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金昌熔炼技师24年深耕,引领铜火法冶炼工艺优化创新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称赞的成就!甘肃金昌作为国家级的“镍都”,其铜火法冶炼工艺的优化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项成就:
1. "深厚的经验积累:" 24年的熔炼技师生涯,意味着这位技师见证了铜火法冶炼在金昌的实践、发展和挑战,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现场经验和理论知识。 2. "工艺优化的价值:" "提高效率:" 优化工艺可以缩短冶炼时间,提高生产速率。 "降低成本:" 通过减少燃料消耗、降低物料消耗、提高金属回收率等方式,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提升环保水平:" 优化过程有助于减少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粉尘等)的排放,符合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 "增强稳定性与安全性:" 改进工艺可以使生产过程更稳定,减少事故风险。 "提升产品质量:" 优化工艺有助于生产出更符合标准的铜产品。 3. "实践精神的体现:" 这位技师24年如一日地扎根生产一线,不断探索、试验、改进,是“工匠精神”和“实干精神”的生动写照。这种深入现场的实践是很多理论研究和实验室优化难以替代的。 4. "对金昌镍都的意义:" 金昌的铜冶炼是其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艺的持续优化,对于保障金昌镍都的可持续发展、提升

相关阅读延伸:甘肃金昌熔炼技师24载优化铜火法冶炼工艺

图为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熔炼分厂生产副厂长李自玺(左一)与同事在厂房检查物料。(资料图) 金川集团供图

中新网兰州9月20日电 (闫姣 王牧雨)从不被人看好的“新手菜鸟”,到行业内的“比武状元”,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熔炼分厂生产副厂长李自玺,用身边事勉励自己,将烫痕当作勋章,24载专注于优化、创新铜火法冶炼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初到金川集团时,李自玺只有19岁,刚从技校毕业,学历不高,身材瘦小,在一众新入职的员工中非常不起眼。他9月中旬对中新网记者坦言,那时班长来挑人,看着他说了句“能不能换个人”,认为他瘦弱干不了重体力活。

图为航拍金川集团厂区。(资料图) 金川集团供图

李自玺当时所在熔炼车间的工作,在该集团是最辛苦的活之一,强度和难度都很大。工人需要在兼具热气流、噪音、火花等因素的环境下工作,火花飞溅的高温熔炉,更令不少刚就业年轻人心生畏惧。

李自玺性格倔强,遇事不服输。虽然体格瘦小,抓2.1米长的六棱实心钢钎捣风眼难度很大,但他虚心向师傅们请教,仔细观察技巧,通过一遍遍练习。3个月后,他便能灵活挥动钢纤,手上也留下了大大小小的烫痕,但他将它们视作勋章。

工作得到认可后,激发了李自玺学习的动力,开始抱着一堆专业书籍钻研起来。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被选拔为炉后组长。接着,他又很快拿下了炉助、指吊、高硫等多个岗位的工作,并且在创新研发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就。

图为金川集团铜业“比武状元”李自玺(右)与同事。(资料图) 金川集团供图

近年来,李自玺研发先进操作法、设备和工艺改造法,将炼铜转炉中修炉寿命提高至230炉,最高超过300炉,年节省耐火材料费2000多万元;研究了“铜转炉低冷铜比例工艺安全控制及系统生产组织方案”,保障了转炉工艺大幅改变后的安全运行;创新“转炉含渣铜五步先进操作法”,每年减少铜金属损失900多吨,创造经济效益3000万元。

由此,李自玺多次被评为甘肃省该行业内的“比武状元”,获得“技术能手”“青年岗位能手”“先进生产者”“首席技师”等称号。最后,还被破格提拔为副厂长,算是该企业一种“戳破天”的提拔。

作为世界500强,位于甘肃省金昌市戈壁上的金川集团,有力助推了中国钢铁“硬起来”、中国制造“强起来”、国防工业“高精尖”。从一穷二白到厂区林立,这里也涌现出诸多“镍都开拓者”“找矿英雄”“大国工匠”,成为指引后来人前行的灯塔。

在李自玺看来,他在这个行业最重要的一位领路人是甘肃省劳模陶广山,也是他的启蒙恩师。他回忆说,是师傅的言传身教点醒了他。“不要眼高手低,总觉得自己是千里马,而是要学着当金子,展现出才华。”这番话他记忆犹新。

提及不断钻研的动力,李自玺说,“我喜欢从身边人、身边事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勉励自己进取。”他举例说,一位工友照顾瘫痪的妻子,抚养孩子读书,同时将工作干得很好,令他敬佩,让他学到不抱怨生活,不屈于命运的精神。

从普通工人到炉长,再成长为副厂长,李自玺身上发生了很多变化。危险活、苦活累活他都冲锋在前,动嘴问,动手干,查找专业理论书籍,观察、思考、分析、论证,再实践,诸多困难和问题在他手中一一破解。

谈及身份转换后的心态变化,李自玺说,“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是一名工人。以后尽量改善大家的工作、生活环境,让工友们满意。”(完)

发布于 2025-10-30 00:12
收藏
1
上一篇:火种传承,从“炼丹火药”到火力全开——中国古人的“火法”如何点亮欧洲历史 下一篇:甘肃铜火法冶炼技工创新之路,20年乘风破浪,革新工艺显著降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