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陆军微信公众号
内容提要
2003年4月,美军兵临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城下,指挥部因势而变,放弃了稳固包围、逐步推进、依次占领巴格达的计划,而是下达了单刀直入、出奇兵穿插巴格达的命令。美军特遣部队经过激战成功占领象征伊拉克政权的市中心建筑群。这次行动震惊世界,被称为21世纪的“闪击战”,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和政治影响。行动的成功突显了美军当前倡导的任务式指挥的魅力。本文作者是该项行动的指挥官大卫·帕金斯,后任美陆军训练条令司令部司令,四星上将。
关键词
巴格达,迅雷行动,任务式指挥
“2003年初第三步兵师进军巴格达是任务式指挥付诸行动的一个实例。该师通过出其不意的突袭行动(迅雷行动)进入巴格达。部队攻入巴格达市区后并没有停留,也没有放慢进攻节奏,而是抓住战机、随机应变,继续向市中心推进。美军突然出现在巴格达市中心给萨达姆政权致命一击。迅雷行动成功的原因在于军和师级指挥官在命令中阐述了明确的意图,相信下级的主动性、判断力和创造力,能够应对纷繁复杂的战场环境。……赋予地面部队指挥官相应责任和决策权、允许他们在上级意图范围内主动作为,正是我们陆军的优势所在。”
1
作战背景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当日晚,美第5军第3机步师与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军越过伊拉克与科威特边境,向伊腹地推进。为抵抗美军进攻,伊军组建17个现役师和6个精锐的共和国卫队师,采取纵深防御部署,重点防守油田、关键通道和人口中心等大城市,尤以首都巴格达为防御重点,在巴格达部署的共和国卫队达1.5万人,此外还有萨达姆敢死队和复兴党民兵等准军事武装。
美军兵分两路,左翼为第3机步师,担任主攻;右翼为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军,担任助攻。向巴格达推进途中,美军不与伊军纠缠,不以歼灭伊军有生力量或攻城略地为主要目标。对沿途城市及顽抗伊军,美军只以少量兵力牵制、包围,确保主力部队快速向巴格达推进。第3机步师向巴格达推进途中创造了日行军170公里的记录,是海湾战争时开进速度的3倍,被称为“世纪狂奔”。
4月初,第3机步师经过2周700公里的奔袭抵达巴格达城外,并占领两处重要目标:第1旅占领位于巴格达西郊的国际机场,代号“目标狮子”;第2旅占领城南8号公路与1号公路的岔路口并建立前沿作战基地,代号“目标圣人”。美军下一步行动目标很明确,即占领巴格达、推翻萨达姆政权。
2
战前准备
为实现上述目标,美军多措并举,进行充分准备。首先,塑造有利战场态势。第3机步师从西、南两个方向完成对巴格达外围的局部封锁。美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军从东南方向逼近巴格达,并切断进出巴格达的主要通道。第5军其他各部从西和西北方向逼近巴格达,并切断各条主要通道。为削弱伊军抵抗、较少攻城阻力,美军在巴格达城北网开一面、虚留一条生路,从而在巴格达外围形成围三阙一的有利态势。其次,详细研究并标绘出巴格达城内所有重要目标。美军利用各种侦察手段,标绘出能够详细呈现巴格达地形地物和关键目标的作战地形图。参战的各军兵种部队共享同样的作战地形图和目标数据系统。
尽管美军进行了大量准备,但仍面临缺乏情报这一难题。第5军军长华莱士中将和第3步兵师师长布朗特少将都没有掌握巴格达城内伊军实力和部署的准确情报。复杂城市地形和人为因素叠加产生的“战争迷雾”导致美军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报判断结论。一种情报判断结论认为:大量共和国卫队已经进入巴格达;由精锐的特种部队指挥;伊军依托城市地形构筑严密防御体系,实施分区防守;大量准军事武装和外国武装分子进入巴格达,决心与美军决一死战。另一种情报判断结论认为:城内伊军部队建制混乱;缺乏有效的指挥控制;没有严密的防御体系;各部队的配置、装备和实力不详;伊军很多官兵改穿平民服装,军民混杂、难以辨别。巴格达究竟是陷阱还是空城?美军各级指挥官充满困惑和焦灼。
为搜集城内守军情报、探明城防虚实,美军提出一个大胆的行动方案,即派一支装甲特遣部队穿插巴格达城区,实施武装侦察,代号“迅雷行动”。4月4日,师长布朗特命第2旅旅长珀金斯组建特遣队于5日清晨采取行动。旅长珀金斯将任务赋予施瓦茨中校指挥的第64装甲团1营。受领任务后,营长施瓦茨立即编组作战力量、制定行动计划,战前准备迅速高效。一是编组作战力量。营级特遣队辖官兵731人,分为3个连级战斗分队,30辆M1A1主战坦克,14辆布雷德利战车,14辆工程车,此外还有其他机械化保障车辆。二是制定行动计划。营特遣队从前沿作战基地(“目标圣人”)出发,沿8号公路向北突入到巴格达城西的中部,然后在关键路口“莫伊”左转,向西推进,与第1旅在巴格达国际机场会合。该计划一旦成功,将成为二战结束以来美军装甲部队首次突入大城市。
3
作战经过
第一次迅雷行动
4月5日0600,营长施瓦茨率装甲纵队沿8号公路向北开进,前锋为霍姆斯上尉率领的第64装甲团1营A连。为掌握伊军第一手情报,旅长珀金斯决定靠前指挥,乘装甲指挥车随特遣队一起进城。美军入城后不久就遭到伊军密集且持续的火力打击,大量民用车辆也涌向8号公路袭击美军。形势一度十分混乱,但是美军并没有减慢进攻速度,仍高速向市区推进。在8号公路第一座立交桥附近,美军1辆M1A1主战坦克被火箭弹击中,随后立即遭到从公路两侧围拢过来的伊军的围攻。美军立即根据应急预案处置,紧随其后的装甲车迅速将受损坦克包围,构成环形防御,以火力和防护力抗击伊军围攻,同时展开战场抢修。经过约20分钟抢修,坦克仍无法开动。为保持进攻锐势,营长施瓦茨果断下令放弃受损坦克,收拢坦克内的乘员,取出坦克内部敏感设备,然后继续向北进攻。美军装甲纵队抵达莫伊路口后左转向西郊机场推进,途中经过居民区时遭到大量伊军及准军事人员袭击,伊军设置了大量路障并试图实施自杀式袭击。美军依靠强大火力和快速机动力挫败了伊军的进攻。经过2个多小时激战,美军成功抵达机场。
第1次“迅雷行动”取得以下效果。首先,行动达成了突然性,完全出乎伊军意料,有效震慑了伊政权。旅长珀金斯事后回忆:“伊拉克人原以为能够在城外把我们打得流鼻血……认为我们不会一个街区、一个街区推进,他们没有料到装甲部队会直接进入市区。”其次,证明美军装甲部队能够以最小的损失和代价突入巴格达。美军仅有1人阵亡、4人受伤,1辆坦克被毁。第三,获得了有关伊军实力、部署和战术特点等高价值情报。例如,发现伊军善于在立交桥等地集中火力发起攻击,善于利用桥梁进行隐蔽掩护并向美军翼侧迂回。军长华莱士和师长布朗特都高度评价这次行动,称此次行动拉开更多装甲部队穿插巴格达的序幕,给萨达姆政权敲响丧钟。然而,伊方却否认美军进入城区,宣称胆小如鼠的美军已经被共和国卫队成功击退。
第二次迅雷行动
4月5日傍晚,军长华莱士下令于7日采取同样的行动,师长布朗特再次将任务赋予第2旅。再次受领任务后,旅长珀金斯向师长提出一个更大胆的行动方案:率部进入巴格达城区后,在莫伊路口右转直接向市中心推进,占领底格里斯河畔的萨达姆行宫和执政党总部等象征伊政权的市中心建筑群。珀金斯把这些标志性建筑视为伊政权的“重心”,希望通过直插“重心”将突袭行动的战术胜利转化为战略成功。布朗特向华莱士报告了珀金斯的新方案,遭到华莱士拒绝。从战役角度看,当时美军地面部队司令部的总体计划是密切协同、稳固推进,逐步占领巴格达、推翻伊政权。从战术角度看,从前沿作战基地到市中心的距离长达二十几公里,华莱士担心交通线过长,孤军深入五百多万人口的敌对城市会被分割包围,陷入孤立无援境地,无法进行物资补给和伤员撤离。从历史角度看,美军上一次大规模城市作战不是成功经验而是失败教训,1993年兵败索马里、“黑鹰坠落”的教训令美军记忆深刻。基于上述考虑,华莱士决定采取更加稳妥的战术,采取与上一次相似的目标有限的行动。
在随后的24小时中,战场态势的发展充分展现了任务式指挥的实战运用。接到上级命令后,旅长珀金斯两手准备:一方面准备依令行动,到达到莫伊路口后掉头返回;另一方面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新方案,而是进一步思考并完善率部进入市中心的构想。6日下午,珀金斯召开作战会,向下级指挥官简述作战意图并明确作战任务:7日拂晓全旅实施第2次突袭并做好在市中心过夜的准备。第64装甲团第1营打先锋,根据战场形势临机调整主攻方向,如果条件允许则向东北方向的市中心推进,占领目标“黛安娜”。第64装甲团第4营紧随其后,占领底格里斯河畔的两座行宫。第15步兵团第3营负责开辟并守卫从前沿作战基地到市中心的交通线,确保物资补给和伤员撤离畅通。为此,该营必须控制8号公路上的3个关键路口:柯里、拉利和莫伊。其中莫伊尤为关键,能否控制莫伊决定着美军的主攻方向甚至行动成败。
7日拂晓,美军实施第2次迅雷行动。行动开局不顺。伊军在美军前沿作战基地以北沿8号公路设置了长达500米的简易雷场。美军迅速派工兵连清除地雷,到0538分共排除444颗地雷。0600第64装甲团第1营、第64装甲团第4营和第15步兵团第3营成纵队依次向北开进,出发几分钟后便遭到公路两侧伊军的攻击。美军各营贯彻旅长珀金斯的意图,前面两个营快速向前推进,把沿途目标和受损车辆留给后续部队处理。在美军向莫伊路口推进途中,珀金斯通过无线电台向师部报告,伊军抵抗远没有上次猛烈,美军具备进入市中心的条件。0700刚过,美军装甲纵队驶离8号公路向市中心推进,不到1个小时就占领了底格里斯河畔的两座行宫,先锋部队占领目标“黛安娜”。
然而,从这时开始战场形势急转直下,急剧恶化。第15步兵团3营没有能够有效控制8号公路,在3个关键路口均遭遇伊军顽强抵抗。持续激战导致莫伊路口美军1个机步连弹药告罄。更糟糕的是,伊军在8号公路伏击了美军的物资补给车队,5辆运输卡车被毁,2名士兵阵亡,弹药和油料等关键物资无法运抵前线。战场形势十分危急,美军陷入进退两难困境。关键时刻,旅长珀金斯展现出较强的应急处突能力,没有草率地做出率部撤退的决定,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同时申请上级支援。10点16分,师长布朗特派增援部队赶到并占领柯里路口,这样第15步兵团第3营就可以集中力量攻打拉利和莫伊。当天下午,美军成功击退了8号公路上的伊军,确保了交通线畅通。日落前,燃料和弹药运达市中心的一线部队。当天傍晚,军长华莱士同意第2旅在城内过夜。最终,当电视播出美军占领萨达姆权力中心的画面时,城内伊军的心理防线被彻底击溃,大量部队顷刻间“人间蒸发”,萨达姆政权迅速垮台,美军几乎兵不血刃占领巴格达,迅雷行动实现了战术和战略双赢。
4
战例评析
“迅雷行动”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政治影响的作战行动,美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占领巴格达。巴格达之战的进程和结果出人意料,并没有发生军事专家预期的惨烈的城市巷战。从作战指挥角度看,此次行动是任务式指挥运用于实战的成功范例。任务式指挥是指指挥官使用任务式命令行使权力、下达指令,支持下级在指挥官意图范围内发挥主动性,授权灵活机敏、适应力强的领导者实施联合地面作战。美军提出的任务式指挥六项原则在迅雷行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1
在相互信任基础上构建有凝聚力的团队
首先,团队凝聚力基于官兵之间的相互信任。珀金斯自2001年任第2旅旅长以来,高度重视保持部队的稳定和互信,尤其注重营级指挥官的连续性,将营指挥官轮换频率保持在较低水平,通过官兵长期共处增进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战前该旅在科威特进行了6个月强化训练,通过临战训练进一步增强了官兵的互信和部队凝聚力。珀金斯亲临演训场,多次见证了官兵在训练中的出色表现,对下属的能力素质和团队凝聚力充满自信。战后珀金斯将相互信任视为“任务式指挥的基石”。
其次,团队凝聚力基于各级指挥官之间的相互信任。在战斗中,军长和师长充分相信前线指挥官的主动性和判断力,尊重其根据战场形势变化做出的临机决断。在第2次突袭行动中,美军装甲纵队驶离8号公路、向市中心推进的行动在第5军指挥部引起震动。军长华莱士原以为第2旅到达莫伊路口后会依令行事、掉头返回,没想到部队会进入市中心。通过大屏幕上的蓝军跟踪系统关注战事发展的华莱士十分震惊,但是当听完师长布朗特汇报、了解了珀金斯的意图并经过深思后,华莱士并没有计较下级背离既定方案的行为,而是充分认可前线指挥官发挥主动性和勇于承担风险创造的战机,相信下级的临机决断并全力予以支持。战后,珀金斯将突袭行动的成功归因于华莱士和布朗特展示出的灵活性以及上下级之间的相互信任。
2
各级指挥官在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
两次突袭行动展示出美军各级指挥官在复杂多变战场环境中能够同步思考、换位思考,进而在作战环境、作战目的、面临难题和应对之策等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这种共识是完成战前准备和实现战场协同的重要前提。同步思考表现为各级指挥官同步分析判断情况、理解上级意图和本级任务、定下决心,并行展开作业,进而在统一意志和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动性、临机处置突发情况。在迅雷行动中,美军从军到营连级指挥官都同步思考战场形势、作战目标和主要任务等关键问题并达成共识,均认识到首要目标是占领巴格达,并围绕这一目标同步筹划、准备和实施作战行动。
换位思考表现为各级指挥官能够考虑并关照彼此关切,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相互信任,进而在关键问题上形成共识。作为战术指挥官,旅长珀金斯具有战略思维,能够从战役指挥官华莱士的角度出发,准确理解和把握上两级指挥官(军长华莱士)的作战意图和最终目标。珀金斯相信,装甲部队直插伊政治和军事中心将加速实现华莱士的意图,意义远超出目标有限的战术行动的累加。另一方面,军长华莱士作为战役指挥官具有战术敏感性,充分理解并尊重前线指挥官依据战场形势变化做出的临机决断。在第2次迅雷行动中,华莱士听取下级汇报并经过认真思考后,并没有责备珀金斯偏离既定方案、率部向市中心推进的行为,而是予以支持,称:“我相信你们的判断。如果你们能到达并守住行宫,那么你们来敲门,我来清扫房间。”
此外,同级指挥官能够在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第2旅各营指挥官均认识到,保持作战节奏和进攻速度是成功完成任务的关键,并将共识落实到具体作战行动中,进攻途中将沿途大量目标和受损车辆留给后续部队解决,确保主力进攻锐势不减。
3
提供清晰的指挥官意图
指挥官意图是对作战目的和预期军事最终状态清晰而简明的表述,为参谋和下级提供关注的重点,支持下级指挥官在没有接到进一步指令甚至作战行动未按计划展开的情况下自主行动,以实现上级预期的结果。指挥官意图是下级指挥官在动态变化的战场上,尤其当指挥通信中断、遭遇突发情况、战场形势逆转或出现重要战机时,临机决断、自主协同、动态调控部队行动进而实现作战目的的重要前提和支撑。指挥官意图要清晰、简明。在两次突袭行动中,军长华莱士和师长布朗特均提供了清晰简明的意图:装甲部队穿插巴格达,探明巴格达城防情况,搜集城内伊军情报,对萨达姆政权持续施压进而促其垮台。
旅长珀金斯依据上级意图确定本级意图,并及时向下级传达。在第1次突袭行动中,珀金斯的意图是沿8号公路向城区进攻途中尽可能在城内制造混乱,“因为我的部队应对混乱形势的能力要远强于对手”。在第2次突袭行动中,珀金斯的意图依然清晰简明:“沿公路全速进攻,直接向市中心推进。如果车辆遭到打击而无法移动,那么车内乘员立刻下车并转移到其他车上,而后弃车继续进攻。”
4
指挥官积极主动
任务式指挥要求,当战场上无法收到上级指令、原命令已不适应战场形势变化、出现意料之外的战机或威胁时,各级指挥官要积极主动采取行动,捕捉和创造战机,塑造战场态势向有利方向发展。在第1次突袭行动中,珀金斯主动靠前指挥,随特遣队进城。在第2 次突袭行动中,珀金斯积极主动为部队进入并控制伊权力中心创造条件。当美军装甲纵队接近关键路口莫伊时,珀金斯及时评估战场形势,敏锐捕捉战机并果断定下决心,决定率部向市中心推进。珀金斯相信,装甲部队占领伊政权中心的行动会加速实现军长华莱士的意图,并判定如果行动成功其象征意义要远大于目标有限的战术行动。珀金斯战后回忆:“伊政权的重心是巴格达。如果能进入市中心并守住那里,就没有人能否认你已经控制巴格达。即使萨达姆还活着,但是他的存在已经无关紧要。”
服从命令是军人天职,但珀金斯并没有盲目服从和刻板执行上级命令,而是将执行上级命令与发挥本级主动性结合起来,提出进入市中心的四个前提条件:第2旅能够不被伊军围困,有能力进入市中心;能够在市中心占领有利于防御的标志性地形;能够利用8号公路和通向市中心的高速公路开辟并维持陆上交通线;物资补给充足,具备在城内过夜的后勤条件。在战场上,珀金斯审时度势、机断行事,敏锐把握战机并果断调整既定方案,率部直插伊政权中心。服从并非盲从,主动并非妄动,珀金斯的行为并非违背命令,而是在充分理解上级意图基础上因势而变、因敌制胜,充分体现了一线指挥官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后勤补给线被切断、一线部队弹药告罄、城内部队陷入进退两难困境的危急关头,珀金斯主动作为,展现出较强的应急处置能力。首先,没有草率地做出率部撤退的决定。珀金斯原计划以1000作为定下最终决心的最后时限,但是根据战场形势变化进行灵活调整,将最后时限向后推迟,以便为所属部队赢得战斗胜利争取更多时间。其次,命令部队迅速由攻转防。珀金斯命各营主战坦克和步战车迅速占领市区内桥梁和路口等关键地形地物,依托有利地形、凭借装甲车辆较强的防护力组织防御。第三,果断采取节能措施。珀金斯命各营坦克关闭发动机,减少油耗。第四,积极申请上级支援。珀金斯的应急处置措施为城内美军赢得了宝贵时间,避免因补给中断而被迫撤离。军长华莱士评价:“珀金斯的优点是善于把握战场形势、发挥主动性,这正是我们教育年轻领导们应该做到的。”
此外,在第2次突袭行动中,伊军火箭弹击中位于前沿作战基地的第2旅战术行动中心,导致战场指挥通信中断、前后方失联。在混乱中,该旅执行官威斯利中校沉着冷静地组织救治伤员、通信抢修和撤离受损车辆,不到45分钟指挥通信就得以恢复。威斯利还组织开设了临时战术行动中心,将指挥控制遭到的破坏降至最低。战后珀金斯高度评价了威斯利和战术行动中心全体官兵在混乱中积极主动、临危不乱的出色表现。
5
使用任务式命令
任务式命令是向下级强调要实现的结果而非如何实现这些结果的各种指令,即只规定做什么而不规定怎么做,赋予下级最大限度行动自由,要求下级最大限度发挥主动性。在两次迅雷行动中,旅长珀金斯都下达了书面或口头的任务式命令,具有清晰、简明的特点,便于下级理解和执行。在第1次突袭行动中,珀金斯命令第64装甲团1营沿8号公路一直向北进攻,直抵巴格达国际机场。珀金斯在命令中强调保持进攻锐势,避免与伊军纠缠,将沿途目标交给后续部队处理,要求下级指挥官最大限度发挥主动性。在作战中,尽管珀金斯随特遣队一起行动,但并没有干涉下级指挥,并没有越级对部队行动进行微观管理和过度控制,而是授予营连指挥官充分的行动自由,将依令行事与根据战场形势变化机断行事有效结合起来。
在第2次突袭行动中,珀金斯下达的任务式命令与上次相似,命两个装甲纵队直接向市中心进攻,第15步兵团第3营占领8号公路上的3个关键路口,开辟从前沿作战基地到市中心的交通线。第64装甲团第4营营长德雷珀战后回忆:“任务就是快速通过,不陷入缠斗。”从实战效果看,清晰简洁的任务简令避免了下级产生误解和思想混乱,有利于下级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5
慎重评估风险
美军任务式指挥规定,所有军事行动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指挥官在定下决心时要审慎地承担风险,机遇与风险相伴,只有敢于承担风险才能暴露敌之弱点,合理评估并审慎承担风险是任务式指挥的根本要求,指挥官应重点关注如何捕抓和创造战机而非单纯地避免失败。上述规定在迅雷行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在第1次突袭行动前,在缺乏关键情报、敌情不明的情况下,珀金斯勇于承担风险,主动靠前指挥,选择与特遣队一起进城。在第2次突袭行动中,珀金斯主动承担起率部攻入巴格达市中心并在那里过夜的风险。主动不等于盲动,冒险不同于赌博。珀金斯的冒险是建立在审时度势、慎重考虑和精确评估基础之上。首先,通过第1次迅雷行动掌握了有关伊军作战能力和战术特点等第一手情报,断定前一次行动的震慑效果会严重动摇伊军抵抗意志,因此可以利用伊军意想不到的心理和上次行动的战果达成突然性。其次,战前提出的进入市中心并在城内过夜的4个前提条件已经具备。
美军攻占巴格达市中心关键目标后,战场形势一度急转直下、十分危急,身处困境的珀金斯没有仓促地做出率部撤退的决定,而是再次勇敢地承担风险,继续坚定而果断地指挥战斗。他战后回忆:“如果按照决策矩阵行事,可能就不会在城内过夜。”第5军在战后总结中高度评价了珀金斯审慎承担风险的战略意义:“将一个装甲旅留在巴格达市中心过夜,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是无法想象的,第二天形势才变得明朗。我们决不能低估美军装甲部队住夺控市中心所产生的心理影响。”
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您的一键分享,就是传播正能量!
来源 | 《外国军事学术》 中国陆军(ID:army81cn)
作者 | 刘 鹏
刊期 | 20181071期