山(工须生)、陈启民(工须生)、杨易民(工小生)、范绮云(工小旦)、王晓红(工小旦)、张云兰等。

该社为眉县一带较有影响的班社,常演出于眉县、兴平、扶风、岐山一带,1949年散班。

——陕西省喜秦传统戏剧文化研究会辑录

发布于 2025-11-02 04:12
收藏
1
上一篇:美国“性侵大亨”狱中离奇死亡,财富人脉遮掩真相之谜 下一篇:揭秘真相,360手机N4神仙道2定制机背后的战略布局与市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